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2013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ID:37019042

大小:46.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14

2013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1页
2013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2页
2013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3页
2013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4页
2013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3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儋州二中高二年级12—13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语文命题老师:罗永欢审题老师:尹壮源注意事项:1.本试卷为试题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xKb1.Com2.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诗圣与文士性格的塑造王学泰宋代学者称杜甫为“圣于诗者”,这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而言。他们把杜甫视为“集大成”者,认为他是位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诗人。到了后世把杜甫简称为“诗圣”,这突出了杜诗的道德含义(郭沫若称其为“诗中圣哲”也是

2、此意),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诗圣”的名号,使得杜诗所确立的“忧国忧民”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不管你是否赞成,但都不能不承认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和关注国家与人民命运。南宋诗人就说:“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这是赞成诗人应该忧国忧民的。也有不赞成的,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提倡个性解放,不同意诗人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他在《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中说“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国爱民成儿戏”。仔细咀嚼诗意,可见袁氏虽然不赞成此说,但还是把“忧国忧民”看做当时诗歌创作中大多数诗人所遵循的原则。这些都说明对后世士人影响之深。 诗歌创作

3、乃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古代学子平常接触最多当属杜诗。因为杜诗中规矩井然,学有规矩。如应酬中大量运用的律体诗,当以杜甫写得最好,很少率意之作;科举考试中用的试帖诗可以模仿杜集中的“五排”(杜甫以后,很少再有诗人写出像杜甫这样多的高质量的“五排”了)。对杜诗的广泛的模仿从宋代就开始了。书商为了满足这个社会需求,还把杜诗分类编排,给模仿者以便利。这样,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必然会从阅读的渠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去。因此,说杜诗对后世文人士大夫性格的塑造产生影响绝不是夸诞之词。中国的文学传统,特别是古典诗词对读者思想情感的陶冶力量是很难估量的。杜甫诗发扬了儒家思想中富于伦理价值的思想

4、,对古代读书人有很大影响;施之于今日的教育之中,也当有积极的意义。  1.关于文章第二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一句承上启下,由“诗圣”名号的含义,引出了下文杜甫“忧国忧民”思想对后世士人的影响。  B.南宋诗人“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的诗句,就是大多数诗人赞同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的证明。  C.本段文字引用南宋诗人的诗句,举袁宏道的例子,对本段观点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分析,加强了论证的严密性。D.作者举袁宏道一例是为了否定“提倡个性解放,诗人不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这一观点。  2.对古代文士积极学习杜诗的根本原因,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5、   A.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就是要学习诗歌创作。   B.杜诗合乎格律诗的要求,平仄押韵,规范合理,质量高,数量足。    C.书商们把杜诗分类编排,便利了古代文士们模仿各类杜诗。   D.通过阅读,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容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  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袁宏道“新诗日日千余言”中提出的新诗,大多是抒写个性和性情的诗句。  B.明清时代读书人在社交应酬活动中,必须吟咏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以显其风雅。  C.科举考试要求写“排律”形式的试帖诗,这是模仿诗中的“五排”而产生的。  D.文士的性格是由杜甫思想塑造起来的。即使在

6、今天,杜甫的思想也有积极意义。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新课标第一网(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7、,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苏洵《六国论》)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弊在赂秦弊:弊病B、暴秦之欲无厌厌:满足C、六国互丧互:互相D、固不在战矣固:本来5、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①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B、②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①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