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014420
大小:252.60 KB
页数:76页
时间:2019-05-17
《翰林版高中国文1081【共享精品-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翰林版高中國文第二冊第五課〈古詩選〉參考資料目錄壹、作者參考資料一、晉書卷九十二列傳第六十二左思傳(同教師手冊)二、世說新語中的左思貳、題解參考資料(同教師手冊)一、行行重行行二、詠史參、注釋參考資料(同教師手冊)一、注釋補充二、語文能力延伸教學三、疑難辨析肆、課文參考資料(同教師手冊)一、〈行行重行行〉集評二、〈詠史〉集評伍、相關文章參考資料一、古詩十九首(綠色部分同教師手冊)二、左思的詠史詩(綠色部分同教師手冊)76三、白髮賦 左 思四、蜀都賦 左 思五、吳都賦 左 思六、魏都賦 左 思七、左思詩選八、左思名句輯要aa陸、參考書目與網站連結(同
2、教師手冊)一、參考書目二、相關網站連結柒、書面版教師手冊電子檔※基於教學資源共享,老師如果有關本課未選錄之寶貴資料,請e-mail至宋裕老師的信箱songyu@hanlin.com.tw。以便隨時增訂,讓資料庫更完備充實。76翰林版高中國文第二冊第五課〈古詩選〉參考資料壹、作者參考資料一、晉書卷九十二列傳第六十二左思傳回首頁左思字太沖,齊國臨淄人也。其先齊之公族有左右公子,因為氏焉。家世儒學。父雍,起小吏,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思小學鍾、胡書及鼓琴,并不成。雍謂友人曰:「思所曉解,不及我少時。」思遂感激勤學,兼善陰陽之術。貌寢,口訥,而辭藻壯麗。不好交遊,惟以閑居為事。造〈齊都賦〉,一年乃
3、成。復欲賦三都,會妹芬入宮,移家京師,乃詣著作郎張載訪岷邛之事。遂構思十年,門庭籓溷皆著筆紙,遇得一句,即便疏之。自以所見不博,求為秘書郎。及賦成,時人未之重。思自以其作不謝班張,恐以人廢言,安定皇甫謐有高譽,思造而示之。謐稱善,為其賦序。張載為注〈魏都〉,劉逵注〈吳〉、〈蜀〉而序之曰:「觀中古以來為賦者多矣,相如〈子虛〉擅名於前,班固〈兩都〉理勝其辭,張衡〈二京〉文過其意。至若此賦,擬議數家,傅辭會義,抑多精致,非夫研核者不能練其旨,非夫博物者不能統其異。世咸貴遠而賤近,莫肯用心於明物。斯文吾有異焉,故聊以餘思為其引詁,亦猶胡廣之於《官箴》,蔡邕之於《典引》也。」陳留衛權又為思賦作《略
4、解》,序曰:「余觀〈三都〉之賦,言不苟華,必經典要,品物殊類,稟之圖籍;辭義瑰瑋,良可貴也。有晉徵士故太子中庶子安定皇甫謐,西州之逸士,耽籍樂道,高尚其事,覽斯文而慷慨,為之都序。中書著作郎安平張載、中書郎濟南劉逵,并以經學洽博,才章美茂,咸皆悅玩,為之訓詁;其山川土域,草木鳥獸,奇怪珍異,僉皆研精所由,紛散其義矣。余嘉其文,不能默已,聊藉二子之遺忘,又為之《略解》,祇增煩重,覽者闕焉。」自是之後,盛重於時,文多不載。司空張華見而歎曰:「班張之流也。使讀之者盡而有餘,久而更新。」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初,陸機入洛,欲為此賦,聞思作之,撫掌而笑,與弟雲書曰:「此間有傖父,欲作
5、〈三都賦〉,須其成,當以覆酒瓮耳。」及思賦出,機絕歎伏,以為不能加也,遂輟筆焉。秘書監賈謐請講《漢書》,謐誅,退居宜春里,專意典籍。齊王冏命為記室督,辭疾,不就。及張方縱暴都邑,舉家適冀州。數歲,以疾終。76二、世說新語中的左思回首頁《世說新語》〈任誕第二十三〉「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就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夫亦何必見戴乎?』」《世說新語》〈容止第十四〉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聯手共縈之。左太沖絕醜,亦復效岳遨遊;於是群
6、嫗齊共亂唾之,委頓而返。《世說新語》〈文學第四〉左太沖作三都賦初成,時人互有譏訾,思意不愜。後示張公。張曰:「此二京可三,然君文未重於世,宜以經高名之士。」思乃詢求於皇甫謐。謐見之嗟歎,遂為作敘。於是先相非貳者,莫不斂袵讚述焉。76貳、題解參考資料一、行行重行行回首頁一古詩簡介東漢之世,由於樂府民歌以五言最盛行,促使五言詩之發展至為神速,若將樂府詩與五言詩作比較,便可發現二者之間的關係。因此,我們可說五言古詩的起源,當由樂府而來。而東漢班固之〈詠史〉,為著名文人採用純五言詩體寫作之最早作品,象徵五言詩的正式成立,在詩歌史上有其重大意義。七言詩也是受到樂府影響,但漢代樂府中尚未有純粹的七言
7、詩,真正的七言詩,要到曹丕的〈燕歌行〉才算正式成立。故五言古詩之形成早於七言古詩。西漢時的五言詩尚在醞釀試驗階段,時至東漢後期,才算完全成熟。古詩在格律上有幾個特點:1.不限句數多少及篇幅長短。2.不分平仄。3.用韻較寬,可依口語,求其韻諧即可。可換韻。4.不必對仗。「古詩」一稱,本為後代人對古體詩之通稱,但也因唐代近體詩興起後,為別於絕句、律詩,乃成對照之名稱。然而若言「唐以前之詩稱古體詩,唐以後之詩稱近體詩」則不正確,因唐以前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