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制与就业:就业创造还是就业损失

环境规制与就业:就业创造还是就业损失

ID:37089229

大小:768.81 KB

页数:75页

时间:2019-05-17

上传者:文档小小白
环境规制与就业:就业创造还是就业损失_第1页
环境规制与就业:就业创造还是就业损失_第2页
环境规制与就业:就业创造还是就业损失_第3页
环境规制与就业:就业创造还是就业损失_第4页
环境规制与就业:就业创造还是就业损失_第5页
资源描述:

《环境规制与就业:就业创造还是就业损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分类号:F062.2学校代码:10697密级:公开学号:201520090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DISSERTATION环境规制与就业:就业创造还是就业损失?EnvironmentalRegulationandEmployment:EmploymentCreationorEmploymentLoss?学科名称: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作者:原芮指导老师:岳利萍副教授西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二〇一八年六月 EnvironmentalRegulationandEmployment:EmploymentCreationorEmploymentLoss?AthesissubmittedtoNorthwestUniversity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sforthedegreeofMasterIn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alEconomicsByYuanRuiSupervisor:YueLipingAssociateProfessor2018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或其它相关数据库。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2018年6月30日2018年6月30日--------------------------------------------------------------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2018年6月30日 摘要摘要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全球化背景下,环境污染问题愈演愈烈,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的矛盾日渐突出,很大程度上对社会效益造成一定损失。随着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我国进一步加强对环境治理工作的力度。绿色发展作为我国环境治理的战略理念,对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意义重大。近年来,我国环境治理工作开展的较为顺利,但仍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诸如消除雾霾、整治重污染河流等,因此,全面提升环境质量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此同时,党的十八大将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对保障就业形势的良好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我国虽然对就业环境的改善做出努力,但是总体形势依然较为严峻,诸如结构性失业、劳动力技能欠缺等问题。为此,在环境治理工作大规模展开的背景下,分析环境规制对就业带来的创造效应和损失效应存在较为显著的意义,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将会促进环境质量提升以及就业结构的良性改善。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的现有文献,首先对环境规制的就业效应进行理论阐释;其次,以我国2000-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建立实证分析模型,对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的就业创造和损失效应进行探讨;第三,归纳实证分析的结果并提出有利于就业的环境规制政策。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研究背景创新,在新时代背景下,找准环境治理与就业的平衡方向;二是研究视角创新,将就业与环境规制统一到一个框架;三是研究内容创新,将技术水平指标纳入生产函数分析范畴。通过系统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一是环境规制与就业的关系呈“U”型关系;二是环境规制对不同区域就业的创造和损失效应不一样,我国东部地区的环境规制措施带来就业的创造效应,而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环境规制措施带来就业的损失效应。根据以上结论,本文认为政府应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调整环境规制强度,制定有利于就业的经济政策。关键词:环境规制,就业,U型关系,就业创造,就业损失I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I ABSTRACTABSTRACTUnderthebackgroundofeconomicglobalization,thecontradictionbetweeneconomicdevelopmentandenvironmentalissuesbecomeserious,whichcausesacertainlossofsocialbenefits.Withtheideaofgreendevelopmentappearsinthenewera,Chinahasfurtherstrengtheneditseffortsinenvironmentalgovernance.AsthestrategicconceptofenvironmentalgovernanceinChina,greendevelopmentisofgreatsignificanceto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society.Inrecentyears,theworkofenvironmentalgovernanceinChinahasbeenrelativelysmooth,buttherearestillsomeseriousproblems,suchaseliminatingsmogandregulatingheavypollutedrivers,etc.Therefore,itisnecessarytoimprovetheenvironmentqualitycomprehensively.Atthesametime,the18thnationalcongressoftheCPChasheld,puttingforwardhigherrequirementsforthegooddevelopmentoftheemploymentsituation.Inrecentyears,althoughChinahasmadeeffortstoimprovetheemploymentenvironment,theoverallsituationisstillserious,suchasstructuralunemploymentandlackoflaborskills.Therefore,underthebackgroundofenvironmentalgovernance,theanalysisofenvironmentalregulationonemploymentcreationeffectandlosseffectissignificant,thesignificanceofresearchwillpromotetheenvironmentquality.Throughsystematicreviewofrelevantexistingliteratureathomeandabroad,thispaperfirstelaboratestheemploymenteffectofenvironmentalregulation.Secondly,basedonthe15years'provincialpaneldata,theempiricalanalysismodelisestablishedtoexploretheemploymentcreationandlosseffectatthenationalandregionallevel.Thirdly,theresultsofempiricalanalysisaresummarizedandtheenvironmentalregulationpoliciesconducivetopromoteemployment.Theinnovationofthispaperis:firstly,researchbackgroundinnovation,tofindthebalanceofenvironmentalgovernanceandemploymentinthenewerabackground;secondly,theresearchperspectiveinnovation,theemploymentandenvironmentalregulationunifiedintoaframework;thirdly,theresearchcontentinnovation,puttingthetechnicallevelindexintotheproductionfunctionanalysiscategory.Throughsystematicstudy,thispaperdrawsthefollowingconclusions:firstly,therelationshipbetweenenvironmentalregulationandemploymentis"U";secondly,theenvironmentalregulationindifferentregionisdifferent,theenvironmentalregulationmeasuresbringIII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theemploymentcreationintheeastofourcountry,andtheenvironmentalregulationmeasuresbringemploymentlossinthecentralandwesternregionsofourcountry.Accordingtotheaboveconclusions,thispaperbelievesthatthegovernmentshouldadjusttheintensityofenvironmentalregulationaccordingtotheactualsituationofdifferentregionsandformulateeconomicpoliciesconducivetoemployment.Keywords:EnvironmentalRegulation,Employment,UCurve,EmploymentCreation,EmploymentLossIV 目录目录摘要.........................................................................................................................................IABSTRACT.........................................................................................................................III第一章绪论..........................................................................................................................11.1研究背景与意义.....................................................................................................11.1.1研究背景....................................................................................................11.1.2研究意义....................................................................................................41.2研究内容与方法.....................................................................................................51.2.1研究内容....................................................................................................51.2.2研究方法....................................................................................................61.3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71.3.1研究思路....................................................................................................71.3.2技术路线....................................................................................................71.4本文的创新之处.....................................................................................................9第二章研究基础与文献综述............................................................................................112.1环境规制与就业理论的演进................................................................................112.1.1环境规制理论的演进..............................................................................112.1.2就业理论的演进......................................................................................142.2环境规制与就业文献综述...................................................................................152.2.1国外文献综述..........................................................................................162.2.2国内文献综述..........................................................................................182.3理论与文献述评...................................................................................................21第三章我国环境污染与环境规制的现状特征................................................................233.1我国环境污染总体现状与分类特征...................................................................233.1.1我国环境污染总体现状..........................................................................233.1.2我国环境污染分类特征..........................................................................243.2我国环境规制历史演进与现状...........................................................................263.2.1我国环境规制历史演进..........................................................................263.2.2我国环境规制现状..................................................................................27第四章环境规制对就业影响的理论阐释........................................................................334.1理论机制...............................................................................................................33V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1.1环境规制对就业的生产效应..................................................................334.1.2环境规制对就业的需求效应..................................................................344.2理论模型及假说提出...........................................................................................34第五章环境规制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395.1变量选取与解释...................................................................................................395.2计量模型构建.......................................................................................................405.3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405.3.1描述性统计..............................................................................................405.3.2环境规制对就业影响的实证检验与分析..............................................415.3.3实证分析结论..........................................................................................48第六章完善环境规制就业创造的政策建议....................................................................516.1持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实现提质增效..........................................................516.2不断完善环境规制制度,保障防污治理..........................................................516.3加大扶持环保科技创新,增强技术竞争..........................................................526.4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提升就业质量..........................................................536.5逐步改善生态社会环境,加大政策红利..........................................................53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55参考文献..............................................................................................................................57致谢......................................................................................................................................63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65VI 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与意义1.1.1研究背景(1)理论背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日益凸显,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多次将绿色发展、低碳经济等概念引入环保治理工作中。