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用“支架”轻松学数学

巧妙用“支架”轻松学数学

ID:37153334

大小:2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19

巧妙用“支架”轻松学数学_第1页
巧妙用“支架”轻松学数学_第2页
巧妙用“支架”轻松学数学_第3页
资源描述:

《巧妙用“支架”轻松学数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巧妙用“支架” 轻松学数学——运用“支架式”教学,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扬中市新坝镇中心幼儿园杨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支架式教学的渗透运用,有利于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有利于发展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幼儿对科学的积极态度和情感;有利于幼儿主体性地位的巩固。时代的发展呼唤创新,教育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智力的核心。幼儿园的数学活动恰是创新思维培养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那么如何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呢?一、转变教育观念,教师要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者教师要转变观念,不再把知识

2、囫囵灌输给学生,而是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者和培育者,留心并重视从多方面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条件。1.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幼儿的创新思维。弗里德•海纳曾指出:“倘若把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创造性的教师”。创造型的教师不仅为幼儿营建一种轻松、活泼、富有启迪性的民主氛围,还喜欢使用更为灵活更有试验性的创新方法,在活动中善于发现和捕捉幼儿的创新思维,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探索活动。如:教师出示“8只鸡图”,让幼儿观察思考:可以编出几道应用题?有的幼儿从种类分:母鸡7只,公鸡1只;有的从颜色分:白鸡6只,黄鸡

3、2只;有的从方位分:树下5只,草地上3只;有的从动态分,4只低头吃食,4只抬头觅食等,因此列出7道应用题,从而逐步培养幼儿多角度多方位解决问题的能力。2.教师要善于启发和激励幼儿的创新思维。教师善于抓住幼儿瞬间迸发出的创新思维火花,及时鼓励、表扬,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由此及彼,由点至面地思考问题,达到触类旁通,拓宽思路。幼儿的创新思维就会在激励环境中得到训练。如:幼儿进行小、中、大皮球的比较,有的幼儿对小、中皮球进行比较,再对中、大皮球进行比较,最后再以中皮球为中心与小皮球和大皮球比较;在比较中得出中皮球比

4、小皮球大、比大皮球小的相对性关系。而教师可引导幼儿在小、中和中、大之间比较后,不进行大和小皮球之间的比较,而让幼儿直接推理大皮球比小皮球大的传递关系。二、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意识1.创设情境,激发思维情趣。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幼儿置身于有趣和好奇的环境中,才能激起幼儿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积极思考的愿望,使他们带着高涨激动的情绪,投入到活动中。如开商店游戏,幼儿要将物品按种类等分类,确定它们的价格,售出时要数一数物品和收回“钱”的数量,甚至收钱和找钱时还需进行加减运算等。数学活动融入生活情趣,幼儿通过角色扮

5、演,既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又激发对数学活动的兴趣。2.质疑问难,引导求异思维。古人云:“学贵质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是发现问题、探求知识的开始。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一个新的问题的提出往往是涉前人所未涉之“禁地”,另辟蹊径的结果,预示着新的起飞。有疑则有问,有疑则有学,有疑则有知。如:幼儿玩“逻辑木块”。开始,幼儿只会按颜色、大小、形状、厚薄进行单一分类。教师引发幼儿质疑:除了按物体一种特征分类,还可以怎样分类?幼儿更深入地思考,有的幼儿会按两种特征分类,大的、红的

6、木块放一块;有的幼儿会按三种特征分类,小的、薄的、绿色的木块堆一块……在其它分类活动中,幼儿逐步探索还可按物体的材料、功能、物体之间的联系等来分。答案越来越丰富。幼儿在质疑、释疑,又质疑的思维活动中逐渐形成创新意识。3.比较诱导,激活思维路径。比较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手段。有比较才有鉴别。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是认识的起点,是分析的前提。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合理地运用比较方法诱导思维,可激活幼儿思维,使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充分得到发挥,增强创新意识。如教师操作课件“小猴分果子”,小猴把6个果子分成3个和2个,让

7、幼儿判断小猴分对了吗?幼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幼儿说:“6可以分成4和2,不是分成3和2。”有的幼儿说:“3和2合起来是5,不是6,还差1个呢。”有的幼儿则说:“6可以分成3和3,小猴分成3和2,错了”等等。接着教师要求幼儿想办法改错,小朋友很快找到“2”添上1成“3”,“3”和“3”合起来是“6”;或“3”加上1成“4”,“4”和“2”合起来是6两种方法。通过辨析比较,开拓幼儿思维空间。4.消除惰性,挖掘思维深度幼儿在活动中遇到问题常常浅尝辄止,然而创新思维没有“惰性”,就是一个人善于突破各种各样

8、的框框和模式,形成个人独立的认知习惯。教师在数学活动中,帮助幼儿消除惰性,挖掘幼儿思维深度。如:教师启发幼儿探索数字的组成规律。教师给每人提供一盘扣子,让幼儿操作扣子,自己尝试去探索4的组成。幼儿发现3和1,1和3合起来都是4。幼儿明白了数的互换关系。教师再次提出问题:除了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