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106984
大小:9.28 MB
页数:83页
时间:2019-05-17
《藤本壮介的建筑思想及创作方法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分类号:J59单位代码:10346密级:学号:2015112015048硕士学位论文(全日制专业学位)中文论文题目:藤本壮介的建筑思想及创作方法研究英文论文题目:AStudyontheArchitecturalThoughtsandCreativeMethodsofSouFujimoto申请人姓名:应宇恒指导教师:龚旭萍专业学位类别:艺术硕士专业学位领域:艺术设计所在学院:美术学院论文提交日期2018年4月藤本壮介的建筑思想及创作方法研究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论文评阅人1:评阅人2:评阅人3:评阅人4:评阅人5:答辩委员会主席:王小松教授浙江大学委员1:郦亭亭副教授汕头大学委员2:林国
2、胜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委员3:张晓飞副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委员4:毛永梅副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委员5:答辩日期: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杭州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杭州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
3、和借阅。本人授权杭州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传播,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致谢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于杭师美院求学七载,感情深厚自不必多言。硕士学习阶段,从最初的茫然到后来的明朗,学位论文几经修改,终于完稿。承蒙恩师龚旭萍教授三年来的指导和关怀。她谦逊儒雅的品质是我为人的榜样,严谨治学的态度是我为学的鞭策。本文从选题、撰写到完成,都离不开恩师孜孜不倦地教诲。学生在此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与此同时,感谢环艺组老
4、师的慷慨指导,他们丰富的专业知识拓宽了我的视野和认知,使我对专业学术领域有了新的见解。感谢武优、余娇、涛涛、诗婕对于学习经验的无私传授,感谢昀格、斯逸、鸿雁的协助审核,使论文能够顺利完成。感谢我的同窗好友们在专业上的鼓励与支持。感谢我的室友立信、张一、旭东在生活及学习上的不吝相助。感谢老同学绍猷从日本给我带来了最新的资料。感谢盲审评阅的专家们和答辩组的教授们给予的宝贵意见与肯定。最后,感谢多年来默默支持我的父母,没有他们的付出,也不会有今天的我,正是亲情的力量,使我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顾复之恩,一生永铭。因笔者水平有限,所写拙文恐有不足,望各位老师、同学批评赐教。应宇恒2018年5月于西子湖
5、畔I摘要藤本壮介(SouFujimoto)作为最具探索精神的日本新生代建筑师之一,他以极具影响的实验性建筑作品表达着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对当代建筑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以藤本壮介的建筑思想和创作方法为切入点,从这两方面诠释其创作思想发展的轨迹,以及他针对当代复杂环境而表达的建筑多样性探索。这种实验性探索,对当代中国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分四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绪论,简述藤本壮介的实验性探索精神,阐明其研究意义。对该研究进行可行性分析,罗列论文框架。第二部分阐述藤本壮介的建筑思想起源及形成。概述日本现代主义建筑发展历程,说明藤本壮介这一代建筑师们的思考。以藤本作为代表性人物,挖
6、掘他实验性思想起源与形成的过程,探究其“原始的未来”的思想由来。第三部分着重介绍藤本壮介的建筑思想与创作方法。首先解析藤本壮介的建筑语言,其次探讨藤本壮介如何将其建筑思想应用于实践之中,最后总结藤本壮介创作的表现方式。第四部分针对藤本壮介的建筑实践,对比分析中日两国建筑师的思想差异,得出建筑实验性探索的重要性。然后从笔者实践的建筑作品入手,通过调查、收集、分析等研究方式,思考建筑的本质并呈现。最后,对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关键词:藤本壮介实验性建筑空间场所IIAbstractSouFujimotoasoneoftheJapanesenewgenerationarchitectswiththemo
7、stadventurousspirit,heusedinfluentialexperimentalarchitectureworksexpressawayofdiscoveringworld,whichproducedsignificanteffectoncontemporaryarchitecturedesign.Thearticlecommencesonarchitecturalthinkingandcr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