绿色发展理念作为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治理理念,是对新时代背景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的更高要求,是实现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绿色发展理念不仅对经济转型升级有着重大作用,同时对社会民生也产生重要影响。如何实现就业更加公平、更加充分一直是研究社会民生问题的重要方向,就业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存在显著作用。深入研究就业相关问题,可以对就业供需情况给出理论上的合理解释,改善就业结构的矛盾问题。就业作为最基本的民生问题,理论作用十分突出,只有把握好新时代背景下对就业情况的宏观布局,才能实现我国就业更加充分。因此,在绿色发展理念与就业充分理论上升为国家重要战略发展理念的背景下,研究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创造效应和损失效应有着重要的意义。(2)现实背景近年来,我国环境质量恶化程度不断加重,雾霾天气、沙尘暴、洪水泛滥等诸多事件发人深省。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水体污染严重,约60%的河流水系以及地下、地表水受到污染;我国土地污染现状也较为严峻,受污染面积多达1亿亩,造成经济产值的严重损失;最令人堪忧的大气环境质量也不容乐观,颗粒物排放和机动车尾气作为主要的大气污染源,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不利影响。随着多方面环境问题的加速出现,只有高度重视并将环境治理工作纳入考核体系,才会加快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方针政策的提出,对我国实现新时代背景下的环境治理工作意义重大。我国政府着力改善生态文明环境,将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也纳入政府的重点管理范围之内,把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切实做到与法制化相结合,发挥法律的强制性作用,通过对环境污染行业与分类的准确分析,强化环境保护机构的治理能力,1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实施更加规范且约束力极强的环境规制政策。“十三五”规划提出,实行生态文明体制“6+1”的改革方案,在顶层设计的框架内纳入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激励环境治理框架的创新,增强全面规制与把控能力。为不断加强环境质量的提升,就要做到保证污染排放治理的有效实现,通过深化环境规制的力度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强制约束性。回顾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治理历程,从单一治理到全面治理,从环保制度的不健全到强力推进环保制度建设,彰显出我国政府对环保问题的高度重视。由此通过不断出台与颁布诸多的严格法律法规来说明政府对环境治理以及环境质量改善的积极态度。下面图1反映了我国治理环境污染的显著成效。图12006-2015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情况在我国环境规制政策的颁布与实施过程中,政府对此的着重点和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正是由于政府的规范化的监督管理,我国生态环境的质量逐渐有所好转。因此,加强环境监管,规范环境规制制度的实施,着力落实环境治理政策,有利于实现绿色发展的社会状态。就业作为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问题,影响着社会状态的发展趋势和人们对政府的信任程度。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在政府的极力推动支持下,逐步呈现出就业制度合理、就业市场有序、就业环境优化的显著特点。但是,由于仍然需要面对经济不断转型,结构不断优化的市场大环境,就业与经济社会诸多方面的矛盾依旧尖锐。就业结构的差异化使得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难以满足,就业技能的部分缺失使得劳动力的生产效率难以提升,就业制度尚未覆盖全面而使得失业群体和困难就业群体2 第一章绪论面临严峻的挑战,这一系列就业问题的存在需要政府将其矛盾弱化,通过改善就业环境的优良程度推进就业市场的充分发展。在“双创”浪潮的推动作用下,创业成为各省工作的重点,各省政府不断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持续提升群众的就业水平与质量。通过研究影响就业水平的现实因素,我们提取出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第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面临深度转型。我国不断加快经济转型步伐,着力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方向发展,虽然转型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观的,但是仍会遇到瓶颈的存在,此时政府制定并实施因地制宜的政策将会极大改变所面临的困境。第二,经济发展速度逐渐放缓。我国前期经济的发展由于工业化的带动呈现着良好态势,但面临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对工业的治理程度不断加强,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绿色发展的理念,我国逐步放缓了经济增长的速度,截止2017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约为6.78%,经济增速的减缓加大了整体市场环境的严峻形势,更是对一直存在的“就业难”问题的巨大考验。第三,人口老龄化结构严重失调。截至目前,我国老年群体数量的比重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再加上“二胎政策”的开放,使得妇女劳动力的人数在一定程度上也趋于减少,因此,总体来说不利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长远供给。通过对我国总体就业形势的分析与研究发现,2016年我国的就业总量有77510万人,与上一年相比,增长率有所提升。近十年来,就业市场的总量提升相对较为迅速,每年的增长量有所浮动,但影响不是十分显著。在良好大环境的推动作用下,城镇就业率显著提升,在多重因素交互影响的机制下,就业率的增长也反向促进了城镇化的充分发展,因此,就业形势虽然依旧严峻,但是好转的迹象也快随之来临。图2呈现出我国就业人口数量及趋势的现状。3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22006-2016年中国就业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因此,面对环境质量不断恶化的现状,环境治理程度亟待不断加强,为此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同时,在治理污染密集型行业环境污染和提升环保型行业人才需求的环境下,就业形势将会发生重大改善,那么,严格规制政策会对就业产生何种实际影响成为了亟待研究的现实问题。1.1.2研究意义生态环境和民生就业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待改善的关键问题,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加强十分重要,因此,将环境规制政策强度对就业创造和损失效应的影响机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探析,存在重要战略意义。(1)理论意义1.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要高度重视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理念与发展路径,将其内涵丰富起来,全面充实其学科理论,为建设完善的政治经济学体系而不断努力,这是任保平院长提出的高度发展理念。基于绿色发展的内涵,研究环境规制的就业效应将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力需求论,用不断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持续加深对就业效应的生产和需求分析。2.有利于深化环境规制内涵。在对环境规制的就业创造效应和损失效应的具体分析中,深入了解环境治理是否会带动就业的增加或减少。环境库兹涅兹曲线通过分析环境问题与收入水平的交互作用机制来研究环境质量的提升问题,从更高层面对环境规制理论进行不断深化。3.有利于拓展就业理论。在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学者们不断对环境规制的就4 第一章绪论业生产效应和需求生产效应进行理论上解释与分析。古典经济学的研究理论认为随着环境规制制度的不断加强,造成企业的运行成本增加,企业为保证足够的利益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双重红利”理论和“波特假说”均认为采取严格的环境规制政策对就业产生创造效应。从理论层面来说,研究环境规制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对劳动力需求的传统理论以及环境经济学理论提供经验证据。(2)现实意义1.有利于在治理污染与保证经济效益之间找准平衡点。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环境治理效果的不断改善与经济发展的良好状态存在着联动关系,找准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将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增强环境效益。我国不断加强环境治理的力度,在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同时对企业要求也有所提升。对环境规制政策的把握力度是否适度、对就业问题的关注程度是否到位一直是企业不断认知的要求,然而,“环境与就业”这个问题得到的关注惊人之少,因此,深刻探讨环境规制对就业产生的影响具有十分现实的战略意义,对整个经济社会能否实现双重红利至关重要。2.有助于促进环境治理体系的完善。对环境治理问题的能力可以显示出一个国家制度的规范化与法律化是否健全与完善,随着我国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强化,自愿参与环境治理与监督的行为越来越多。保证公众治理得到切实回应是政府的着力关注点,稳步推进并建立起多主体共同治理环境的创新体系。在面临复杂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环境质量状况仍未得到良好改善的背景下,要切实做到对环境治理的强制性要求,增强环境规制的政策力度,逐步完善环境治理相关制度的建设,积极推进环境治理体系的完善。3.有助于促进就业。在新时代发展理念下,政府对群众就业质量的提升越来越关注,党的报告中对就业质量的提升做出明确规定,全面改善就业环境,促进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在“双创”浪潮的趋势下,就业创业的重要性凸现出来,通过多渠道促进就业的方式,进一步改善就业形势。研究环境规制的就业效应,将不断推进就业政策的实时更新,进而对存在区域差异的就业政策进行量化与研究。1.2研究内容与方法1.2.1研究内容本文通过对现有国内外文献的详细梳理,从研究我国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创造效应和损失效应角度出发,对全文展开论述,具体内容如下:5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依次阐述了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依次列举了环境规制和就业的理论演进,其次,将环境规制与就业关系的相关文献梳理为国外文献和国内文献,国外文献包括两种观点,即环境规制与就业的关系呈现正向关系和负向关系,国内文献包括三种观点,即环境规制的不利就业影响、有利就业影响以及非线性关系就业影响最后,对国内外现有文献进行述评,从多重因素考虑现存文献的不足进而深化相关理论研究,为后文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提供较为完整的理论依据。第三章主要阐述了环境污染的总体现状与分类特征,其次,从环境法律以及环境规制手段两个层面概述了环境规制现状。第四章对环境规制与就业关系的理论机制进行详细说明,在规制初步阶段的规模效应和中后期阶段的替代效应作用下影响就业量的改变。其次,建立理论模型,并提出如下假说:第一,从全国层面来说,两者之间的关系是“U”型关系;第二,针对我国不同区域的环境规制力度,分析各区域是否会产生相应的就业创造和就业损失现象。第五章通过对环境规制力度、就业人数以及相关控制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建立计量模型并进行数据的说明,利用固定效应计量方法检验研究对象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时,基于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差异进一步分析环境规制在不同区域中会带来就业创造还是就业损失,对不同区域的就业创造或损失效应的分析,将为下文政策建议提供有力数据说明。第六章从五个方面进行实现环境规制提升就业的政策建议论述,即产业结构、环保技术、就业环境、生态环境以及规制制度五个方面。1.2.2研究方法第一,文献总结梳理法,在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基础上,将环境规制与就业关系的相关内容进行分类,进而开展文献述评,发现现有的研究文献中存在许多不足与欠缺之处需要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通过文献的梳理和归纳,对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作出一个较为系统的总结,并根据文献的相关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细化分析。第二,定性分析法,根据对相关理论基础的分析与思考,通过在模型中纳入新的环境污染要素,从而构建环境规制下的就业模型,通过基础的生产函数模型分析,将环境规制不同阶段的替代和规模效应与就业的关系阐释出来,为下文实证分析作铺垫。6 第一章绪论第三,实证分析法,首先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对相关变量指标其进行统计性描述,客观反映中国环境规制强度和就业的现状。其次建立计量模型,通过引入环境规制二次项来检验两者之间的U型关系,同时采取多个控制变量以减小计量结果的多重共线性,利用固定效应方法对整体以及区域环境规制与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从而得出具体实证检验结果。1.3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1.3.1研究思路首先,本文将现有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把环境规制和就业的相关关系分为三种情况,即环境规制对就业的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和非线性关系,进而对国内外文献进行述评之后,提出主要研究对象的整体相关关系以及两者之间就业创造和损失效应是否存在差异化的假说。其次,从经济学理论上对影响两者关系的机制进行概述。接着建立计量模型,从宏观角度和区域角度两个方向分析研究对象之间的整体关系以及区域创造效应和损失效应的。最后,提出实现环境规制提升就业的政策建议,对具体政策措施进行分析量化。1.3.2技术路线本文的技术路线图如图3所示:7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框架绪论研究内容与方法本文的创新之处环境规制与就业理研究基础与文环境规制与就业论演进献综述文献综述我国环境污染的总我国环境污染我国环境规制历与环境规制的体现状与分类特征史演进与现状现状特征环境规制对就理论模型建立及生产效应业影响的理论假说提出阐释需求效应变量选取与解释环境规制对就环境规制对就业计量模型构建业影响的实证的创造效应和损分析失效应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完善环境规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动就业提升完善环境规制制度的政策建议改善生态社会环扶持环保科技创新境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图3本文的技术路线图8 第一章绪论1.4本文的创新之处本文通过梳理现有文献的不足之处,从研究背景、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具体内容如下:(1)研究背景创新。本文将研究对象放到新时代发展理念的背景下,找准环境治理与就业发展的平衡方向。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着力点不断深化,对全面改善环境质量,增强环境效益有着显著意义。在新时代的崭新背景之下,为实现环境规制政策提升就业的路径提供新的发展方向。(2)研究视角创新。本文将就业与环境规制统一到一个框架,从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上阐述两者的相关关系,通过环境规制直接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直接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来构建联系。(3)研究内容创新。本文在实证分析中加入了衡量技术水平的专利授权数变量,通过考虑将技术水平作为中介变量,进而产生对就业的创造或者损失现象。已有的文献资料当中,大多数都是假定生产技术条件不变来研究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影响。本文以技术条件进步为出发点,将研究内容更加更加具体化与实际化。同时,本文通过建立数理模型,引入生产函数,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9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0 第二章研究基础与文献综述第二章研究基础与文献综述2.1环境规制与就业理论的演进2.1.1环境规制理论的演进“规制”的字面意思可解释为公共部门对经济发展主体的行为约束,是一种政策制度的体现。早在1992年,日本经济学家植草益便对环境规制的概念做出如下阐释,即环境规制是对某些微观主体进行限制的一项举措。而本文对环境规制的理解是,相关政府机构和部门在法律法规的严格把控下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的行为。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不断加重,人们形成了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也在逐步增强对环境规制相关措施的理解。人们在起初了解环境规制概念的时候,简单地认为环境规制的手段无非是提高污染型企业的准入门槛、禁令污染排放等,以上这些规制手段都是政府行为,市场的作用程度比较弱。然而在加深对环境规制概念的理解过程中,人们意识到市场机制下的环境规制措施是切实可行的,诸如排放权交易制度等,这些市场机制作用下的环境规制举措极大丰富了环境规制的概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在研究环境规制相关理论与概念的过程中更加深入与透彻,排污权交易、自愿规制等一系列规制措施得到广泛应用,促进环境规制概念的加深。(1)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库兹涅兹曲线理论通过将人均收入和公平分配纳入到统一的框架之下,对两者关系进行阐释,即在经济不断增长的环境基础上,人均收入和分配不均现象是一种先增长后抑制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通过对相关领域的不断深化研究与分析,学者们将库兹涅兹曲线进一步涉猎至环境领域,从而将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纳入到同一个框架之中。