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7讲巩固练(含解析)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7讲巩固练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注重精耕细作1均田制推动了小农经济发展2政府政策促进经济重心南移3小农经济的韧性4地主与佃户的关系5宋代土地私有不断深化6小农经济下的分工7手工业的发展殷商的青铜冶炼技术8汉代手工业发展与封建礼制的关系9隋唐手工业行会的发展10宋代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11中英手工业的对比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荆襄地区的水利兴修早在春秋时已经开始了,而两晋南朝时期水利的兴修更多。刘宋时,张绍为雍州刺史,在襄阳“筑长围修立堤堰,开田数千顷,郡人赖之富赡”。这折射出当时荆襄地区(
2、 )A.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B.农业注重精耕细作C.成为中央政府财政倚重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解析:B 材料中不同时期的荆襄地区都重视兴修水利,折射出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B项正确。“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央政府财政倚重”信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C两项错误;兴修水利不属于耕作技术,D项错误。2.(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北齐均田令中,有“每丁给永业田(不必归还政府的土地)二十亩,为桑田,其中种桑五十根,榆三根,枣五根”的条文。隋朝均田令也规定了永业田必须“课之以桑、榆及枣”,“以备生生之资,以供养老之具”。据此可知( )A.农民的负担逐渐减轻B.均田制推
3、动了小农经济发展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D.政府的土地政策趋向于宽松解析:B 据材料可知,政府规定农民种桑、榆、枣,是通过发展农民必要的农副产品实现自给自足,来维持和稳定小农经济,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农民的负担和农产品商品化问题,A、C两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永业田的种植,并没有体现土地政策趋向于宽松,D项错误。3.(2018·安徽合肥二模)以下是唐宋时期我国南北主要地区公共水利工程项目统计表,它主要反映了( )北方陕西河南山西唐321132北宋12725金及同时的南宋4214南方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唐18442029北宋43861845南宋731853663A.唐朝时期
4、北方经济更为发达B.政府忽视北方水利兴修C.政府政策促进经济重心南移D.南方水利技术领先北方解析:C 材料中唐宋时期南方修建的水利设施大大超过了北方,表明当时南方农业发展受到政府重视。这促成了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C项正确。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中唐以后,南方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会,都逐渐超过了北方,故A项错误;由于北宋始终没有完成国家的统一而南宋更是偏安一隅,所以北方修建的水利设施数量必然不及南方,但这并不是政府不加重视的结果,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南北方水利设施技术,D项错误。4.(2018·河北衡水统考)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
5、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 )A.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B.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D.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解析:B 据材料可知,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兼营手工业和商业,这有利于增加小农家庭劳动收入,有利于小农的稳定性,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地主所有制经济、农民人身自由和具体的农业生产情况,故A、C、D三项错误。5.(2018·河南六市联考)1027年,宋仁宗下诏:“自今后客户(佃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
6、私起移。如果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这表明宋仁宗时期( )A.地主与佃户的关系依然紧张B.佃户隶属于地主需要官府保护C.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相对较轻D.缓和了地主对农民土地的兼并解析:A 材料反映了皇帝出台命令规范租佃关系,抑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以保护生产正常进行,表明当时的主佃矛盾较多,A项正确。由材料“客户(佃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主人非理拦占……”可以看出佃户与地主非隶属关系,B项错误。地主对农民的剥削轻重与否,材料无法体现,C项错误。D项材料无体现,且与宋代“不抑兼并”的史实不符,故排除。6.(2018·河北衡水二调)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
7、的时期之一。土地买卖、土地所有权是宋朝法律的重要内容,史称“官中条令,惟(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这反映了宋代( )A.税制发生重大调整B.土地私有不断深化C.自耕小农发展壮大D.经济结构面临转型解析:B 由“惟(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可知,宋代土地买卖频繁,需要用法令规范,这反映了宋代“不抑兼并”土地市场化加强,故B项正确。A、C、D三项中的“税制”“自耕小农”“经济结构”与材料主旨无关,故错误。7.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材料反映了( )A.男尊女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