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140966
大小:1.53 MB
页数:36页
时间:2019-05-18
《2020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四章第3讲圆周运动及其应用学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圆周运动及其应用主干梳理对点激活知识点 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线速度、向心加速度 Ⅰ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Ⅱ1.匀速圆周运动(1)定义:线速度大小不变的圆周运动。(2)性质: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总是指向圆心的变加速曲线运动。(3)条件:有初速度,受到一个大小不变,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且指向圆心的合外力。2.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主要有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频率、转速、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等,具体如下:知识点 匀速圆周运动与非匀速圆周运动 Ⅰ知识点 离心现象 Ⅰ1.离心运动(1)定义: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所受合外力突然消失或不足以提供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的情
2、况下,所做的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2)本质: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由于本身的惯性,总有沿着圆周切线方向飞出去的倾向。(3)受力特点:Fn为提供的向心力。①当Fn=mω2r时,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②当Fnmω2r时,物体将逐渐靠近圆心,做近心运动。 一思维辨析1.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到向心力的作用,所以分析受力时,必须指出受到的向心力。( )2.匀速圆周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非匀速圆周运动是变加速曲线运动。( )3.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与
3、半径成反比。( )4.在光滑的水平路面上汽车不可以转弯。( )5.摩托车转弯时速度过大就会向外发生滑动,这是摩托车受沿转弯半径向外的离心力作用的缘故。( )6.火车转弯速率小于规定的数值时,内轨受到的压力会增大。( )答案 1.× 2.× 3.× 4.√ 5.× 6.√二对点激活1.(人教版必修2·P25·T3改编)如图所示,小物体A与水平圆盘保持相对静止,跟着圆盘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则A受力情况是( )A.重力、支持力B.重力、向心力C.重力、支持力、指向圆心的摩擦力D.重力、支持力、向心力、摩擦力答案 C解析 A受三个力作用,重力和支持力平衡,指向圆心的摩擦力充当
4、向心力,故C正确。2.(人教版必修2·P22·T1)(多选)甲、乙两物体都在做匀速圆周运动,下列哪种情况下甲的向心加速度比较大( )A.它们的线速度相等,乙的半径小B.它们的周期相等,甲的半径大C.它们的角速度相等,乙的线速度小D.它们的线速度相等,在相同时间内甲与圆心的连线扫过的角度比乙的大答案 BCD解析 由a=知当v相同的情况下,r甲>r乙时,a甲r乙时,a甲>a乙,故B正确;由a=ωv知当ω相同情况下,v甲>v乙时,a甲>a乙,故C正确;由a=ωv知当v相同情况下,ω甲>ω乙时,a甲>a乙,故D正确。3.(人教版必修2
5、·P26·T5)一辆汽车在水平公路上转弯,沿曲线由M向N行驶,速度逐渐减小。如图A、B、C、D分别画出了汽车转弯时所受合力F的四种方向,你认为正确的是( )答案 C解析 汽车沿曲线转弯,所以受到垂直速度方向指向轨迹凹侧的向心力Fn,汽车的速度逐渐减小,所以还受到与速度方向相反沿轨迹切线方向的切向力Ft,这两个力的合力方向如图C所示。4.下列关于离心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当物体所受的离心力大于向心力时产生离心现象B.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当它所受的一切力都突然消失后,物体将做背离圆心的圆周运动C.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当它所受的一切力都突然消失后,物体将沿切线做直线运动
6、D.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当它所受的一切力都突然消失后,物体将做曲线运动答案 C解析 物体只要受到力,必有施力物体,但“离心力”是没有施力物体的,故所谓的离心力是不存在的,只要向心力不足,物体就做离心运动,故A错误;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当所受的一切力突然消失后,物体将沿切线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D错误,C正确。考点细研悟法培优考点1 圆周运动的运动学分析1.圆周运动各物理量间的关系2.对公式v=ωr的理解当r一定时,v与ω成正比;当ω一定时,v与r成正比;当v一定时,ω与r成反比。3.对a==ω2r的理解当v一定时,a与r成反比;当ω一定时,a与r成正比。4.常见的三种传动方
7、式及特点(1)皮带传动:如图甲、乙所示,皮带与两轮之间无相对滑动时,两轮边缘线速度大小相等,即vA=vB。(2)摩擦(齿轮)传动:如图丙所示,两轮边缘接触,接触点无打滑现象时,两轮边缘线速度大小相等,即vA=vB。(3)同轴转动:如图丁所示,两轮固定在一起绕同一转轴转动,两轮转动的角速度大小相等,即ωA=ωB。例1 如图所示的皮带传动装置中,右边两轮连在一起同轴转动。图中三轮半径的关系为:r1=2r2,r3=1.5r1,A、B、C三点为三个轮边缘上的点,皮带不打滑,则A、B、C三点的线速度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