EKC曲线认为,经济在开始逐步发展的时候,不曾产生较大的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当经济的发展进入加速阶段的时候,生产力水平增加带来的环境污染程度加剧;随着经济发展水平被限制于某一高度时,当经济跨过临界点继续不断发展的时候,人们的人均收入水平呈正向增长趋势。因此,人们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加强环境质量的监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进而促使环境污染的加剧状态有所减缓,环境质量状况得以改善加强。通过对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分析与研究,诸多学者将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问题深入联系在一起,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对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理论认知。11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种是在三种效应的作用机制下来分析经济增长影响就业的路径方式,其中,对规模效应的解释为:伴随经济增长,会不断增加对要素的投入量,进而导致资源过多消耗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就实际情况而言,经济增速的加快必然带来污染的增加,两者是呈正向相关关系的。对技术效应的解释为:高技术水平的出现是通过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实现的,因此,技术效率的改善会极大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对技术创新的投入资金是较大的,在技术水平较高的前提下,将会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资源的利用率,避免资源浪费,同时在环保技术的带动作用下,环境污染状况将会极大改善,环境质量得到提升。对结构效应的解释为: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面临着不断转型以达到提质增效的效果。随着工业化日益发展,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变,而第二产业是包含重度污染行业的产业,随着第二产值的增加,带来的资源消耗与浪费是难以减免的;当工业化进入中后期,产业结构逐渐变成以第三产业为主时,工业资源就会消耗的越少,环境污染源也会随之减少很多。通过对三种效应的阐释发现,规模效应增强不利于改善环境质量,而技术和结构效应增强不断促进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展开;这三种效应的强弱程度决定着环境污染是否可以得到有效解决,即在经济基础薄弱的时候,规模效应的作用程度最强,经济的不断增长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后,技术和结构效应的作用程度增强,使得经济规模呈现不再递增的趋势,对资源的消耗与利用更加科学发,从而缩减环境污染范围。第二种是对环境质量改善的要求。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经济增长较为缓慢,人们的收入水平增长也较为缓慢,对生态环境的好坏没有明确的要求,出于利益的不断驱使,人们通过对资源的不断开发促进经济的增长,然而这就加剧了环境质量的恶化,生态环境被破坏。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升,人们不仅在物质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需求也随之增加,因此,人们开始注重影响身体健康的生态环境质量,针对环境质量的改善,人们倾向于通过环境规制制度来达到强制性效果,对环境质量改善的要求日益精进。第三种是环境规制,从环境污染产生的起步阶段到目前不断加重的阶段,对环境治理的主要承担者是政府行为,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政府依据现实治理的需要,对污染问题进行不同程度的规制与管控。伴随着环境矛盾的日益凸显,政府对采取环境规制政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当这种强制性的政府命令为社会环境的改善带来一定的积极效应后,社会群众的环保意识开始激增,由于参与治理行为的主体扩大,对改12 第二章研究基础与文献综述善环境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第四种是市场机制,伴随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建立健全完善的市场机制十分必要。在经济初步发展的时候,基于优厚的自然资源条件,经济发展的成本较低,但在资源逐渐消耗的过程中,资源变得稀缺就会加大经济发展的成本。企业为保证最大化利润,为减少因成本上升而带来的利益减少,将会积极引入高新技术,通过技术创新不断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其次,当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时,企业和公众对环境质量的改善抱有十分强烈的希望,环保意识均在加强,对污染严重的企业采取治理的态度,由此可以看出,环境污染在市场机制的影响下,对经济发展产生先提升后抑制的效果。EKC曲线的相关研究表明从市场机制或企业运行内在机制的角度出发,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不断演变,环境质量的改善也在不断优化,总体来说,EKC曲线的主要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是倒“U”型。(2)波特假说在经济迅速发展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急剧恶化的背景下,各国开始了对环境污染的积极治理,从而出台了诸多的环境规制制度与政策,在治理环境污染的过程中,诸多学者提出通过对环境规制进行界定,探讨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同时,针对环境规制是否可以通过倒逼技术创新,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社会各界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早期阶段,提出观点认为通过采取环境规制制度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将会造成企业额外费用的增多,降低生产规模,减少就业需求量。他们认为通过环境税、减排标准等规制手段进行治污处理会消耗企业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使得企业运行成本增加,即使对社会环境的改善是有利的。理论上来说,上述解释是有道理的,然而却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这些学者认为适度的环境规制政策,诸如环境税、排污标准等,可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带来的竞争效益将会消除治理污染所耗费的成本,这种观点被称为“波特假说”。“波特假说”理论将环境污染问题和企业创新问题结合起来,通过研究这些要素之间的联动效应,会为经济发展带来强大动力。在这些基础研究的背景下,“波特假说”将其基础理论机制的作用发挥出来,对环境规制手段不断进行完善与优化,深入探究其对企业科学技术转化以及创新的积极影响。究其具体原因包括:第一,为治理污染而采取的环境规制措施激发了企业的环保意识,督促企业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率;第二,在改善环境质量的背景下,人们更倾向于了解环境规制政策,通过了解治理污染的严格措施才能更好的配合规制13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第三,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环保型科技日渐精进,企业也在不断寻求投资价值,环境规制政策对于环保型企业的投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保证效果的,会降低投资风险;第四,通过环境规制政策的实施,各企业为了转型都在加快技术的升级与创新,随着科学技术不断更新以及转化为生产力的成果加快,对传统企业竞争环境的改善十分有利。2.1.2就业理论的演进就业理论的起源最早从西方国家开始,在不断演进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凯恩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就业理论体系。虽然凯恩斯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对就业概念以及调控就业手段的看法上观点不一致,但都在就业理论的发展体系下不断完善与成熟,随着就业理论内容的不断充实,大致归纳出四种理论,具体内容如下。(1)凯恩斯充分就业理论凯恩斯理论政府干预思想的出现,对西方国家的失业现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多重现实因素的影响,政府干预行为也无法做到全面处理。对于西方国家曾出现的经济“滞胀”现象,政府干预行为也未能解决。因此,自然失业率说法的提出抨击了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念;对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念,拉弗认为是不正确的,他提出了如何实现充分就业的崭新理念。凯恩斯理论的出现不仅对失业现象的根源进行了分析,同时也使得政府干预行为决策成为他国借鉴的重要理论基础,凯恩斯的充分就业理论将投资和消费作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径,加快改善失业环境。(2)新凯恩斯就业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作为现代就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结构性失业的角度出发,研究就业的供给与需求状况。其次,该理论的关键之处是工资的刚性需求,即在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下,就业需求的不断变化并不能对工资的增减带来很大影响;就是说,当就业的需求量有所下降时,不能通过改变工资的高低来改善失业现状。新凯恩斯主义较凯恩斯就业理论的优势在于,其通过政府干预手段对就业的供给进行调解,通过拓宽就业市场的渠道、公开分享就业信息等方式开展调节。新凯恩斯主义将政府职能力度的把控做的较为良好,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提供引导。(3)发展经济学就业理论14 第二章研究基础与文献综述发展经济学就业理论是以研究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为出发点,对该模式发展下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的理论。提出该理论的学者们认为,工业化的增值发展是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源动力,但是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起步阶段较晚,在工业化逐步深化的过程中,资本的缺乏成为了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只有做到了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的协调发展,就业问题才能实现更好的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说明劳动力的流动性较强,即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村的就业结构出现缺失,而城市的就业结构供不应求。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便是收入水平的显著差异,劳动力为追求较高的收入而进行迁移。为此,由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对就业产生的不利影响要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建立进行改进,因此做到以下几点即可:首先,增强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力,为吸纳足够就业而建立完善就业服务设施;其次,改善产业结构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工农部门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最后,加强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借鉴发达国家的技术,对发展中国家劳动技能改善进行全面优化。(4)马克思的就业理论从就业理论的研究角度出发,马克思就业理论的重点在于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该理论通过不断分析劳动力的雇佣与失业而发展起来,同时将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基础,不断劳动价值论的理念。马克思的就业理论认为:首先,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之所以会存在,是因为劳动力可以进行买卖,从而产生的人力价值成为了劳动价值论的重要发展方向;其次,在资本结构包含的成分内容当中,资本有机构成对劳动力价值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第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马克思就业理论的经济基础逐步巩固,将劳动力市场的产品更加实质化。马克思就业理论的发展对失业情况的改善有所缓解,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该理论体现着计划经济的制度优势,对就业环境改善有重大作用。2.2环境规制与就业文献综述环境问题由来已久,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阶段,环境污染的加剧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损失,为此采取了诸如排污权交易和排污税等措施,但是采取这些措施加大了企业的成本负担,使得企业资本流失,规模缩减,从而降低了劳动需求,造成就业损失,因此,国外学者通过展开对环境规制多方面的研究,引入其对就业产生影响的分析。近年来,由于我国环境问题的矛盾突出,很多国内学者也开始研究两者之间的确切关15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系,对两者影响效应的探讨开始成为诸多学者关注并深入研究的问题。2.2.1国外文献综述国外学者较早开始关注环境规制的就业影响效应,在初步研究过程中发现,基于企业视角,为降低环境规制带来的成本负担,减少劳动力需求是较好的解决办法,因此,前期的研究结论多数为环境规对就业产生的影响是不利的。ChristiansenGB(1981)[1],阐明在企业初步制定环境规制政策的阶段,由于治理污染投入较多而使得企业成本上升,在保持企业效益不发生改变的前提下,只有减少就业量才能缓解这种现象,从而产生环境规制造成就业损失的现象。Barbera&McConnell(1990)[2]指出环境规制政策会对企业发展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阻碍,比如企业运行成本的增加以及资本要素的流失,这些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得就业状况不断恶化。Walley和Whitchead(1994)[3]提出,环境规制不仅使企业增加成本,同时会加剧其他要素资源的流失,为寻找生存空间,企业会减少就业量,降低就业需求。Henderson(1997)[4]通过检验美国742个地区的空气质量,发现对空气质量的规制政策会影响企业的生产决策,使得企业效益受到波动影响,从而降低就业总量。Stanwick等(1998)[5]通过对诸多企业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调查,得出结论企业环境质量对其经济效益呈不利影响趋势,即环境规制初步阶段存在污染治理较为迫切的情况,因此治理污染的成本上升使得企业的成本负担加重,对劳动力需求的多少会产生显著不利影响。MichaelGreestone(2002)[6]在《清洁空气法》法律实施的背景下,通过对当地环境规制政策的研究发现,在规制政策逐步实施的过程中,污染密集型产业的59万个工作岗位受到冲击,造成了工人失业。Busse(2004)[7]在分析制造业企业数据的基础上发现,环境规制对企业的出口情况产生负向作用,随着出口效益受到影响,企业利润将会减少,从而间接恶化就业形势。Chintrakarn(2008)[8]通过研究发现,在美国环境规制强度越严格,制造业生产技术效率越低,而生产效率关系着企业的生产规模是否扩大,两者呈现出正向相关的关系,即较低的生产率无法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就业量在规模报酬不变或者递减的情况下不会有所增加。然而,在环境规制力度不断加强、经济持续发展、技术加快提高的过程中,国外学者从多重层面以及影响因素方面深入探讨环境规制带来的就业创造和损失效应,在一定条件下,环境规制加强会促进就业,提高劳动力的需求量,即环境规制对就业产生的影响是有利的,具体文献梳理内容如下:16 第二章研究基础与文献综述Porter(1991)[9]对于研究对象的分析为,环境规制的措施会带来企业生产规模的减小,若想改变现有的就业规模状况,需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技术水平的上升,将会带来资源使用效率的提升,对就业的吸纳作用较强,同时,VandeLinde(1995)[10]通过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Nielsen(1995)[11]通过AK模型对经济增长、环境质量和就业问题进行相关性研究发现,采取污染税和减排等环保政策有利于降低失业率。Goodstein(1995)[12]通过证实环境规制政策的实施促使企业加大污染治理力度而被迫增加劳动力投入,从而说明环境规制对就业存在积极作用。Carraro等(1996)[13]在研究碳排放税的征收问题上发现,征收碳排放税和就业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短期内通过碳排放税的征收会实现环境治理与就业形势的共同改善。Russo(1997)[14]通过对大多数企业的研究与调查发现,采取环境规制政策带来的社会效益显著,不仅提高了企业利润,同时还改善了就业环境,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增多有一定积极作用。Morgenstern(1999)[15]在对意大利典型污染企业的行为研究过程中发现,环境规制政策的实施会对带动就业的良性增加。Berman和Bui(2001)[16]从研究制造业规制政策角度出发,发现环境规制政策给企业带来成本负担时会对就业产生有限的影响,鉴于资本的流动性较强,与资本紧密相关的企业受影响较为严重,通过实施较强力度的环境规制反而会带动就业量的上升。Lanoie(2007)[17]通过对诸多生产商进行相关研究与调查,发现环境规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技术的革新,技术的革新会极大提高劳动的生产效率,从而较大规模吸纳就业量。Bezdek(2008)[18]等认为生产要素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受环境规制强度的影响,环境规制通过对生产要素价格做出改变而影响就业量的吸纳,进而企业为防止资本要素流失将会增加就业人数的总需求。同时在波特假说的研究基础上发现,环境规制强度增强会加大企业的创新成本,从而激发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从而就业缺口随之提高。MiShra和Smy(2012)[19]通过研究相关环保产业得出结论,环保及服务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更大,当环境规制的强度不断增强时,会促进相关环保产业及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改善就业环境,使得劳动需求量增大。Belova等(2013)[20]在Morgenstern研究基础上,运用结构模型分析环境规制带来的就业效应,结果表明,在产业异质性的影响下,环境规制措施对就业增加具有显著效果。Gray等(2014)[21]运用双重差分法对美国纸浆和造纸业相关法规进行分析,发现这些法律条例对就业不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反而存在微小的促进作用。国外学者关于环境规制带来的就业影响效应研究整体来说分为两种观点,即负向17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作用和正向作用。