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193422
大小:27.89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5-19
《第一单元 写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单元写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写作内容 写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写作目的 可以写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的自然景观,也可以写著名的旅游景点。 教学时数 二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课文,以及
2、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 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c、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3、 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写作文。课后小记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若干“典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 着重留意:a、句是否通顺恰当。 b.语言是否准确精妙。 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 4、欣赏佳作。(实物投影仪出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 a、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
4、随机点评。 b.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 c、可以四人小组组成“评审团”,派代表发言。 课后小记第二单元学写观察日记 写作内容 学会写观察日记 写作目的 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仔细回忆一下,把你最想告诉别人的内容写下来。 可以选几则自己满意的日记,认真进行修改加工,成为一篇习作,题目可以用《观察日记×则》。 要注意日记的格式。 教学时数 二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老师和大家一样,渐渐发觉了观察带给我们的快乐。 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
5、共同分享这份快乐。谁愿意把自己在课余观察的快乐传递给大家? 二、新授。 1、指名试说,师生共同点评。 着重从以下几点人手: a、观察了什么事物,怎样观察的? b.有什么新的发现? c.在观察过程中,什么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每个人根据这位同学讲过的内容各取一个题目。 a、学生说题目,师整理。 b.你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 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若把它写下来,肯定很有意思,写时得注意什么呢?讨论明确: a.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下来。 b.能不拘形式的写下来,如果进行连续观察,坚持写观察日记。可
6、以选几则自己觉得满意的日记,认真地进行修改加工。作为一篇习作,题目可以用《观察日记——》,要注意日记的格式。 c.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精心拟题。 4、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5、学生就某一片断交流,共同评议。 6、修改或互批,着重于用词是否得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清楚。 课后小记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优秀习作欣赏。 二、讲评学生作文。 1、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可选以下几类典型,作为学生评议内容及方向。 a、同一事物,不同观察、描写角度的对比。 b.同一内容描写,粗略与细致的对比。 c、优秀习作的赏析。 2、根据评议自我修改文稿。 3、誊
7、写习作。 课后小记第三单元学写童话故事 写作内容 学会写童话故事 写作目的 1、可以续编童话也可以自编童话。 2、根据所编童话内容自拟题目。 3、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编成一个故事写下来。 4、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5、写完之后多读几遍,认真修改。 教学时数 二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本单元,我们一起去认识了“童话”这一体裁,知道“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其语言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编织奇异的情节。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学写“童话”。希
8、望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一篇生动、引人注意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