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8年秋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练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A.报刊B.电报C.电影D.电视解析在题目给定的四个选项中,B项不属于媒介。就A、C、D三项来看,出现最早的是报刊。答案A2.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见其创办的目的是( )A.报道国内外大事B.娱乐大众C.宣传政治主张D.传播商业信息解析上海是鸦片战争后开辟的通商口岸,
2、贸易往来频繁,但各地言语不通给经商带来不便,所以创办此报,是为了传播信息,为工商各界服务。答案D3.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一现象说明(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量极大解析《时务报》是维新派创办的刊物,是为宣传维新变法、开启民智创办的政论性报刊,不是通俗性报刊,A项错误,C项正确。1
3、873年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国人办报的先例,排除B项。题干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报纸市场需求量极大”,故排除D项。答案C4.1914年4月,北京政府公布《报纸条例》,要求包括各报刊“每发行日送报警署存查”,而且不得登载“淆乱政体者”“妨碍治安者”等共8条之多,对违反者轻则罚款,重则收监。这说明当时政府( )A.极力维护民主共和B.倡导言论自由C.注重安定社会秩序D.加强舆论监督解析1914年,袁世凯控制着北京政府,他实行专制统治、加强对舆论的控制就是为其专制服务,也是其专制的重要表现。故选D项。答案D5.焦绪华在《中国近代报业发
4、展特征探微》中指出:“没有都市中心,大众媒介不可能产生;同样,没有大众媒介,都市中心的发展恐怕也不会成功。”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近代报刊与都市中心是同步发展的B.大众媒介推动了近代都市中心的形成C.近代都市中心依赖大众媒介而生存D.大众媒介是近代都市中心发展的根源解析题目提供的材料探讨的是大众媒介与近代都市中心的相互关系,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A6.导学号34224043鸦片战争后,印刷业中的铅印技术随着通商口岸的开辟渐次进入中国,继汉字铅活字复制成功后,1859年宁波英华书馆
5、又成功地试制出电镀汉字字模以及二十四盘常用字为中心的元宝式字架,这些铅汉字和字模字架经复制推广,逐渐为当时的中文报刊所采用。这反映出( )A.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B.近代中国的印刷业完全采用西方技术C.技术进步为近代报刊业发展奠定基础D.中国近代报刊业受到西方的操纵控制解析从铅印技术传入到铅活字复制成功,再到字模、字架的发明与推广,这是印刷技术不断进步的表现,而这一切为近代报刊业提供了技术支持,为近代中国报刊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技术条件。答案C7.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事业获得了飞速发展。当时电影的题材主要是反映( )A
6、.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B.帝王将相和英雄人物C.社会新貌和文化娱乐D.国际风云和百姓现实解析新中国成立以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答案A8.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公平性,让边远地区的孩子选择想要学的课程,享受到全球最优秀的课程资源,我们可能选择的最佳现代技术手段是( )A.有线电视B.无线广播C.卫星电视D.互联网解析互联网不仅集报纸、广播和电视三者的优势于一体,还具有高度互动、迅速便利、费用低廉的优势,故选D项。答案D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夫报馆之设,其益甚多,约而举之,厥有数事。各省水
7、旱灾区远隔,不免置之膜视,无动于中,自报纸风传,而灾民流离困苦情形,宛然心目,于是施衣捐赈,源源挹注,得保孑遗,此有功于救荒也。作奸犯科者明正典刑,报纸中历历详述,见之者胆落气沮,不敢恣意横行,而反侧渐平,闾阎安枕,此有功于除暴也。士君子读书立品,尤贵通达时务,卓为有用之才。自有日报,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一旦假我斧柯,不致毫无把握,此有功于学业也。其余有益于国计民情边防商务者,更仆数之,未易终也。而奈何掩聪塞明,箝口结舌,坐使敌国怀觊觎之志,外人操笔削之权,泰然自安,庞然自大施施然甘受他人之陵侮也!——郑振铎《晚清文选》(1
8、)根据材料,回答办报纸有哪些好处。(2)今天的报纸品种繁多,你认为存在哪些利弊?参考答案(1)好处:办报纸有利于救灾,有利于社会治安,有利于通过学习提高个人素质,有利于国家治理,有利于了解民情,有利于加强国防,有利于经济发展。(2)利:为人民提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