早期阶段的负向作用在经济社会逐步发展、产业结构逐步升级的环境中过渡为正向作用,考虑到行业不一致、教育程度不一致以及区域差异等多种因素,不能单方面考虑环境规制带来的就业影响效应。2.2.2国内文献综述随着我国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境规制力度逐渐增强,进而对就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国内学者开始关注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虽然国内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是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对于环境规制和就业关系的探讨逐渐增多,文献梳理大致分为三种情况,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种情况为环境规制对就业产生不利影响,强永昌(2006)[22]提出,在环境规制实施的初步阶段过程中,由于企业不能退出规制行业,一定程度上将会带来利润的下降,企业为应对亏损必将提高生产价格以提高利润,为此带来的产品需求下降将会引起裁员等行为,造成就业量的缩减,降低了对就业的吸纳能力。王玉振和徐震(2012)[23]在梳理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归纳环境规制政策的分类发现,这些政策制度的实施对企业的发展产生较为严重的不利影响,从而生产者将面临失业的风险。陆旸(2011)[24]基于VAR模型分析并模拟中国就业的双重红利问题表明,提高劳动生产率意味着更少的工人来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将会出现技术性失业,短期内中国仍难以实现就业的双重红利。李元龙(2011)[25]基于对CGE模型的分析发现,征收能源税和碳税对减排效应是有利的,但在经济和就业效应方面是不利的,这种负向作用也是无法避免的。甘佺鑫和杨柳(2015)[26]通过OLS初步回归分析发现环境规制政策的实施对就业是不利的,同时通过2SLS回归分析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力度的增强减少了就业的需求量,并且技术水平的不断变化也带来了就业的损失。施美程和王勇(2016)[27]基于工业行业数据对环境规制的就业效应进行探讨,通过将不同区域的政策差异纳入到统一的衡量标准下而得出结论,环境规制对产生较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造成就业损失。穆怀中,范洪敏(2016)[28]在门槛效应的理论研究下,将环境规制对农民工的就业效应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环境规制不利于农民工的就业。王秀娥(2017)[29]利用动态面板数据对环境规制带来的就业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单位就业造成损失,总体上不利于城镇就业状况。赵领娣,吴栋(2017)[30]通过分析环境规制在不同产业结构下的政策作用,进而推出对就业的效应,基于260个地级市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就业规模的扩大存在消极作用,18 第二章研究基础与文献综述针对重点治污城市的就业效果也存在不利影响。蒋勇(2017)[31]从地方政府竞争的视角出发,利用杜宾模型对环境规制与就业关系进行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加不利于就业增长。孙文远,杨琴(2017)[32]通过对“两控区”政策效应的分析,发现实施该政策不利于总体就业水平的提升。第二种情况为环境规制对就业产生有利影响,赵细康(2003)[33]通过对中国经济发展与污染排放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认为,环境规制能推动企业使用清洁能源的效率,不断创新生产技术,从而改善企业内部的就业环境。姜泽华和白艳(2006)[34]通过研究发现,环境规制不断推动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从而不断增加对就业的需求,吸收更高层次的劳动力。黄德春和刘志彪(2006)[35]通过Robea模型,发现环境规制使企业收益增加,使得劳动者报酬提高,进而吸收更多劳动力。陈媛媛(2011)[36]引入环境规制的交叉弹性,通过对两种要素收入和替代效应的研究发现,环境规制政策的实施带来就业的创造效应。徐常萍和吴敏洁(2012)[37]在对中国制造业数据进行调查后,发现环境规制政策的实施能推进企业改善生产结构,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量。李强(2013)[38]在对经济结构的政策调整方面,将环境规制政策实施的结构效应进行多层次分析得出结论,环境规制带来就业的创造效应。张平淡(2013)[39]依据CES函数对生产性环保投资和技术性环保投资进行分析发现,不同性质的环保投资带来的就业效应是不一样的,针对不同的环保投资行为采取适当的环境规制策略。赵连阁等(2014)[40]通过对高污染的工业行业进行分析与研究,发现高污染地区的环境治理投资额是不断增长的,同时治理污染所需求的就业量是极大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促进环境质量改善与就业的共同进步。张先锋,王瑞,张庆彩(2015)[41]运用省际面板数据,对环境规制影响下的产业升级和转移效应进行分析探讨,在产业结构双重效应的促进下,劳动力的总体迁移状况呈现出良好趋势,结论显示在特定的条件下,就业的创造效应显著,扩大了整体的就业规模。闫文娟,郭树龙(2016)[42]通过将三种不同要素纳入到同一个框架里,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对三种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联系起来,把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作为主要衡量标准,探讨环境规制要素的不同就业效应,从而带来就业的创造。蒋勇(2017)[43]采用杜宾模型,将环境规制与FDI引入模型当中,通过两者的交叉作用研究表明,环境规制可以带来就业的创造。孙文远,程秀英(2018)[44]在梳理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污染较大的行业进行实证数据分析,发现较强的环境实施力度可以带来就业量的增多。第三种情况为环境规制与就业的关系为“U”型。闫文娟、郭树龙、史亚东(2012)19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5]通过系统研究得出结论,环境规制带来的就业效应存在两个重要的临界值,这两个临界值是产业结构和规制强度,在这两个临界值的不同作用机制情况下,会出现不同的影响效果。当产业结构比值小于第二门限值时,对就业产生消极影响,当产业结构比值超过第二门限值时,对就业的作用由负转正。王勇,施美程(2013)[46]将理论基础作为主要研究方向,通过两种不同效应的经济学分析,发现在存在临界值的前提作用下,环境规制可以带来就业的创造,提升就业总量。陈超,何凯和尹晓波(2014)[47]从新的视角对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区域特征分析,阐明了研究对象之间存在“U”型关系,在U型曲线拐点的不同侧,要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不同阐释。李梦洁,杜威剑(2014)[48]基于对理论效应的研究与比较,将研究对象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描述与刻画,由于规制政策的不一致性,就不同阶段的就业创造或者损失效应有所不同,越过曲线的临界值将会实现双重红利。李珊珊(2015)[49]将AK模型纳入到研究体系中,基于收入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差异,分析出环境规制带来的就业效应有着不同的影响机制,即在临界值的两边呈现着正负相反的关系。李梦洁(2016)[50]引入生产的局部均衡模型,利用我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从不同环境规制强度的视角出发,基于不同行业和不同技术水平的原因分析出环境规制带来就业的不同效应,即创造效应和损失效应。张娟,惠宁(2016)[51]通过切入新的视角将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更加细化,在引入门限值的基础上,不断调整临界值的高低,促进研究对象之间关系的有序变化。以门限值作为分水岭,分别探究就业的创造效应和损失效应。李姗姗(2016)[52]认为,就业技能的高低是影响就业创造或者就业损失的重要因素,通过引入就业技能要素得出分析结果,高污染工业行业环境下的规制措施对就业技能结构产生影响,两者之间呈现出倒U型关系。娄昌龙,冉茂盛(2016)[53]将环境污染要素纳入生产函数,对17个行业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环境规制与就业关系存在行业异质性,即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呈现倒U型和U型关系,工业行业和服务业行业的关系也是“U”型。范洪敏,穆怀中(2017)[54][55]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角度出发,将其划分为农业劳动力市场和工业劳动力市场,在经济转型的大环境背景下,实施更加规范的环境规制措施将会极大降低城乡的就业率,造成就业损失。王美晓(2017)[56]在系统分析研究就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出针对不同的就业要素,环境规制对其带来的影响效果不同,即分别存在倒“U”型和“U”型关系。刘和旺,彭舒奕,郑世林(2017)[57]通过将制造业行业数据引入研究,从生产和需求效应两个层面对企业就业情况分析,研究表明环境规制分别带来就业的创造效应和损失效应。孙文远,程秀英(2017)[58]20 第二章研究基础与文献综述基于特殊地域研究的方式,以局部影响扩展到整体影响,分析得出研究对象之间的倒“U”型关系。秦楠,刘李华,孙早(2018)[59]通过研究发现重污染行业的环境规制政策对就业产生U型关系,而在其他行业呈现出相反的关系。时乐乐,赵军(2018)[60]通过研究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以及产业结构变动的效应,发现在这些影响作用机制下,对就业产生U型曲线关系。2.3理论与文献述评综上所述,将本文的理论与文献述评归纳如下:(1)关于环境规制与就业关系的文献研究,大部分文献只是单独探讨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或者是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其中,多数研究文献也只是分析环境规制与技术之间的关系,进而通过技术效应来探讨就业状况,很少将环境规制是否会对就业产生影响进行分析。(2)关于环境规制与就业关系的研究在国外起步较早,我国起步比较晚。国外学者早期阶段的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影响多数为不利影响;而我国初步研究阶段的结论大部分认为,环境规制对就业产生的影响为有利影响。在我国环境规制对就业产生影响的宏观背景下,有的学者以行业异质性为出发点,探讨环境规制对不同行业就业的影响效果,有的学者以异质性劳动力为基点,研究受教育程度不同地区的环境规制对就业产生的效果,还有一部分学者从产业结构的视角出发,通过研究产业升级效应以及产业转移效应来阐释就业的空间和结构变动效应。与此同时,学者们运用的计量模型方法不一致,诸如分位数回归模型、工具变量法、门槛效应模型等,也会造成检验结果的不一致。总而言之,基于各学者研究对象和出发角度均有所不同,仍没有准确得出环境规制与就业之间的具体关系。而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环境复杂,环境规制对就业造成的影响更不能一概而论。(3)本文的特点就是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采取固定效应分析模型,将技术进步因素纳入控制变量,得出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影响不是用简单的线性关系来刻画的,而是呈现U型关系的结论,同时验证我国现阶段环境规制水平所处位置,提出解决区域就业差异的环境规制策略。21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2 第三章我国环境污染与环境规制的现状特征第三章我国环境污染与环境规制的现状特征3.1我国环境污染总体现状与分类特征3.1.1我国环境污染总体现状随着我国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经济增长的显著提升,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是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是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与众多发达国家的发展路径一样,环境污染问题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愈发突出。目前来说,我国环境污染的总体现状表现为工业污染尤为严重,工业污染已占污染总量的70%以上,工业废弃物排放成为了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工业污染对经济建设以及人民身体健康产生着严重影响,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还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平衡关系,对工业污染的治理与改善势在必行。在我国工业行业污染的严重环境下,50%的污染产生均是由于管理的疏忽造成的,这些工业企业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没有积极履行防止污染发生的职责,造成了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对于我国环境污染的总体现状来说,存在着污染范围广、污染程度高的典型特征。污染范围广进一步细化为地域范围广和空间范围广,污染程度较高体现在大气、土壤、水体等多方面。因此,要不断更新对环境污染现状的认知,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下面表1对环境污染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归纳与整理。表1环境污染现状年份工业CO2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工业治理污染投资额(吨)(吨)量(吨)(亿元)20041891.422110001762308.120052168.424310001654.7458.220062234.824020001302.1483.92007214024660001196.7552.420081991.42417000781.8542.620091865.92344000710.5442.620101864.42375000498.239720112017.22309000433.3444.420121911.72216000144.2500.520131835.22098000129.3849.720141740.42053000159.4997.723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1环境污染现状(续)年份工业CO2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工业治理污染投资额(吨)(吨)量(吨)(亿元)20151765.72067000134.8874.5数据来源:《中国环境统计年鉴》3.1.2我国环境污染分类特征在环境污染加剧的背景下,随着环境污染范围的迅速扩大,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现状特征也处于不乐观的情况,水环境污染的现状造成我国多数河流水系以及湖泊的严重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严峻形势;大气环境污染情况的恶化,诸如雾霾天气多发等,对人身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而固体废弃物污染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产生双重不利影响。下面具体来阐述环境污染的分类特征。(1)水污染现状目前,我国水污染的现状为“局部有所改善,整体仍在恶化”,随着水资源的浪费与消耗,水资源的需求关系正处于日益紧张的阶段。我国的平均水源占有量与世界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750立方米,远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基数量。可见我国水资源的稀缺性已不能任由我们继续污染浪费水资源。如今,我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水体质量严重下降,并且呈现出水污染由地表水向地下水渗透发展的趋势。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阶段,我国水污染从东部地区不断向中西部地区扩张,从城市向农村扩张,污染面积不断增大。其次,我国诸多湖泊与河流普遍受到有机污染,已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与生产活动。我国现在每年的污水排放量为405亿m3,由于污水排放量的剧增,大量未经严格处理的污水排放到流域内,加剧河流水体污染,现有85%的河流水系均受到污染,65%的饮用水体受到污染。虽然我国在治理水污染的问题上也取得成效,诸如我国部分地区的污水排放量已呈明显减少趋势,但是在水资源条件贫乏以及消耗量较大的瓶颈制约下,水污染的严峻形势仍将持续。鉴于我国环境规制制度的不断增强,需要进一步加强治理水污染的24 第三章我国环境污染与环境规制的现状特征政策法规,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资源富集程度等多重方面考虑影响水污染的因素,将其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中来分析,从而减轻水污染状况。(2)大气污染现状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不断加快工业化与城镇化步伐,大气环境遭到污染是不可避免的。目前我国的空气污染严重,颗粒物浓度严重超标,再加上我国各区域工业废气排放量以及人均排放量的增加,我国大气污染的恶化态势仍需长时间的缓解。在我国前期社会生活以及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对煤炭的需求量十分巨大,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源于煤炭资源,而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也来自于煤炭资源,大量燃烧煤炭带来各种粉尘和危害大气表层的气体颗粒物,从而大大降低了大气环境的质量。其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私家车出现急剧增加的趋势,进而带来的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巨大,对大气环境带来不利影响。最后,大量化工企业出于对成本的节约,可能未对气体排放进行严格的检测,导致大气污染状况愈发严重。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虽然呈现出现下降的趋势,但颗粒物的排放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未见减少,颗粒物作为污染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源,加重了大气环境质量的恶化。总而言之,大气环境问题的加重,与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也存在直接的关系,人们对煤炭资源的过度使用以及不合理增加机动车数量,都加速了大气污染的恶化现状。(3)固体废弃物污染现状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固体废弃物的产量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尤其以城市生活垃圾的增加最为迅速,“垃圾围城”的污染现状愈演愈烈。2007年环境状况公报统计出我国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为175770吨,截至2015年环境状况公报统计数为325140吨,固体废弃物的年均增长达到18670吨,可见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形势较为严峻。目前来说,固体废弃物污染已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途径,其大致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城市生活垃圾废弃物排放以及建筑固体废弃物排放。