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西城区地理适应性练习

2010年西城区地理适应性练习

ID:37167600

大小:3.05 M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1

2010年西城区地理适应性练习_第1页
2010年西城区地理适应性练习_第2页
2010年西城区地理适应性练习_第3页
2010年西城区地理适应性练习_第4页
2010年西城区地理适应性练习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0年西城区地理适应性练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读图1,判断下列等值线图中正确的是图2图1图2为我国华北地区1954~2002年气温与年降水量变化示意图,据图回答2~4题。2.华北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的最大值约为A.300毫米B.450毫米C.650毫米D.350毫米3.2000年华北地区的年降水量低于350毫米,原因可能是A.夏季风强,向北推进快B.夏季风弱,向北推进慢C.气温高,蒸发量大D.雨季开始早,结束晚4.华北地区气温变化趋势带来的可能影响有①缩短农作物的生长期②减少植物病虫害③减少供暖的能源消耗④加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图3为两极地区示意图,据图回答第5题。图35.我国三大极地科学考察

2、站中A.黄河站在长城站的西北方向B.中山站、长城站均有极昼现象C.长城站昼长大于黄河站D.长城站正午太阳高度大于中山站图4为近年来影响我国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完成6、7题。6.图中因素对农业用地造成实质性减少的有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7.下列地形区中的退耕因素与图中①对应不正确的是A.内蒙古高原退耕还草B.三江平原退耕还湿C.云贵高原退耕还林D.河西走廊退耕还湖图4图5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三种货运方式占全国的比重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图58.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分别代表的有A.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B.黄

3、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C.西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北地区D.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9.限制区域交通运输方式发展的主要因素是①地形②气候③植被④资源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监测显示,截至2010年1月23日下午16时,渤海和黄海北部海域的海冰范围达四点六万平方公里,其中,渤海海冰分布面积占渤海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一。这次海冰灾害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冰层厚。阅读材料,回答10、11题。10.造成此次海冰冰情严重的主要原因是A.锋面雨带长时间滞留B.反气旋长时间控制该区域C.寒潮影响时间

4、长D.北冰洋海冰向南漂移降温所致11.此次海冰灾害主要影响是①内河航运②北煤南运③淡水养殖④海岛居民生活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36.读图11,回答下列问题。图11(1)湖南省有众多的旅游资源。按由北向南的旅游行程,依次写出4个旅游景点。(要求:旅游资源应包括自然、人文两种类型和一个世界遗产)(2)据图描述湖南省的地形特征,并说明判断理由。湖南省被誉为“有色金属之乡”,其中株洲市有全国规模最大、技术先进的铅锌冶炼厂。(3)湘南(衡阳、郴州、永州)和湘东(长沙、株洲、湘潭)有色金属工业均较发达,对比分析两地区的优势发展条件。环洞庭湖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和重要的商品粮

5、、棉、油料及养殖基地。(4)说明环洞庭湖地区稻米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5)湖南省是我国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简要分析其产生的主要人为原因。(6)指出湖南省夏季常见的气象灾害,并说明其形成的自然原因。40.在中国发展的战略棋盘中,西部地区的开发,以及东部与西部的相互关系是极为重要的。依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我国西部地区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占全国的72%,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全国的39%。我国“西电东送”工程已全面启动。图X为我国“西电东送”三大通道示意图。(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与火电相比,分析水电作为能源的优势。(4)概括C、D两地作为能源输出地共同的地理特征。

6、(5)西电东送可以缓解东部日益严重的环保压力,简要分析原因。(6)列举西部地区的优势可再生能源类型。参考答案1234567891011CABBDCDAACD36.(36分)(1)岳阳楼、武陵源、马王堆(凤凰古城)、衡山(4分)(由北向南依次写出,必须涵盖自然和人文两类旅游资源和武陵源)(2)地形特征:地形以平原、丘陵(低山)为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判断理由:据图例可知西部、南部以丘陵(低山)为主,北部为平原;大多数河流自西南流向东北。(8分)(3)湘南:有色金属矿产丰富、水能资源丰富。湘东:工业基础较好、科技水平较高、交通更加便利。(5分)(4)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配合

7、好或水热充足),水源丰富,地势低平,土壤肥沃(5分)(5)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采矿。(4分)(6)气象灾害:伏旱(干旱)、洪涝(2分)自然原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夏季风异常,形成干旱(伏旱)(3分)。季风区降水(过度)集中在夏季(2分);地势低平,排水不畅(2分);河网密布(支流多)(1分)。40.(3)清洁、可再生。(4分)(4)季风气候、地势阶梯交界附近(地处山区)长江流域。(6分)(5)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4分)(6)水能、地热、太阳能、风能等能源。(3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