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2019·湖南永州模拟)西周的继承制度有排他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继承了祭祀权就获得了相应的政治身份和财产。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获得祭祀权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这表明( A )A.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C.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确立D.儒家
3、北京西城区六校联盟)会盟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现象,齐桓公曾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派代表参加,会盟以周天子名义颁布盟约:不准堵塞水道;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会盟后,“诸侯称顺焉”。据此可知会盟( C )A.加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B.扭转了春秋礼崩乐坏的趋势C.体现了诸侯国经济安全的需求D.避免了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解析] 从材料中的“不准堵塞水道;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可以看出,此次会盟体现了诸侯国经济安全的需求。故答案为C项。会盟现象
4、实际上削弱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排除A项;礼崩乐坏的局面没有得到扭转,排除B项;D项说法绝对,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仍然在延续,排除D项。3.(2019·安徽黄山质检)在春秋经传中,秦国九世以上世袭贵族世家不过两家,五代以及三至四代世袭贵族居然为零,远逊于周室,以及齐、楚、晋等东方诸侯国。这种现象( C )A.反映了商鞅变法的成效B.制造了诸侯之间的对立C.便利于秦国政治形态转型D.加速了西周分封制的瓦解[解析] 分析材料可知秦国的世袭贵族数量远远低于周室,以及齐、楚、晋等东方诸侯国,说明秦国阻挠变法改革的力量要小一
5、些,故正确答案为C项;A、B、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4.(2018·吉林统考)公元前489年,田恒自立为齐相,掌握齐国国政。八年后,田恒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后来田恒的后代田和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B )A.先秦诸侯斗争激烈B.宗法制遭到破坏C.周王任命各国官吏 D.礼制的不断发展[解析] 先秦时期诸侯斗争激烈是对材料现象的表述,与问题本质不符,故A项错误;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关系为纽带的政治制度,维护的是分封制的等级秩序,材料反映的是诸侯争权,打破了分封制的等
6、级制度,本质是宗法分封制瓦解,故B项正确;材料不仅反映了周王任命官吏,还反映了诸侯争权斗争,故C项错误;西周的礼制是维护分封等级的,与材料中田恒篡权争夺诸侯之位不符,故D项错误。5.(2018·湖南益阳、湘潭调研)秦朝《置吏律》中规定:官府的主管官员,由此官府调往彼官府,只许其只身前往,不准把原任官府的官吏任用为新任官府的官吏。此规定是为( D )A.规范官府人员任用程序 B.减少政府官员的数量C.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D.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秦朝对官府的主管官员的任职和调动的规定主要是为了
7、预防结党营私,党同伐异,即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D项正确。题干强调该做法是为了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与规范官府人员任用程序无关,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减少政府官员的数量,而是强调该做法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排除B项。题干强调该做法是为了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与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无关,排除C项。6.(2019·北京朝阳期中)据汉简记载,按照规定,酒泉郡沙头县县长出行,随从需自备食物,县长夫人的饭钱则要自理。这体现了( B )A.封国制度的实施B.行政管理的细密C.察举制度的完善D.刺史制度的建立[解析] 根据材料“酒泉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