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138992
大小:35.44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18
《2020版高考历史课时检测(十九)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时检测(十九)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农具 B.礼器C.食具D.货币解析:选B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比如“鼎”就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故B项正确;商周时期,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故A项错误;食具不是权力的象征,故C项错误;货币是经济的象征,故D项错误。2.《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
2、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解析: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借助材料判断出这一工具是“翻车”。“翻车”又叫龙骨水车,木制,可用脚踏或手摇。它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涝,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B项正确;翻车使用的动力是人力,没有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排除A项;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和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夸大了翻车的作用,排除C、D两项。3.《管子·海王篇》说,大致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相当的时期,齐国耕者必有“一耒(古代播种工具
3、),一耜(翻土工具),一铫(除草工具)”。该文献印证( )A.耒耜是春秋时期主要的农具B.春秋时期是农业发展转型期C.齐国农业耕作工具相对齐全D.铁制农具已在齐国推广开来解析:选C 题干未列出耒耜与其他农具的比较,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出现,这是农业发展转型的标志,题干中并未提及,故B项错误;题干中“播种工具、翻土工具、除草工具”都有,从齐国耕作工具齐全可以看出齐国农业发达,故C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铁制农具,故D项错误。4.从铁农具出土的分布范围看,春秋早期仅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中晚期已遍布周、郑、秦、燕、齐
4、、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这说明此时期( )A.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 B.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C.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D.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解析:选A 由材料中铁农具的出土位置来看,可知铁农具是从西部游牧民族传过来的,因而首先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然后春秋中晚期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说明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故A项正确。5.《耕田歌》曰:“深耕穊(稠密)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鉏(锄)而去之。”这是西汉初城阳王刘章借农谚为名所做的一首隐喻诗,暗含诛除诸吕之意。这从侧面
5、可以反映出( )A.统治者体恤民情的思想B.地方诸侯势力的极度膨胀C.政治斗争对经济的破坏D.精耕细作生产技术的成型解析:选D 材料反映的是农夫如何耕种,非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诸吕即以太后吕雉为首的吕氏集团,是中央权势派,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刘章希望诛除诸吕,没有体现对经济的破坏,故C项错误;借农谚而作的《耕田歌》讲述了深耕、苗的疏密、除去杂草等,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精耕细作技术,故D项正确。6.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推行粮食“准平”政策,即在市场粮价低迷时,由政府收购囤积;当市场上粮价奇高时,政府则将囤积的粮食抛出。
6、这一做法( )A.导致政府与民争利损害形象B.标志着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C.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D.解决了国家财政困难的问题解析:选C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管仲实行“准平”政策,国家在市场粮价低迷时以平价购入粮食保护了粮农的经济利益,这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C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国家在市场粮价奇高时以平价将库存粮食卖出,这保护了人民的利益,因此A项错误;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是在战国商鞅变法时期;D项错误,材料并未表明这一做法是为解决国家财政困难而实行的。7.(2018·浙江11月选考)文献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
7、,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这反映了( )A.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B.土地实际上为周王占有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D.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解析:选A 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的土地制度,故A项正确;周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分封给卿大夫,层层分封,土地的占有权实际上是掌握在西周贵族奴隶主阶级手中而非周王一人,故B项错误;C项材料没有体现;D项不符合史实。8.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许多历史著作都突出地加重了对南方社会发展进程的记载。《晋书》记载有关江南水利兴修之事,《宋书》记载北方
8、人口南迁和侨立州郡的情况,《隋书》极言扬州之盛,称丹阳“埒于二京,人杂五方”,《通典》记载了江南漕运对于关中的重要性。这说明( )A.北人南迁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B.江南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C.历史著作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