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史--中国古代物理学

物理学史--中国古代物理学

ID:37079259

大小:1.15 MB

页数:51页

时间:2019-05-10

物理学史--中国古代物理学_第1页
物理学史--中国古代物理学_第2页
物理学史--中国古代物理学_第3页
物理学史--中国古代物理学_第4页
物理学史--中国古代物理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物理学史--中国古代物理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章中国古代物理学一.中国古代的物质观二.中国古代的力学知识三.中国古代的热学知识四.中国古代的光学知识五.中国古代的电磁学知识六.中国古代的声学知识七.中国古代物理学的特点关于物质的构成,中国古代有多种说法,如“五行说”,“八卦说”,“元气说”以及墨家提出的“原子论”。这里仅介绍先秦时期两种物质观。“五行说”这一学说始于夏朝,流行于商朝,到了西周发展为“五行元素说”。西周末年,太史官史伯在总结前人思想以后说:“夫和实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乃尽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这里已十分明确

2、的把水、火、木、金、土五种基本物质当成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材料。更加清楚地表明中国古代原始五行说,实际上就是最早的关于物质组成的假说。它不仅具有朴素的元素概念,并具有物质相互转化的观念。一.中国古代的物质观我国原始五行说发展到了春秋时代,又出现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学说,即五行依一定的相生次序而相生;又依一定的相克次序而相征服。这种关系深刻地揭示了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元素在相互转化的复杂变换过程中,生成和消失的速率是受控的,在量上是互补的,因而元素的种类和总量不增不减,物质守恒。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阴阳

3、八卦”说这一学说起源于殷周之际,实际上也是一种原始的元素论。它从人们生活经常接触的自然界中选取了八种东西作为说明世界上其他多种东西的根源。所谓八卦,即用八种符号来表示八种自然现象,而这八卦是由阳爻(音挑yao)用“”表示和阴爻用“--”表示,阳爻和阴爻排列为八卦,再由八卦排列为64卦。八卦分别是乾、坤、震、巽(xun)、坎、离、艮、兑等,它们分别表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世界就是在阴阳两种对抗物质势力运动推动下孳生着。发展着。这是一种十分朴素的万物生成的唯物主义观念。玻尔族徽二.中国古代的力学知识力学知识起源于古代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生产劳动中

4、的实践经验,并逐步发展为生产技术和初步的自然哲理,这在东西方古代都是如此。在我国古代,手工工艺技术成果远比经验性的理论总结突出得多,这是中国古代对力学研究的主要特点。从时间来看,大体可分为春秋战国、两汉、宋明三个高潮。(1)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公元前316年,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正面取水,侧面排沙”,其飞沙堰工程巧妙地利用了弯道环流,说明当时测河水流量、了解泥沙规律等水力学知识及水利工程已有相当的水平,成都平原二千多年来始终受益。传为齐人著的《考工记》,是记录我国古代农具、兵器、乐器、炊具、酒具、水利、建筑等古代手工艺规范的专著。其中惯

5、性现象的记述“马力既竭,輈(zhōu,指车辕)犹能一取焉”,车轮大小与拉力的关系(轮太低,马总是像上坡一样费劲),箭羽影响箭飞行速度的关系(“后弱则翔,中强则扬,羽丰则迟”),以及堤坝设计的经验尺寸等,都反映了我国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验知识水平。与《考工记》几乎同时的《墨经》,则进一步得出一些初步的力学哲理(如“奋”、“衡”、“本”、“标”、“重”、“权”等),给力下了比较科学的定义:“力,刑(形)之所以奋也。”可惜这一形成科学的抽象思维进程在后世没有顺利继续下去。这一时期是以记录与积累生产经验为主,也形成了初步哲理。(2)两汉到五代时期(前206~960

6、)简单机械逐渐发展为精巧的或大型的联合机械,如张衡的水运浑天仪、候风地动仪,西汉未巧工丁缓(公元1世纪)的“被中香炉”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常平支架,祖冲之(429~500年)的水磨等等。被中香炉是中国古代盛香料熏被褥的球形小炉。它的球形外壳和位于中心的半球形炉体之间有两层或三层同心圆环。炉体、内环、外环和外壳内壁的支承轴线依次互相垂直。炉体由于重力作用,不论球如何滚转,炉口总是保持水平状态。隋代造船业已很发达,如隋炀帝的龙舟已高40尺,宽50尺,长200尺。李春主持建造的河北洨河赵县安济桥(公元595~605年),跨度最大(37.02米),弧度最浅(拱矢高7.

7、23米),至今1300多年,下沉水平差只有5厘米,说明实用结构力学发展的水平。上述种种成就,集之于书的不多,北齐信都芳曾“集浑天、地动、攲器、漏刻诸巧事并画图名曰器准”,但已散失。这一时期带有直觉经验型的物理哲理性著作是王充的《论衡》,在他的著作中对于运动的疾舒(快慢)、力与运动、物与运动、内力与外力的关系等作了叙述。浮力的利用甚多,如:浮桥的建造[唐李吉甫:“以船为脚,竹篾亘(gèn,横贯。)之”,“架黄河为之”];东晋僧人惠远在庐山造莲花漏作为记时工具:“取铜叶制器,状如莲花,置盆水之上,孔底漏水,半之则沉”,即莲花漏由孔底进水到一半时就逐渐下沉,“每一

8、昼夜十二沉”,非常巧妙。还有著名的曹冲称象的故事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