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的增多在于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原料消耗,随着经济增长发展的要求,工业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导致污染的排放急剧增加。城市生活水平越高,则生活25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垃圾越多,加之建筑固体废弃物不停地堆积,使得固体废弃物污染的现状一时难以改善。固体废弃物污染有着种类多,成分复杂、数量庞大的现状特征,要做到充分利用生产资料,减少固体物质的浪费,降低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要严格规范城市公共管理制度,逐渐消除“垃圾围城”的现象,不断改善固体废弃物搁置的环境状况,提升整体环境质量。3.2我国环境规制历史演进与现状3.2.1我国环境规制历史演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随之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因此,政府逐渐将环境治理作为重要任务纳入发展战略之中,面对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政府出台并颁布了一系列环境治理政策来改善环境质量。下面将我国的环境规制发展进程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具体阐述: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我国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没有过多的环境污染问题产生,人们主要为生计而考虑。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开始上升,政府提出了加快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方针,一夜之间,工业化进程加速发展起来,由此引出了环境污染问题。但是由于总体的环境污染程度不高,范围也为扩大,再加上政府的首要任务是解决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人民为解决基本生活的温饱并不会关注环境治理的好坏,所以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并未采取强制性的政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使用,没有建立环境保护机构对污染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尚未制定出任何环境规制政策对污染行为进行管理与规范。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在对环境污染问题不断治理与研究的过程中,于70年代初期出台了我国第一部环境保护法律,紧接着,于1979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环境保护法的出台对于我国环境治理是十分重要的保障性法律法规,在出台的环境保护法内容中规定,对环境的污染行为是违背法律的,环境保护工作具有法律效力。这部法律的颁布与实施意味着环境保护已经26 第三章我国环境污染与环境规制的现状特征上升到国家层面,政府开始重视并致力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但是,环境规制制度的完善系统和体制尚未建立起来。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8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形成较为完善的环保体系。在所有制结构转型的阶段过程中,私有制企业迅速建立发展起来,随着这些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污染排放量开始增多,环境污染问题开始变得严峻。为了治理大规模的环境污染,政府于1984年出台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成立了专门的部门负责环境保护问题。随着国家环境保护局以及一系列环境监督管理机构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正式法制化。政府设立这一系列环保机构,不仅强力改善了我国逐步恶化的环境,而且也提升了人们的生态生态环境质量。第四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环保局不断增强治理环境污染的能力,从管理监督基础性的环保工作直到全面管理环保事业。随着环境污染的范围不断扩大,环境污染的地域逐步扩散,人们对环境污染的了解已经不仅仅是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浪费,更多的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内涵,其包含多种层面的污染,诸如大气环境污染、水污染等。针对种类日益繁多,数量日益庞大的环境污染问题,国家不得不出台更为严格的环境规制政策,以此来改善环境质量。通过制定治理污染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志着我国将环境治理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方向进行研讨,这促进我国的环保制度与环保工作不断升级强化。通过上述对我国环境规制的历史演进分析,发现我国的环境规制制度不断完善与发展,从简单的管理规范到制度约束,从普通的法律法规到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立法,环境保护制度越来越强力,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规范,政府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决心有增无减,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工作是对经济社会的有力保障。3.2.2我国环境规制现状本小节主要分析我国目前的环境规制状态,分别从环境法制现状和环境规制手段现状两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1)环境法制现状27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通过上一节对环境规制发展阶段的归纳梳理发现,我国的环境规制制度是逐步完善、建立起来的,从第一部环境保护法律的确定到之后一系列环保法规的设立,都显示出我国环境法制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下面从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行政处罚以及行政复议四个方面对环境法制现状进行分析。如表3.2所示,在2001年到2015年这15年间,对环境法制的重视程度是比较高的,从每年出台的地方性法规以及受理的行政复议案件数量上来说,环境法制发展态势趋于良好。其中,有5年出台的地方性法规数量超过30件,有4年出台的政府规章数量超过50件,有6年的行政案件处罚数量超过10万件,有8年受理的行政复议案件超过500件,这些均说明了我国对环境规制法制不断进行完善与强化的现实执行力。表2显示了我国环境法制的具体情况。表2我国环境法制现状年份环境保护地方性法环境保护地方性政环境行政处罚案受理环境行政复规数府规章数件数议案件数200125527108929020023283100103285200325569281823020042258800792712005304093265211200638419240420820072032101325520200821298982052820092217787886612010222011682069120112025119333838201223331173084272013291113905955020143127970815112015302510364538数据来源:《中国环境年鉴》(2)环境规制手段现状28 第三章我国环境污染与环境规制的现状特征环境规制手段,就像政府调节市场经济的手段一样,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社会手段等,但是本小节对环境规制手段的现状描述是从正式和非正式两个角度来进行的。正式环境规制手段包括命令控制型政策、经济激励型政策、环境规制创新措施;非正式环境规制手段包括公众参与、媒体披露、自愿规制。首先来介绍正式环境规制手段,这种手段的第一种情况为强制性命令政策,通过强制性的法律规定对环境规制进行严格定义,命令其遵循相关标准,将命令政策转化为现实的执行力。强制性命令政策手段具体包含以下四种:第一,在排放污染物标准的基础上,任何达到排放标准的污染物质均可制定相应的环境规制制度,在已有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排放物标准的基准下,制定比现有制度更加有强制性的环境规制政策,同时征询环保部门的意见。第二,《环境保护法》中规定了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测度指标,在进行新项目的建设过程之前,必须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的测度,以防各种污染物的产生。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逐步完善与更新,其主要意义在于对潜在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分析,已到达保证环境质量不有所降低的标准;第三,“三同时”制度的提出对改善和保证环境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与建设项目的主体保持同步的施工状态,从而防止环境污染的产生或者减少,通过与环保检测部门保持一直步伐,从而达到项目的正常投产使用。从2010年开始,我国“三同时”制度环保的投资额稳步呈现增长的趋势,同比增长有所浮动。第四,排污许可证的发放对企业形成强烈的约束,政府通过核算企业排放各种污染物的区域总量,对其进行相应排放量许可证的发放,既能有效约束企业污染排放的总量,又能起到改善环境质量的良好作用。表3对我国5年期内“三同时”环保投资额进行归纳。表3“三同时”环保投资统计年份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亿元)同比增长(%)2010年2033.0-2011年2112.43.912012年2690.427.362013年2964.510.192014年3113.915.04数据来源:环保部官网29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正式环境规制手段的第二种情况是经济机制激励政策,这种手段通过经济机制的调节作用来影响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态度,其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通过向各类污染的排放情况进行收费,使排放污染物的企业或者个人承担额外的治污费用,这样企业或者个人的环保意识就会明显增强,通过增加经济成本的方式来控制企业排污,有利于加快环境质量的改善。第二,政府利用排污权交易制度来规范排污市场的需求,企业根据自身排污量的多少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排污权交易。排污权交易制度通过市场机制对排污权价格进行界定,企业可在规定内的排污量之外自由进行排污权的交易,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还可以减少企业排外过量污染物而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现象。表4归纳梳理了我国排污费和排污权交易的相关制度。表4排污费及排污权交易相关制度年份法律及法规条例内容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从法律上明确了排污收费制度1982年《排污收费暂行办法》正式建立排污收费制度2000年《二氧化硫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对排污权交易制度进行规范《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2003年《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排污收费单位增加数据来源:新闻资讯正式环境规制手段的第三种情况是创新型环境规制政策,在环境规制措施实行的多年历程中,环境规制强度不断增强,从而带给人们较高的环保意识,随着经济转型的变化,环境规制的实施者也在由政府监管机构逐步向社会公众共同治理转变,不能一味采取强制性的环境规制手段,要适度转变责任的主体承担者。政府要积极进行创新型环境规制政策的制定,将信息披露纳入规制手段当中,开展有效且更加便利的污染治理工作。再加上信息披露这种手段的成本较低,在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下,信息的公开披露政策可以对企业的污染排放行为进行实时监督与观察,防止企业逃避规制手段的处罚。其次来介绍非正式的环境规制手段,这种规制手段分为三种情况:第一,公众参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人们愿意积极参30 第三章我国环境污染与环境规制的现状特征与到环境治理的行动中,人们不断成立环保公益组织,通过举报企业的过度排污行为而使环境质量有所提高。另外,公众参与的规制手段也体现在网络以及电话等通讯工具对环境污染情况的投诉建议上。第二,媒体披露,通过新闻报道等方式对环境污染行为进行公开传播,对排污责任人造成媒体压力,政府着力向排污责任人征收排污费,促进环境污染情况的好转。第三,自愿规制,在新时代背景环境下,企业都在积极向环保型靠拢,因此,环保型企业的主体责任者会自愿承担起减少污染,提高环境质量的职责,这些环保企业者不受法律法规的约束与局限,即时没有环境规制制度对其排污有严格要求,他们也会对自身的排污量和排污标准有所把控,不会超出排污量的基准范围。对于自愿规制手段来说,企业具有绝对的主导权。31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2 第四章环境规制对就业影响的理论阐释第四章环境规制对就业影响的理论阐释4.1理论机制环境规制对就业影响效应的分析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作为微观经济运行的一种效应分析,体现着企业的微观决策。在理论阐释的机制作用下,当企业受到严格的环境规制约束时,企业的运行成本将会当即受到影响,成本的增加将对就业产生负向影响。在梳理文献的过程中,有些学者将污染要素的投入作为基本要素引入到函数中,通过污染要素价格的弹性大小,即企业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大小关系来分析环境规制政策带来的就业效应,对于企业的微观层面来说,污染价格要素弹性的设定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行为。而古典经济学理论当中,企业生产行为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调节的,而不是外在的环境规制政策强度。因此,鉴于环境规制政策的外生性,再加上生产和需求两种分析机制,将作为外在影响因素的环境规制政策与影响企业微观运行的内在机制联动起来,探讨环境规制如何影响就业的创造或者就业的损失现象。4.1.1环境规制对就业的生产效应基于生产效应的分析路径,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在保证生产技术不发生改变的前提下,污染治理投入的增多使得企业的运行成本加大,企业运行成本的上升增加了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需求数量;第二方面,在技术水平发生改变的前提条件下,对污染治理的投入引致的就业需求增加是不一样的,污染治理的技术一般分为末端和过程改进技术,末端技术是指环境污染过程中排放出的污染物质,由于污染物的不断增多,需要更多的治污人员来进行工作,过程改进技术是指边生产边降低污染。这两种技术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对生产过程的作用是间接的,不会改变生产效率,而后者在生产过程中兼顾环境污染治理的事宜,就会改变生产效率,带动就业量的增加。综上所述,污染治理引起就业需求量改变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对污染治理的人力资本要求还是资金或者技术要求。33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1.2环境规制对就业的需求效应基于需求效应的分析路径,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影响可以解释为,鉴于产品市场的供给需求,与环境规制对企业造成的运行成本增加状况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企业进入市场,必然遵循统一规范的价格,但如果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下,由于企业的所持资本与市场占有份额程度不一,因此受到环境规制政策的影响效果也不同,则会出现承受能力较弱的企业退出竞争行业,从而使得行业规模减小,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当价格弹性越小的时候,规模的缩减对就业需求增加的反应越敏感。鉴于现实生活中的非完全竞争市场,企业作为生产者以及产品的供给者,当生产成本上升使得产品价格增加的时候,企业会将超出成本的额外费用间接转嫁给消费者,而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在消费者所付费用提高的情况下,会降低对产品的需求,造成企业产品积压,不得不减小生产规模,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就业损失。两者之间交叉联动而产生需求效应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点是当企业不想负担超出运行成本的费用时,如何转嫁给消费者最为合适,结论是当企业产品的竞争力较弱时,转嫁给消费者额外的费用更加容易,即采取严格的环境规制政策对企业规模影响较大时,对就业的影响也就越大;第二点是出于对企业异质性的考虑,着力关注企业的劳动投入比,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以及资本密集型企业对劳动力需求的作用机制不尽相同,尤其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环境规制政策给就业带来极大的损失效应。4.2理论模型及假说提出假设厂商在进行生产时需要直接投入要素和间接投入要素,其中,生产投入要素有资本和劳动,非生产投入要素有环境投入。因此,在生产函数的框架中纳入一种投入要素,即环境污染,而环境污染的价格以环境规制强度进行界定,同时将环境规制纳入环境投入要素当中。从理论上来说,环境规制措施的实施会加重企业的成本,从而导致要素价格上涨造成的失业现象增多,所以企业应调整生产行为以适应劳动力需求变化。若企业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构建理论模型,则表现如下:YXLZ(3.1)mM34 第四章环境规制对就业影响的理论阐释其中,污染企业的产出、污染投入、劳动力投入和其他要素投入分别由Ym、X、LM、Z表示,各项投入的产出弹性系数分别由α、β、γ表示。由此得出企业的利润表达式:PXLZRXWLGZ(3.2)MMM企业产品价格、劳动力价格、其他投入价格和企业污染投入价格分别由P、WM、G、R来表示。随着环境规制的加强,企业所付出的治理成本越来越高;也就是说企业治理污染的要素价格持续上升,所以,企业的污染投入价格与环境规制呈现出同向相关关系。遵循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分别对(3.2)式中污染投入要素X、劳动力投入要素LM和其他要素投入Z求一阶偏导,得出以下联立方程:通过对上述三个方程的整理与计算得出以下等式:LRx(3.3)MWM因此,可以根据X与LM的相关公式对环境规制强度给劳动力需求带来的影响进行探讨:dLMX(1)(3.4)XRdRWM其中,=-(R/X)(dX/dR)是污染投入价格(规制)弹性的表达公式。从实际意XR义出发,由于环境规制强度与治理污染的成本是负向关系,因此在弹性前面要添上负号以确保其数值为正。(3.4)式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X表示的是替代效应,即环境规制政策WM35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实施使得企业治理污染的成本上升,从而引致劳动力需求的减少;第二部分X表示的是规模效应,即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逐渐加强引起企业规模的变化XRWM进而引致的劳动力需求变动;需要注意的是,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公式的符号是相反的。接下来通过探讨环境规制强度对劳动力影响的正负将两者的关系研究纳入到同一个框架中,具体解释内容为XR的大小决定(3.4)式的正负号:在XR>1的情况下,(3.4)式为负,即(3.4)式的第一部分小于第二部分;由此意味着如果环境规制的强度增大,那么企业所付出成本就越大,失业现象就越严重。