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doc】《冶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冶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科技信息高校理科研究《冶金设计基lim))i
2、程教学改阜砜穷内蒙古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李杰[摘要]《台金设计基础》课程是台金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文章介绍了课程的目的及目前教学上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研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并应用于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词]冶金设计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实践内蒙古工业大学冶金T程本科专业2004年开始招生,《冶金设计基础》课程于2007年开课.近几年来,该课程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冶金设计基础》是冶金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是在完成重
3、,轻,稀冶金学专业课之后开设的.课程的内容主要有钢铁冶金T厂工艺流程设计,冶金过程衡算,设备选型与设计,厂址选择和总平面布置设计,车间配置设计和管道设计等,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本文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进行研究.一,课程目的本课程是论述一个完整的冶金设计所涉及到的全部内容的课程,包括工厂厂房设计,工艺流程设计,冶金设备设计等.但限于授课学时,其重点是放在论述钢铁冶金T厂设计的基本原理,内容,程序和方法上,而未包括具体的工艺与设备的设计计算实例,这部分内容是在专业课的课程设计,设备课的设计及学生毕业设计中结合具体设计内容来完成的.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
4、完整地掌握钢铁冶金工厂设计的基本原理,内容,程序和方法,并运用到具体的冶金工程实践中去.该课程应用性很强,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冶金设计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冶金工程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存在的问题本课程在教学上存在的问题:①所用教材名称为冶金工艺工程设计(袁熙志编着),与《冶金设计基础》课程内容有一定的差别.比如,冶金1:艺工程设计教材第三章冶金1=艺设计,花费大量篇幅叙述设计中所涉及各专业的详细情况和技术要求,对于《冶金设计基础》课程来讲,教材内容过于细化.第四章车间配置设计,介绍了车间配置图的绘制方法,属于工程设计内容,不适于《冶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而且,冶金工
5、艺T程设计教材中缺少炼铁工艺设计,炼钢工艺设计.②在教学内容上,大部分为T程设计中的一些遵循的原则,原理,大多数同学对这些内容会感到枯燥乏味,没有新鲜感,学习接受起来难度大.三,解决的办法I,完善教学内容针对以上所说的教材问题,我们一方面选用王德全主编的冶金工厂设计基础作为基本教材,该教材运用简明易懂的语言,重点介绍了冶金工厂设计的程序,以及炼铁,炼钢冶炼过程等冶金工艺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内容,基本能满足课堂教学.另~方面充分利用其它图书及网络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在讲课过程中补充一些本学科的最新发展的前沿知识,冶金过程的新工艺新技术以及冶金设计的新动向.如电炉炼钢新工艺采用电炉冶炼一炉外精
6、炼一连铸一连轧"四位一体"技术等.并向学生介绍我国目前钢铁工业存在的问题,与国外的差距及技术改造的方向.2,优化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黑板板书教学,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图片,视频等直观形象内容,而该课程本身内容较枯燥,使得教学效果欠佳,而多媒体教学能弥补这些缺陷.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做到"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课程中"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部分,计算量大,涉及的公式多,宜采用"板书教学".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课堂信息量大,讲课速度较快,不利于学生对公式推导和计算过程的理解,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采用板书的方式
7、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公式的快速理解和掌握.同样,有些课堂内容用多媒体手段授课会更直观,更形象,利于学生接受理解.例如,利用多媒体了解厂房内的建筑结构,冶金设备的形状尺寸;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转炉炼钢整个生产T艺流程,便于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实践证明,针对教学内容来选择课堂教学手段,学生的接受效果明显提高.3,改进教学方法专业基础课内容比较枯燥,抽象,系统性差,比较琐碎,学习有一定难度.针对上述特点,采用启发性讲授教学.它包括伊始启发:教学过程中出现新内容时,要联系过去学过的内容或学生感知的内容,引入新内容.对比启发:课程衔接或相关性较大时,采用相互对比方式启发学生,使
8、学生对所学内容有重点和层次之感,记忆深刻.例如,在讲解转炉炼钢物料平衡计算时,首先让学生回顾高炉炼铁过程的物料衡算,掌握物料衡算的基本原理,方法,然后将学生引导至转炉炼钢物料平衡计算.对比两个物料衡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点,使学生较快的掌握新知识.问答式启发:备课时精心提炼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导启发: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不立即告诉他答案,采取诱导提示,让学生在思考中得出答案,达到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