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017510
大小:4.03 MB
页数:74页
时间:2019-05-11
《我国旱地小麦育种进展及品种利用 张灿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我国旱地小麦育种进展及品种利用洛阳农林科学院张灿军旱地小麦育种进展旱地主推小麦品种提纲旱地小麦栽培技术旱地小麦生产形势一二三四一、旱地小麦生产形势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3.4亿亩左右。2011年我国小麦总产量2358.4亿斤,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20.64%。其中近1亿亩左右因水源、田间工程和地形等限制完全没有水浇条件,属于纯旱地小麦,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陕西、河北、甘肃、山东等6个省份。受气候变暖影响,小麦生育期间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及程度逐年增加,从2007年至今,我国北方冬麦区连续发生冬春干旱,而2008、2011年全国小麦最大受旱面积分别
2、高达1.6亿亩、1.16亿亩,造成旱地小麦产量大幅度减产。旱地小麦产量长期低而不稳,严重影响小麦总产,而限于水资源短缺及地形地势等问题,水利工程短时间无法满足需求,培育和推广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就成为解决干旱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技术措施。以洛阳市为例:1961-2006年间的降水变化呈现有规律的波动,年降水平均值为613.9mm。年降水量下降趋势明显,年降水量递减率为2.5538mm/年,大于全国递减率1.269mm/年。年际间降水分布不匀,最大年降水1035.4mm,最小年降水量315.2mm。年内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70%的降雨集中在6-9月,超过60%的降雨集中在南部山区
3、,农业区的降雨占有量十分有限。1、黄淮麦区气候变化趋势----降雨量减少,干旱程度加剧洛阳市1961-2006年降水分布2、黄淮旱地小麦生产主要自然灾害(1)干旱----黄淮麦区降雨量呈减少趋势,冬春连旱成为影响黄淮麦区最主要的限制因素。(2)冻害----全球气温升高,造成冬小麦冬前生长旺长,经常发生冬季低温冻害、春季倒春寒冻害,致使小麦冬春冻害发生频率增高,冻害程度越来越严重。生产上冻害影响(3)倒伏----品种利用不当、品种抗倒性不强、纹枯病发生、小麦生育后期大风经常造成生产上大面积倒伏。(4)病虫害----黄淮旱地小麦主要病害为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近年纹枯病及北
4、部黄矮病发生频率及程度也有加重趋势。虫害主要以蚜虫、红蜘蛛为主,部分地区吸浆虫危害有所抬头。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黄矮病红蜘蛛蚜虫吸浆虫(5)干热风----小麦灌浆后期,温度较高、风力较大的情况下,容易形成干热风危害;若此期遇雨,雨后容易造成小麦高温逼熟,千粒重下降较多。3、旱地小麦生产存在问题品种利用不当----盲目在旱地引种水地品种,干旱年份减产严重;在扩浇地引种旱薄类型品种,丰水年份加大倒伏风险。育成品种适应性差----新育成的旱肥类型品种抗旱性、抗寒性有所下降;旱薄类型品种株高较高、丰产潜力较低,抗倒性差。栽培技术不配套----旱作栽培技术研究滞后,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普
5、及率低,栽培管理粗放,良种良法不配套。4、旱地小麦育种存在的问题品种丰产潜力低丰产性与抗旱性难以协调适应范围窄杆高易倒、穗小粒小抗旱不高产、高产不抗旱旱地类型多、气候、土壤差异大占地多、选择压大、优良单株易丢失传统系谱法工作量大二、旱地小麦育种进展1、旱地小麦育种技术研究进展(示例)洛阳农林科学院山西农科院棉花所水旱协调选择混合法、《小麦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规范》国家标准异地水旱鉴定水旱交叉选择法山西农科院谷子所(1)水旱协调选择混合法----洛阳运用生态学和遗传学原理,改“旱×旱”杂交模式为“水×旱”生态型间杂交模式。可把水、旱不同生态类型小麦的有利基因结合在一起,丰富小
6、麦品种的遗传基础,解决小麦抗旱性与丰产性难以结合的矛盾。营造多样化的育种环境条件,使育种早代(F1-F5)在水、旱不同生态环境下交替种植选择,改进传统旱地育种方法仅在干旱环境下选择模式,提高早代选择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改进早代选择技术,结合系谱法和混合法优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选择混合法,即F2-F3代按照育种目标选择单株,但不进行单株收获种植,而是每株取1-2穗后脱粒混合,之后仍然按照组合群体种植。稳定品系采用水旱平行鉴定、异地多点鉴定、综合抗旱性鉴定等多方法相结合进行筛选鉴定,使抗旱性、丰产稳产性和广适性得到良好结合。水旱协调选择混合法示意流程图世代 环境F0水×旱(远缘
7、杂交、复交、回交、聚合杂交等)↓↓F1干旱环境(鉴定分级)↓↓F2灌溉环境(单株选择、取穗混合)↓↓F3干旱环境(单株选择、取穗混合)↓↓F4灌溉环境(选择单株,单株脱粒)↓↓F5干旱环境(株系鉴定、品质检测)↓↓F6干旱环境(新品系初级产比、品质检测)↓↓F7水旱平行、异地多点、抗旱性鉴定(产量比较试验)↓↓F8区试及预备试验(抗旱性鉴定)制订了《小麦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规范》国家标准经过近30年系统研究,创新了一套“全生育期干旱棚鉴定、种子萌发期抗旱鉴定和苗期反复干旱鉴定”相结合的综合抗旱性鉴定鉴定评价技术体系。2007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