在XR<1的情况下,(3.4)式为正,即(3.4)式第一部分大于第二部分;意味着如果环境规制的强度加大,那么对劳动力的吸纳也会增多。从现实角度出发,环境投入规制弹性的涵义可以阐释为:企业在起步发展的过程中,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过快加速工业经济的发展,致使工业污染呈迅速增加态势,环境质量持续恶化,因此,污染投入的增加扩展着环境规制的范围;在环境规制的起步阶段,随着规制强度的逐渐增强,企业污染物的排放随之减少且污染物投入减少的幅度大于规制强度的增加幅度,即XR大于1。在环境治理的历程中,由于环境质量存在着向好的发展趋势,对污染的成本投入逐渐减少,即使环境规制强度持续增大,规制增加的幅度仍大于企业减少污染投入的幅度,即XR小dLM于1。综上所述,污染投入的价格弹性会从大于1慢慢降到1再持续小于1,即dR表达式由负变正,说明在环境规制不同的发展阶段,劳动力的增减情况随之变化,总体呈现出先抑制后上升的趋势。从数学函数图像角度来看,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影响为U型,即在初始阶段就业人数会随着环境规制的增加而减少,跨过某个临界值后环境规制则会促进就业。下表5即表示了(3.4)式的理论概念。表5环境污染价格弹性的替代效应与规模效应XR理论视角现实视角XR>1替代效应<规模效应随着环境规制的增强,企业污染物的排放减少且污染物投入的幅度大于规制强度的增加幅度36 第四章环境规制对就业影响的理论阐释表5环境污染价格弹性的替代效应与规模效应(续)XR理论视角现实视角XR<1替代效应>规模效应在污染的成本投入逐渐减少的前提下,即使环境规制强度持续增大,规制增加的幅度仍大于企业减少污染投入的幅度综上所述,在理论模型建立的影响作用下,通过将我国环境规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得出的具体结果是:在我国刚开始实施环境规制的时候,由于企业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利益的驱使使得企业加大生产力度,从而产生大量污染物排放,因此导致环境规制政策的强力实施,进一步加重了企业负担,大规模减少了就业量;在环境规制政策逐步发展、逐渐增强的历程中,随着规模报酬不再呈现递增的状况,企业的替代效应加强,这时,企业为治理污染而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直接创造了就业。根据上述理论内容的分析,下面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说:假说一,环境规制与就业的关系有可能呈“U”型曲线,即环境规制对就业可能存在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假说二,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差异较大,因此不同区域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影响可能会存在差异性。本文试图通过计量实证模型来验证以上两个假说,检验环境规制与就业的U型曲线关系,以及不同区域的环境规制对就业有何不同影响,这些均是下文进一步研究的问题。37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8 第五章环境规制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第五章环境规制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5.1变量选取与解释基于本文对就业创造效应和损失效应的研究目的,选取了我国各省份15年间的就业总量作为解释变量,通过引入环境规制政策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将两个主要研究对象放到了同一个框架下,同时将影响就业的相关因素,即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经济开放度、产业结构、工资水平、教育水平等考虑到研究框架中,从而将被解释变量、核心解释变量以及控制变量本文将这些变量均引入模型中。构建出如下指标:(1)核心解释变量环境规制强度(env):从梳理的诸多文献来看,对环境规制指标的构建没有确切的计算方法,都是采用代替变量来说明环境规制的强度。在众多学者对环境规制指标的研究中,大致有如下构建指标的方式:第一种是直接对环境规制政策进行定量分析,但是不同规制手段的环境规制政策并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这种构建指标的方法并不准确;第二种是通过治理污染的投资额比重对环境规制强度进行界定;第三种是通过环境监督管理机构对企业排污的检查次数进行定量分析;第四种是将污染排放量放置在不断变化的环境规制强度背景下,通过测定不断变化的排污量对环境规制指标进行构建。基于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的选择,选取了2000-2015年我国各省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对环境规制强度进行衡量。(2)其他解释变量:经济发展水平(gdp),一般来说,一国经济发展状况与国内生产总值息息相关,国内生产总值越大,意味着经济发展越良好,从而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会增大。因此,以平减后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替换量来表示经济发展水平,其中,平减后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以2000年作为基期进行计算的。技术进步(tech),本文使用专利权授权量作为技术进步的替代变量。从现有文献研究来看,技术创新对就业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具有双重效应,短期可能会降低就业率,减少就业水平,但长期来看的话可能会增加就业。经济开放度(eco),采用进出口总额占GDP之比来衡量,其中,计算指标以当年的平均汇率进行折算。一般情况下,经济开放程度越高,对就业的吸纳作用越强,反之。产业结构(se,tr),不同的产业结构对于就业的弹性需求是不一样的,诸如第二产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较多,那么对劳动力的需求弹性较大,而第三产业中的高新技术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弹性较小,且素质要求较高。所以,要考虑环境规制39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带来的不同产业间的就业变动情况,本文引入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和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对产业结构指标进行衡量。工资水平(wage),本文选取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来衡量工资水平。随着工资水平不断增长,企业人力成本将会上升,进而降低劳动力需求水平。教育水平(edu),本文选取人均受教育年限作为指标构建的基准,人均受教育年限与就业水平呈现着正相关关系,即受教育年限越长,知识储备就越多,从而就业竞争力将会加强,提高就业率。本文数据分别通过《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经网数据库、国家统计局、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年报等方式进行搜集,利用STATA13.0进行计量分析。5.2计量模型构建为了准确研究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创造效应和损失效应,并且对就业的创造效应和损失效应进行不同区域的差异分析,本文采用全国各省15年间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与分析。在考虑到误差以及异方差的问题上,对计量模型的随机时间影响因素进行设定,通过验证我国环境规制对就业的整体效应以及环境规制对就业是否存在创造效应与损失效应这两个假说,构建以下计量模型:2lnemplnenv(lnenv)X(5.1)it01it2ititiit其中,i代表省份,t代表时期,env2it为环境规制强度的二次项,i为个体效应,it为误差项。控制变量Xit包括经济发展水平(gdp),技术进步(tech),经济开放度(eco),产业结构(se,tr),工资水平(wage),教育水平(edu),其中,控制变量Xit的集合为:5.3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5.3.1描述性统计本文选取2000-2015年15年的数据作为全样本数据,所有相关变量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以及40 第五章环境规制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等。通过平均计算法对缺失数据进行补充,具体各指标的统计性描述见表6所示:表6指标统计描述变量样本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Emp4507.5320.8305.6198.902Env4504.3621.1311.2537.256Env24508.7232.2632.50614.51GDP4505.9940.2245.4036.509Tech4508.4441.5924.24812.51Eco4502.9071.0131.2725.148Se4503.8480.2902.9868.466Tr4503.6860.1752.4604.355Wage45010.050.6258.84211.55Edu4502.1090.1231.6932.487由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样本量有450,总就业量的均值为7.532,最小值为5.619,最大值为8.902。环境污染治理总额的均值为4.362,最小值为1.253,最大值为7.256,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在统计描述的分析下,由于仅能通过对数据的梳理反应各变量指标的现实情况,并不能对核心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阐释,因此,仍需要进一步的实证分析。5.3.2环境规制对就业影响的实证检验与分析(1)环境规制对就业影响的宏观层面分析对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相关控制变量进行回归分析,需要首先进行多重共线性的检验,通过计算各相关变量之间的回归系数发现,选用的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在回归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不同的面板数据模型要进行方法比对。将混合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通过两两比较的方法得出以下结果:在F检验中,由于P值等于0.0000,因此拒绝原假设,采取了优于混合模型的固定效应模型;通过Hausman检验,在P值等于0.0000的情况下说明拒绝了原假设,因此采取固定效应模型,表7为模型检验结果。41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7模型检验statisticP值F检验176.650.0000Hausman检验154.760.0000F检验的P值为0.0000,小于0.05的置信水平,拒绝了“适合建立混合回归模型”的原假设,选择了固定效应模型;Hausman检验的统计量为154.76,伴随概率为0.0000,拒绝了“适合建立随机效应模型”的原假设,因此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异方差结果显示,伴随概率为0.0000,远小于0.05的置信水平,拒绝了“存在同方差”的原假设,说明模型存在异方差,对异方差问题进行修正,修正后的回归结果和面板模型估计结果如表8、表9。表8异方差检验H0:sigma(i)^2=sigma^2forallichi2(30)=23818.81Prob>chi2=0.0000表9面板模型估计结果(2000-2015)(1)(2)变量当期滞后一期Env-0.0655***-0.0750**(-3.37)(-2.47)Env20.0101***0.0102***(6.83)(4.39)GDP0.1200.157(1.03)(1.27)Tech0.01020.0122*(1.44)(1.94)Eco-0.0375**-0.0336**(-2.15)(-2.27)Se-0.00217-0.0031142 第五章环境规制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表9面板模型估计结果(2000-2015)(续)(1)(2)变量当期滞后一期(-0.18)(-0.56)Tr0.04570.0160(1.20)(0.45)Wage-0.119***-0.147***(-3.91)(-5.44)Edu0.1420.113(1.55)(1.26)_cons6.702***6.818***(10.83)(11.78)N450419R20.58770.5904注:***、**表示分别在1%、5%的显著水平上拒绝原假设;括号内为t值,N代表样本数量;回归结果由stata13.0给出。通过上述估计结果,本文发现在计量模型的当期和滞后一期的情况下,环境规制一次项与二次项的影响作用相反,即环境规制变量的系数为负,环境规制二次项变量的系数为正,由此验证了上文中提出的环境规制与就业是U型关系的假说,具体阐释如下:在环境规制的起步阶段,由于企业规模效应大于替代效应的原因,污染投入的价格弹性较大,即采取严格的环境规制政策会造成就业的损失;随着企业后期的不断发展,当环境规制进入中后期阶段时,由于治理污染的成本不再增加,企业将会扩大就业量的需求。在理论的解释背景下,具体到现实情况来说,就是企业在起步发展的过程中,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过快加速工业经济的发展,致使工业污染呈迅速增加态势,环境质量持续恶化,因此,污染投入的增加扩展着环境规制的范围;在环境规制的起步阶段,随着规制强度的逐渐增强,企业污染物的排放随之减少且污染物投入减少的幅度大于规制强度的增加幅度,即污染投入价格弹性大于1。在环境治理的历程中,由于环境质量存在着向好的发展趋势,对污染的成本投入逐渐减少,即使环境规43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制强度持续增大,规制增加的幅度仍大于企业减少污染投入的幅度,即污染投入价格弹性小于1。综上所述,污染投入的价格弹性会从大于1慢慢降到1再持续小于1,意味着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加,劳动力需求会先减少后增加。从数学函数图像角度来看,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影响为U型,即在初始阶段就业人数会随着环境规制的增加而减少,跨过某个临界值后环境规制则会促进就业。其次,国内生产总值、技术进步、第三产值比重和教育水平对就业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水平越高,GDP越高,说明经济社会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经济增长随之带来的便是就业岗位的增多,从而使得劳动力的需求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带来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资源利用率的提高,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加快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规模扩大促进劳动力需求增加,对就业产生积极的作用。第三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三产业中的大部分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因此第三产业结构的提质增效将会吸纳大量劳动力,显著增加就业。教育水平越高的地区,即人均受教育年限越长的地区,随着教育质量的提高,人们的知识储备越多,从而实现就业的机会就越多。而经济开放度、第二产业比重和工资水平对就业产生明显的负向影响。经济开放度是指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当经济开放程度较高时,说明资本流动性会出现较大波动,企业的收益将会因此受到影响,再加上我国进口额占比的增加,使得生产进口产品的企业规模缩减,对劳动力需求造成损失,进而波及到就业的稳定状况。第二产业属于污染密集型产业,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和对重度污染产业的严格规制,使得第二产业从业人员转型,造成就业损失。工资水平的高低关系着企业人员的流动情况,当工资高涨时,劳动力的供给会增多,但是高工资对高技术的要求是呈正比关系的,当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时便会减少就业,造成就业损失。(2)环境规制对就业影响的区域层面分析在确定了环境规制与就业的U型关系后,考虑到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环境规制强度也存在较大差异,考查不同区域环境规制强度的位置对制定差异性环境政策意义重大。对于全国的样本而言,目前中国整体的环境规制强度仍在U型曲线拐点的左侧,即随着规制强度的加强,就业会呈现减少状态。为此,要保证环境规制与就业的双赢,就必须继续加大规制力度,促使环境规制政策的实施力度达到U型曲线拐44 第五章环境规制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点的右侧,从而带动劳动力需求的增大。下面表10对东、中、西部地区的观测值作出统计描述。表10东、中、西部地区观测值变量样本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东部1434.73101.08781.28097.2557中部1044.16610.80442.54945.7997西部1433.66800.98721.25286.0983由表10可以看出,由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较高,环境规制政策的力度最大,该地区的环境规制与就业关系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我国西部地区受地域影响较为严重,经济发展水平远不及东部地区,从而环境规制政策的实施强度水平不高,该地区环境规制与就业显著负相关,我国中部地区由于处在经济增长转型的阶段,环境治理力度适中,对就业的创造效应和损失效应应该分行业、分情况判定。不同区域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与产业承接相互关联,我国中西部地区由于承接了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企业,在以第二产业为主的承接环境下,中西部地区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就出现不断增强的趋势,由此随着环境治理成本的增多,产业转移企业将通过减少就业量来减轻成本负担。所以,鉴于我国显著的地区差异性,要从多方面探讨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创造和损失效应,我们要保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积极改变中西部地区就业损失的现状,逐步增强东部地区就业创造的现状,全面实现就业与环境的共同进步。下面通过表11对东中西部的情况进行实证模型检验。表11东、中、西部地区估计值(1)(2)(3)变量东部中部西部Env0.320***-0.420**-0.147***(6.38)(-2.89)(-6.95)Env2-0.0286***0.0543**0.0248***(-5.08)(2.87)(6.97)GDP0.162-0.5030.246**(1.25)(-1.88)(2.92)45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11东、中、西部地区估计值(续)(1)(2)(3)变量东部中部西部Tech0.0437**-0.0131-0.0663**(2.76)(-0.82)(-3.10)Eco-0.0610***0.0431***-0.00329(-3.68)(8.44)(-0.28)Se-0.540***0.0220***-0.117(-5.33)(3.91)(-0.92)Tr-0.614***-0.397-0.0742(-4.73)(-1.64)(-1.25)Wage0.04750.158***0.00812(1.17)(3.57)(0.15)Edu0.374***0.1270.153(4.35)(0.74)(1.09)_cons8.694***11.20***6.711***(8.20)(4.89)(11.43)N165120165R20.87280.71940.5785注:***、**表示分别在1%、5%的显著水平上拒绝原假设;括号内为t值,N代表样本数量;回归结果由stata13.0给出。