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143156
大小:868.61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05-19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七第16讲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人民版必修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6讲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考点清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原因2.表现3.地位: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在近代中国仍占主导地位。4.影响特别强调 (1)自然经济解体本质上指封建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其解体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在整个中国近代,自然经济依然存在,并在农村占统治地位,它对西方的经济渗透,也具有天然的抵抗力。(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是导致经济结构变动的根源。(3)列强的经济入侵一方面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激化了社会矛盾,使中国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的
2、附庸;同时也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易混易错对晚清经济结构变动认识的三大误区(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只是开始解体,并不是完全解体,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2)中国近代的民族资本主义不是由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产生的。(3)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史论共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出现变动,表现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资在华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先后产生。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19世纪6
3、0、70年代)1.原因2.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厂。3.分布知识表解三类近代企业类别性质出现时间地点外商企业外国资本19世纪四五十年代通商口岸洋务企业官僚资本19世纪60年代沿海、沿江地区民族企业民族资本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沿海地区4.影响概念辨析 (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含义:“近代”主要从生产力角度理解,主要指使用“机器”进行生产。“民族工业”强调“民族性”,主要指由中国资本投资兴建的工厂制工业。因此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含义就是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兴建的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制工业。(2)经济结构变化主要指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变为自然经济、
4、外资在华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三、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时间:甲午战争后到一战前。2.原因3.表现4.意义归纳总结近代中国经济的“一变”、“两化”(1)一个“变”:主要是指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一变化在鸦片战争后的30年间表现得更明显。同时每一种经济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之中,或呈上升趋势,或呈下降趋势。(2)两个“化”:一是指全球化,即近代中国经济的变化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密切联系。二是指近代化,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近代化。四、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民
5、族资本主 义短暂发 展的春天2.国民党统 治前期民 族工业的 短暂发展3.国民党统治后期萎缩思维升华 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及对我们的启示整体把握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历程五、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1.在夹缝中求生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中国的资本主义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的压迫与剥削。2.在斗争中求发展线索归纳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一个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畸形:地区分布不合理,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2)三个产生原因——资本主义的入侵、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3)三次
6、发展机遇——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的推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4)三大障碍——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5)四个阶段:“春”——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夏”——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较快发展;“秋”——抗日战争时期遭到沉重打击;“冬”——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基准考点一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主题一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表现和特点原因①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瓦解了自然经济;②西方经济势力的入侵,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③一些官僚、地主、
7、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④统治者思想的转变(清末“新政”)表现①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使传统手工业部门遭受重大打击;②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外贸中心由广州转向沿海开放城市,特别是上海,买办商人开始出现;③近代机器生产开始出现,使得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陆续兴起特点①生产方式的改变;②产业资本构成的变化;③主要生产部门的变化;④新兴社会阶层的出现;⑤生产管理方式和制度的改变;⑥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主题二 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注:“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是近代中国自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