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地貌图片董金龙

丹霞地貌图片董金龙

ID:37107110

大小:2.39 MB

页数:35页

时间:2019-05-11

丹霞地貌图片董金龙_第1页
丹霞地貌图片董金龙_第2页
丹霞地貌图片董金龙_第3页
丹霞地貌图片董金龙_第4页
丹霞地貌图片董金龙_第5页
资源描述:

《丹霞地貌图片董金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丹霞地貌的成因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构成红色峰群的是一种含钙质的红色砂砾岩,其岩层大致接近水平展开,透水性很好,雨水容易渗入地下,不易形成地表流水,岩石表面受到的侵蚀作用不大。但岩层中垂直节理和断裂发育,风化等侵蚀作用主要集中于这些裂缝处进行,形成有陡壁的沟谷,沟谷通过裂隙深入山体切割成墙状、柱状等具有平顶、陡壁的形态各异的红色山峰。丹霞地貌是什么?曾经有过多种命名方式,后来倾向于认同:丹霞地貌是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一类地貌(即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

2、地抬升,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景区通常称这类景观为一线天、不见天。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这就是说,我们看到的丹霞峰林,是红砂岩受到水的强烈侵蚀分割、溶蚀以及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洞。溶洞继而发育为溶沟。或者形成薄层的钙

3、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在红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锦绣般的地形,称为锦石。丹霞山有一片岩就称为锦石岩。锦石岩的大洞穴是锦石岩寺的天然正殿,里面供奉着佛教的菩萨与关公像,显示汉人宗教崇拜的多元化。洞的腰部有一圈类似珊瑚的岩石(被好事者着色),相当奇特。毫无疑问,这是水的杰作。从正殿的洞穴远看那柔弱的水似乎没有那么大的力量。水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

4、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之上有蚀洞。蚀洞蚀穿后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这些自然形成的桥,很自然地被命名为天生桥。丹霞地貌的成因红层地貌中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水平构造地貌指由产状水平或近于水平的第三纪厚层红色砂砾岩为主组成的平坦高地,受强烈侵蚀、分割、溶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而造成平顶、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状地形。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

5、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   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锦绣般的地形,称为锦石。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

6、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丹霞地貌(Danxialandform)系指由产状水平或平缓的层状铁钙质混合不均匀胶结而成的红色碎屑岩(主要是砾岩和砂岩),受垂直或高角度节理切割,并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蚀、风力

7、侵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1928年,冯景兰等在粤北仁化县发现丹霞地貌,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此后又有多人对其概念进行阐述。丹霞地貌的定义1938年,构造地质学家陈国达把这种红色岩层上发育的地貌称为“丹霞地形”,并把这种地形作为判断丹霞地层的标志。[1]1977年,地貌学家曾昭璇才第一次把“丹霞地貌”按地貌学术语来使用。[1]1982年,素有“丹霞痴”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