由估计结果可知,在东部地区,环境污染治理总额(Env)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并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而环境污染治理总额的平方(Env2)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负,说明了在东部地区,环境污染与就业量之间呈倒U型关系,在一定时期内,环境污染治理总额对就业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环境污染到一定程度时,环境污染治理总额的增加反而会抑制就业量的增加。在中部地区,环境污染治理总额(Env)的回归系数为-0.420,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负,而环境污染治理总额的平方(Env2)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了在中部地区,环境污染与就业量之间呈U型关系,与东部地区相反。在西部地区,环境污染治理总额(Env)的回归系数为-0.147,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负,而环境污染治理总额的平方(Env2)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了在西部地区,环境污染与就业量之46 第五章环境规制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间呈U型关系,与中部地区结果一致。首先,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工资水平以及教育水平对就业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而外贸依存度、第二产值和第三产值占比对就业产生负向影响。东部地区属于我国区域的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增速较快,经济发展的红利为就业形势的改善提供优势,促进了就业水平的提升;先进技术的引进使得东部地区的专利授权量不断增长,高新技术的创新提升企业生产率,从而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东部发达地区工资水平和教育水平均处在优势地位,高工资将会吸纳就业量,促进就业形势改善;人均受教育年限越高,知识储备和人力资本的价值越高,带来的就业效应也是良好的。随着贸易壁垒以及国际关系的波动,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不稳定的进出口贸易对就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损失;在产业结构方面来说,由于东部地区从第二产业转型较早,第二产值比重相对有所下降,从事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随之流失,产生就业损失;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新时代背景要求下遭遇一定程度的瓶颈期,也会使就业状况发生波动,不利于就业的稳定增加。其次,中部地区的经济开放度、第二产值比重、工资水平和教育水平对就业产生正向影响作用,而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第三产值比重对就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损失。中部地区处在典型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阶段,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推动着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稳步增长的状态,从而可以稳步推进就业的增加;第二产业的发展在中部地区仍占据绝对性的优势,第二产值比重的不断增加使得企业规模逐步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也随之会增加;工资水平和教育水平稳步呈现着增加的趋势,相应人力资本价值的凸显带动就业规模的扩大。由于中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战略转型期会存在瓶颈期,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有所减缓,使得企业缩减规模,造成人员流失;高新技术的引入相对较为落后,技术型人才十分短缺,不利于企业的创新发展,也不利于增加劳动力需求;在逐步向以第三产业为主转变的发展过程中,受地域以及诸多不可控力的影响,第三产业发展受阻使得就业困难,对就业产生不利影响。最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工资水平以及教育水平给就业带来积极作用,而技术水平、经济开放度、第二产值比重以及第三产值比重对就业产生不利影响。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不断影响下,西部地区经济稳步增长,经济发展带来的政策红利使得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同时,随着对西部地区资金以及技术的支持,工资水平以及受教育程度也在随着提高,对就业的正向影响也在增强。然而西部地区整体来说仍处于比较落后和封闭的环境下,技术的引进效果不够乐观,对外贸易程度有所局限,从而提47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生产率的效果不显著,造成劳动力需求的减少;虽然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成果较为显著,但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较为缓慢,第二产业发展不足以及第三产业发展困难的现状并不能对就业状况的改善提供帮助,对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综上所述,我国环境规制与就业的关系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东部地区的环境规制与就业呈现倒U型关系,而中西部地区的两者关系是U型。这种差异化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存在差异化、技术创新对生产效率带来的影响不一等多种因素造成,根据这些差异化原因,为下文提出有利于就业的环境规制政策提供了研究方向。5.3.3实证分析结论本文基于2000-2015年我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利用实证分析方法对环境规制与就业的关系进行探讨,并且进一步分析我国环境规制与就业关系的区域差异性,由此得出以下实证分析结论:(1)环境规制与就业的关系整体上呈“U”型关系,即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影响是先抑制后促进的关系。从实证结果来说,引入环境规制二次项后,环境规制二次项的系数变为负数,即验证了U型关系。从理论解释来说,环境规制初期,由于企业排污量较大,治理污染所消耗的费用大,从而企业为降低成本将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到了环境规制后期阶段,随着企业到达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对劳动力的需求又会开始增加。环境与就业关系的整体趋势变化在于环境治理的前后阶段不同,由于采取环境规制力度不同导致就业效应发生改变。(2)不同地区环境规制强度对就业的创造效应和损失效应影响不同。基于全样本的研究结果,本文将研究对象划分为三个区域,即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由于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资源富集程度不一,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影响效应也产生不一样的结果。从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的环境规制政策对就业带来积极影响,西部地区的环境规制对就业带来消极影响,而中部地区处于经济转型的攻坚期,大部分的环境规制政策对就业产生的影响是不利的。从数理图形上看,我国东部地区的环境规制政策值已经达到较高位置,而中西部地区的环境规制政策值仍处于较低位置,但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中西部地区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影响效应将会不断改善与提升。(3)通过我国环境规制与就业的关系研究,不仅分析出环境规制对就业产生的48 第五章环境规制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作用,同时通过引入相关的控制变量,即经济发展水平、外贸依存度、技术进步水平、第二产值比重、第三产值比重、工资水平以及教育水平高低对就业产生的效果进行探讨,发现各控制变量对就业的影响效应也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工资水平以及教育水平对就业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而外贸依存度、第二产值和第三产值占比对就业产生负向影响。中部地区的经济开放度、第二产值比重、工资水平和教育水平对就业产生正向影响作用,而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第三产值比重对就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损失。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工资水平以及教育水平给就业带来积极作用,而技术水平、经济开放度、第二产值比重以及第三产值比重对就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通过全国层面以及区域层面的不同实证研究,全面阐述了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影响效应。49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0 第六章完善环境规制就业创造的政策建议第六章完善环境规制就业创造的政策建议6.1持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实现提质增效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由于我国区域差异明显,产业结构分布不均,使得环境规制政策的实施出现时滞性。我国东部发达地区较早开始产业结构的转型,从第二产业积极向第三产业转变,目前形成以第三产业为重心的经济发展结构;而中西部地区仍处在重工业迅速发展的阶段,尤其是西部地区仍有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发展模式。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形成的产业结构带来很大程度上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发展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理念,要不断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同时,在不同经济结构发展模式下,对环境规制要求的力度也是不一样的。对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来说,由于排放的污染相对严重,采取的环境规制措施力度也相应较强,而对第三产业来说,环境规制力度就相对较弱。除此之外,在经济转型初期,即开始采取环境规制的起步阶段,由于治理污染所消耗的大量成本会降低企业的资金流动,会对就业造成不好的影响。而随着经济转型成功的激励,治理污染所耗费的成本下降,因技术效率的提升,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会随时扩大。通过对我国不同区域情况的现实了解,东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良好,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较强;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第三产业尚不发达,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远远不够。因此,要持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加快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在保证经济发展稳步增长的前提背景下,逐渐提升第三产业占比结构,合理缩减以重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占比,尤其要关注中西部地区,保证中西部地区不断优化第二产业结构,将第二产业增长值努力向第三产业转变,极力减污染物的排放,加快环境质量的提升。6.2不断完善环境规制制度,保障防污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环保法规的不健全和不完善,在经济效益的引导下,大量企业只关注了如何获取利益,而忽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解决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即水污染、大气污染等,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因此,必须制定完善且严格的环境规制制度,加强污染51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防治和污染处理。首先,完善环境规制制度,就要不断增强环境规制工具的可行性。对于市场创新以及政府行为工具来说,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市场创新为环境规制制度带来的可操作性是比较弱的,因此,应该依靠各级政府制定相关环境规制政策,诸如严格提高污染物排放基准值、制定环境规制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等。其次,不断建立健全我国环境制度方面的环保机制,提高环保税率,促进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提升资源利用率以减少污染消耗,适当降低环保型企业在环境规制制度方面的准入门槛,加快污染减少和环境效益改善的步伐。最后,积极增强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媒体监督职能。通过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可以有效督促企业对自身的排放污染物行为进行观测,对企业产生一种自制力。同时,将制定的环境规制制度逐渐变为由社会主导的机制,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不断完善与强化,将政府主导的命令控制型的环境规制制度变为市场引入型,充分发挥环境规制制度的法律效应。6.3加大扶持环保科技创新,增强技术竞争在科学技术日益更新的新时代背景下,环保科技创新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意义显著。然而我国现有企业大多数没有核心的研发能力与研发条件,再加上环保型产业属于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保科技的成本和风险都是比较大的。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对技术的要求日渐精进,基于此现状,就要求政府对环保行业给予高度重视,制定相关的政策建议以加快环保型企业以及环保科技的快速发展。首先,政府作为最大的市场运行者,可以全面地、详细地了解先进科学技术的研究动态,因此要积极做到即时向环保企业提供这些重要讯息,让环保企业加快技术转化成果,推动环保科技的迅速创新。其次,将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作为环保产业的主要着力点,不断推动环保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为经济转型的新阶段提供新动能。最后,持续开展环保科技知识的相关讲座,及时向环保企业工作者传达最新的技术动态,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升环保企业的整体创新水平,还可以更好地诠释绿色发展理念,符合新时代背景下的环保发展趋势。52 第六章完善环境规制就业创造的政策建议6.4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提升就业质量近年来,我国在劳动就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加之产业结构转型下资本对劳动的排斥必不可免,在劳动力市场整体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就业形势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逐渐激烈起来。十八大以来,政府将实现充分就业作为工作的重点,实施更加全面完善的就业政策与就业制度,实现扩大就业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协同联动,不断丰富完善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首先,将如何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放在首位,当前我国的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就业人口应该更高质量地向资本密集型以及技术密集型行业转变,但是从事这些行业的人员数量较少,使得这些行业就业人数有所缺失。简单地说,其实就是逐步化解就业人口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的瓶颈。因此,要加强劳动者专业技能的培训,增强劳动者适应新行业的能力,不断契合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需求的关系。其次,着力完善劳动者就业的公共服务设施,改进不同群体就业的现状。特别是要多层次满足不同群体的就业需求,比如大力提倡并推动大学毕业生进行创业,积极引导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对贫困就业人群进行资金或者学习上的支持,加快就业服务制度的完善。第三,建立并规范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使得就业人员有充分的求职意向和发展路径,推进人力资本市场的繁荣。最后,切实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做到企业拥有者与企业员工是家人一般的和谐关系,减少劳动纠纷和劳动投诉,为建立和谐的就业大环境共同努力。6.5逐步改善生态社会环境,加大政策红利生态社会环境的改善,不仅对环境质量的提升有所作用,也对社会的就业状况产生重要影响。为改善生态社会环境,我国政府应该积极将治理理念转变为现实行动,切实做到生态环境与就业的“双赢”结果。首先,不断鼓励高科技的环保企业发展壮大,将其所带来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就业需求的增加。其次,统一构建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研究平台,不仅对科学技术有所深入研究,也要对产业化趋势进行分析,将产业需求与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人才流失。第三,大力培育新兴业态,促进新的就业增长点。在全面实施就业政策的大环境背景下,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异军突起,政府要做到降低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不良现象,将新的就业模式、新的创业模式以及新的53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商业管理模式纳入经济转型框架中,使这些新型要素不断加深融合。同时,在“双创”浪潮的推进作用下,政府还应该转变思路,从资金保障、市场需求、公共设施等角度出发,颁布并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更加吸引就业者和创业者的视线。第四,在新时代背景下,及时调整经济转型期的方针政策,将就业服务能力与政府社会职能联动起来,对失业人群开展大规模救助,对从业人群开展大规模培训,保持社会的稳定状况,降低失业风险带来的就业市场波动,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54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结论本文围绕环境规制是否对就业产生创造效应和损失效应的主题来进行探讨与分析梳理,通过对环境规制与就业关系是否呈现U型以及环境规制与就业的关系是否产生区域差异性这两个假说进行分析与探讨,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理论上来说,由于企业在环境规制的初步阶段会产生大量污染,使得运行成本增加,从而造成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当环境规制进入中后期阶段,企业为治理污染所投入的资金将不再增加,而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去从事生产,进而扩大了就业规模。