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生理学

2010年生理学

ID:37031059

大小:42.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15

2010年生理学_第1页
2010年生理学_第2页
2010年生理学_第3页
2010年生理学_第4页
2010年生理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0年生理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温州医学院2010年普通高校专升本《生理学》考试大纲复习要求掌握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熟悉或了解各系统的重要生理过程及其调节机制。第一部分绪论基本要求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掌握内环境与稳态的基本概念。了解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及控制系统。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二、内环境与稳态三、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1)神经调节①反射与反射弧。②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2)体液调节①激素调节。②神经—体液调节。③局部性体液调节。(3)自身调节四、人体功能的控制系统:反馈调节、负反馈、正反馈的概念第二部分细胞的基本功能基本要求了解细胞的跨膜物

2、质转运。掌握兴奋性和兴奋的概念,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掌握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兴奋的引起和传导的基本原理。了解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功能。一、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1)单纯扩散。(2)易化扩散。(3)主动转运。(4)出胞和入胞作用。二、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1)兴奋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三、兴奋的引起和传播(1)阈电位。(2)局部反应。(3)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四、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功能(1)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2)骨胳肌的兴奋—收缩耦联。(3)前负荷

3、、后负荷、肌肉初长度、等长收缩、等张收缩、肌肉收缩能力的概念。第三部分血液基本要求了解体液和血量的概念,血液的组成和主要功能。掌握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的形成及生理意义。熟悉各类血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及生理功能,红细胞生成的原料和调节。了解生理性止血。掌握ABO血型系统和输血原则。一、体液和血量(1)体液、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2)血量与失血二、血液的组成和主要功能三、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的形成及生理意义四、红细胞生理(1)红细胞的数量和生理功能。(2)红细胞的脆性。(3)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和血沉。(4)红细胞生成原料

4、。(5)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五、白细胞生理(1)白细胞分类和计数量。(2)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六、血小板生理(1)血小板生理特性。(2)血小板生理功能。七、生理性止血(1)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概念。(2)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过程及抗凝。八、血型及输血原则:ABO血型系统及交叉配血试验。第四部分血液循环基本要求掌握心肌生物电现象和心肌生理特性,心脏射血的过程,心泵功能的评价及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掌握动脉血压的形成原理及影响因素,中心静脉压的概念、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了解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微循环、组织液的生成、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5、掌握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熟悉冠脉循环的特点。一、心脏生理(1)心肌生物电现象①心肌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②心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③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与收缩性。④正常典型心电图的波形及其意义。(2)心动周期①心动周期和心率的概念。②心脏射血的过程:心脏射血过程的分期及射血过程中心室内压力、血流方向、瓣膜闭启状态和心室内容积的变化。③第一心音、第二心音的特点及意义。(3)心脏泵血功能评价①心输出量和每搏输出量。②射血分数和心指数。③心力贮备。(4)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二、血管生理(

6、1)动脉血压的形成、正常值和影响因素。(2)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①中心静脉压的概念、正常值及临床意义。②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3)微循环:微循环的概念,直捷通路、动—静脉短路和迂回通路及其功能,(4)组织液的生成、回流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与水肿的关系。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①心脏的神经支配及作用,包括神经递质和心肌细胞膜受体。②血管的神经支配及作用。③心血管中枢的概念。④心血管反射:压力感受性反射,化学感受性反射。(2)体液调节。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②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③组织代谢产物的局部调节作

7、用。四、冠脉循环的特点第五部分呼吸基本要求了解呼吸的概念及呼吸的三个环节。掌握肺通气和肺换气的原理。掌握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掌握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一、呼吸的三个环节:外呼吸(肺通气、肺换气),气体的血液运输,内呼吸。二、肺通气(1)肺通气的原理。①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呼吸过程中肺内压和胸内压的变化。②肺通气的阻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作用及临床意义。(2)肺的容量与肺的通气量:潮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每分透气量、肺泡通气量、的概念。三、肺换气与组织换气:影响肺换气的因素:通气/血流比值。四、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8、(1)O2的运输。①物理溶解。②化学结合:氧合Hb的形式,血氧容量、血氧含量、血氧饱和度的概念,氧解离曲线的特点及影响因素。(2)CO2的运输。①物理溶解。②化学结合:HCO3-的形式,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形式。五、呼吸运动的调节(1)呼吸的反射性调节:肺牵张反射。(2)化学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