从实证研究来看,环境规制与就业的关系整体上呈“U”型关系,即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影响是先抑制后促进的关系。环境与就业关系的整体趋势变化在于环境治理的前后阶段不同,由于采取环境规制力度不同导致就业效应发生改变。第二,环境规制对就业带来的创造和损失效应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性。本文将研究对象划分为三个区域,即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由于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资源富集程度不一,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影响效应也产生不一样的结果。从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的环境规制政策对就业带来积极影响,会产生就业创造效应;西部地区的环境规制对就业带来消极影响,会产生就业损失效应;而中部地区处于经济转型的攻坚期,大部分的环境规制政策对就业产生的影响是不利的,很大程度上带来就业损失情况。同时,我国东部地区的环境规制政策值已经达到较高位置,呈现出倒U型曲线的形状;而中西部地区的环境规制政策值仍处于较低位置,呈现着U型曲线的形状。但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中西部地区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影响效应将会不断改善与提升,形成较大的就业创造效应。第三,本文基于探讨我国环境规制与就业的关系,从而全面考虑影响就业的相关因素,这样不仅可以分析出环境规制对就业产生的作用,同时通过引入相关的控制变量,即经济发展水平、外贸依存度、技术进步水平、第二产值比重、第三产值比重、工资水平以及教育水平高低对就业产生的效果进行探讨,发现各控制变量对就业的影响效应也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全文通过研究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宏观效应分析和区域效应分析,将两大国家重要发展战略互相联动,在环境规制不同发展阶段的状态下,55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是不一样的,从而提出有利于实现就业的环境规制政策,实现环境治理与就业的平衡方向。既然要实现两者的“双赢”状态,那么,就要做到保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完善环境规制制度与政策、扶持环保科技创新技术、实施全面就业战略和优化生态社会环境,将政策红利释放到经济社会的各方面,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2)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影响效应,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同时运用理论基础和实证分析对框架进行丰富,但是,由于数据的可获取性和作者的研究水平有限,本文仍存在以下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首先,在环境规制与就业关系的问题研究中,没有考虑到就业结构的异质性问题,即劳动力的学历程度、劳动力的城乡差异问题、劳动力的性别问题等。而研究环境规制与劳动力不同就业结构的关系,更有利于透彻分析就业市场的微观状态,这无疑是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向。其次,在对环境规制与就业关系的问题研究中,没有考虑到行业异质性的就业效应,即针对不同行业采取的环境规制制度与政策是有依据的,从而产生的就业创造或者是就业损失情况不能单方面述之。对不同行业环境规制的就业效应分析,更能准确地把握环境规制政策的研究,这是本文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56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ChristiansenGB,andHavemanRH.TheContributionofEnvironmentalRegulationstoSlowdowninProductivityGrowth[J].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1981,8(4):381-390[2]Barbera,A.J.andMeConnell,V.D.TheImpactofEnvironmentalRegulationsonIndustryProductivity:DirectandIndirectEffects[J].Journalof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Management,1990(18):50-65[3]WalleyN.WhicheadB.Itisnoteasybeinggree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4,72(3)[4]J.VernonHenderson.TheImpactofAirQualityRegulationonIndustrialLocation[J].Annalesd`EconomieetdeStatistique,1997,No45,123-137[5]StanwickPA.StankwickSDTherelationbetween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andorganizationalsize,financialperformance,andenvironmentalperformance:anempiricialexamination[J].1998(02)[6]MichaelGreestone,TheImpactofEnvironmentalRegulationsonIndustrialActivity:Evidencefromthe1970and1977CleanAirActAmendmentsandtheCensusofManufactures[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2002,vol110,6[7]Busse,M.Trade,EnvironmentalRegulationsandtheWorldTradeOrganization:NewEmpiriealEvidence[J].JournalofWorldTrade,38,285-306[8]ChintrakarnP.EnvironmentalRegulationandU.S.States`TechnicalIneffieieney[J].EconomicsLetters,2008,(3):363-365[9]PorterME.America`sgreenstrategy[J].scientificAmerican,1991,(6)[10]VanderLinde.TowardaNewConceptoftheEnvironment-CompetitiveRelationship[J].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1995(4):97-118[11]SorenBoNielsen,LarsHaagenPedersen,PeterBirchSorensen.EnvironmentalPolicy,Pollution,Unemployment,andEndogenousGrowth[J].InternationalTaxandPublicFinace,1995,2:185-205[12]Goodstein,E.JobsortheEnvironment?NoTrade-off[J].challenge,1995,1:41-45[13]CarloCarraro,MarzioGaletti,MassimoGallo.EnvironmentalTaxationandUnemployment:SomeEvidenceonthe‘DoubleDividendHypoyhesis’inEurope[J].57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JournalofPublicEconomics,1996,62:141-181[14]Russo,M.V.andFouts,P.A.(1997)Aresource-basedperspectiveoncorporateenvironmentalperfor-manceandprofitability.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40,534-559[15]MorgensternRD,PizerWA,ShihJS.Jobsversustheenvironment:anindustry-levelperspective[J].Journalof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Management,2002,43(3):412-436[16]Berman,EliandLindaBui.EnvironmentalRegulationandLaborDemand:EvidencefromtheSouthCoastAirBasin[J].JournalofPublicEconomics,2001,79(2):265-295[17]Lanoie,P.Patry,M.,Lagennesse,R.EnvironmentalRegulationandProducticvity:TestingthePorterHypotysis[J].JournalofProductictivityAnalysis,2008,(30)[18]BezdekR.H.,WendingR.M.andDipernaP.,EnvironmentalProtectiontheEconomyandJobs:NationalandRegionalAnalyses,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vol.86,no.1,2008,pp.63-69[19]MishraV.andSmythR.,“EnvironmentalRegulationandWagesinChina,”JournalofEnvironmentalPlanningandManagement,vol.55,no.8,2012,pp.1-19[20]AnnaBelova,WayneB.Gray,JoshuaLinnandRichardD.Morgenstern.EnvironmentalRegulationandIndustryEmployment:aReassessment[J].USCensusBureauCenterforEconomicStudies,2013,No.CES-WP:13-16[21]WayneB.Gray,RonaldJ.Shadbegian,ChunbeiWanget.al.DoEPARegulationsAffectLaborDemand?EvidencefromthePulpandPaperIndustry[J].Journalof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Management,2014,68(1):188-202[22]强永昌.环境规制与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3]王玉振,徐震.环境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中国环境管理,2012(05):5-14[24]陆旸.中国的绿色政策与就业:存在双重红利吗?[J],经济研究,2011,(07):42-54[25]李元龙.能源环境政策的增长、就业和减排效应:基于CGE模型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26]甘佺鑫,杨柳.环境规制强度、技术进步与就业[J].经济研究参考,2015年第17期:84-87[27]施美程,王勇.环境规制差异、行业特征与就业动态[J].南方经济,2016(07):48-6258 参考文献[28]穆怀中,范洪敏.环境规制对农民工就业的门槛效应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6(10):4-14[29]王秀娥.环境规制与异质性就业--基于地级市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17(13):52-53[30]赵领娣,吴栋.环境规制、产业结构调整与中国城市就业[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56-64[31]蒋勇.地方政府竞争、环境规制与就业效应--基于省际空间杜宾模型的分析[J].财经论丛,2017(11):104-11[32]孙文远,程秀英.环境规制对污染行业的就业影响[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8(2):25-34[33]孙文远,杨琴.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影响--基于我国“两控区”政策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5):96-107[34]赵细康.环境管制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92-113[35]姜泽华,白艳.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与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6(10):53-56[36]黄德春,刘志彪,环境规制与企业自主创新--基于波特假设的企业竞争优势构建[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3期:100-106[37]陈媛媛.行业环境管制对就业影响的经验研究:基于25个工业行业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1(3):67-73[38]徐常萍,吴敏洁.环境规制对制造业行业内结构升级的影响分析--基于制造业16个行业的面板数据[J].《统计与决策》,2012年16期[39]李强.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调整[J].经济评论,2013(5):100-107[40]张平淡.中国环保投资的就业效应:挤出还是带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01):11-17[41]赵连阁,钟博,王学渊.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的地区就业效应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4,(05):70-82[42]张先锋,王瑞,张庆彩.环境规制、产业变动的双重效应与就业[J].经济经纬,2015(07):67-72[43]闫文娟,郭树龙.中国环境规制如何影响了就业—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的实证研究59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财经论丛,2016(10):105-112[44]蒋勇.环境规制、FDI与就业效应--基于省际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实证研究[J].2017(3):86-98[45]闫文娟,郭树龙,史亚东.环境规制、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效应:线性还是非线性?[J].经济科学,2012,(06):23-32[46]王勇,施美程.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影响—基于中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3(3):54-64[47]陈超,何凯,尹晓波.环境规制对我国区域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A].人口与社会,2014,(03):9-14+75[48]李梦洁,杜威剑.环境规制与就业的双重红利适用于中国现阶段吗?--基于省际面板的数据分析[J].经济科学,2014年,(04):14-26[49]李姗姗.环境规制对异质性劳动力的影响—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8):135-143[50]李梦洁.环境规制、行业异质性与就业效应—基于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6,(01):66-77[51]张娟,惠宁.资源型城市环境规制的就业效应及其门限特征分析[J].人文杂志,2016,(11):46-53[52]李珊珊.环境规制对就业技能结构的影响--基于工业行业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6(5):90-128[53]娄昌龙,冉茂盛.环境规制对行业就业的影响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44-52[54]范洪敏,穆怀中.环境规制对城镇二元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视角[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7(2):34-47[55]范洪敏,穆怀中.环境规制、FDI与农民工城镇就业[J].财贸研究,2017(8):23-32[56]王美晓.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基于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2017(12):122-123[57]刘和旺,彭舒奕,郑世林.环境规制影响就业的机制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17(9):5-20[58]孙文远,程秀英.环境规制对长三角地区就业的影响--基于工业行业技术进步的视角[J].生产力研究,2017(9):79-10260 参考文献[59]秦楠,刘李华,孙早.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工业行业异质性的视角[J].经济评论,2018(1):106-119[60]时乐乐,赵军.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J].科研管理,2018(1):119-12561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2 致谢致谢在研究生这三年学习时光中,收获很多,感触也很多。2015年开始进入研究生的学习生涯,结识了很多学识丰富的老师以及师兄师姐,通过不断地学习,增强了自身的知识储备与学习能力,在此,想由衷感谢学习生活中那些指引我、帮助我的熟悉面孔。首先,衷心地感谢我的导师岳利萍老师,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给予我家人般的关心与指导。跟随老师的研究,接触了很多科研项目的相关事宜,从大纲的撰写到整个项目的梳理与完善,对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帮助。虽然老师有时会很严厉,但是也是为了我们变得更好。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从论文开题的选择到论文终稿的敲定,都是老师严格把关的结果,所以真的十分感谢老师的指导。其次,老师还经常鼓励我去参加一些学术会议,丰富学术生活,拓宽眼界。生活上,老师经常会询问我们的状态,让我们释放压力,不断激励我们进步,即使这些东西是无形的,但我会铭记于心。再次,感谢我的师兄师姐,在学习道路上不断提供帮助,尤其感谢金田林和王振东博士,每当遇到学术上的问题,田林师兄便会悉数解答,简直光芒万丈;振东作为革命战友,一起经历了最丰富的两年研究生生活,值得永远纪念。感谢我可爱美丽的舍友宝宝们,鲜妍、王稼琪、江佳翼,大家一起学习,一起通宵改论文,一起玩耍,满满都是回忆,虽然以后会分开,但是友谊会常在。最后,感谢我的父母,一直以来支持我的决定,给予我生活和学习上的支持,我将会继续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回馈给你们最好的我。63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4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1]LI-PINGYUE,RUIYUANandMEI-NISHI.AssessmentofTechnologyvsEnvironmentalRegulationsinChinaBasedonDEAMalmquistModelandPorterHypothesis.ICSSD,2017,ISBN:978-1-60595-517-965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