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998644
大小:22.33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5-11
《实施乡村振兴重在产业兴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实用标准实施乡村振兴重在产业兴旺浙江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程渭山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这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等地考察时多次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根据省委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要求,今年6月至8月,我带领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的同志围绕乡村“产业兴旺”问题,先后到部分市、县开展实地调研和座谈。调研期间,听取了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方面的情况介绍,与部分乡镇、村“两委”负责人、新型农
2、业经营主体以及农户进行交流座谈,进农家小院、到田间地头充分听取意见。调研中我们感到,各地虽然都比较重视乡村“产业兴旺”工作,但新思路、新办法不多,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为此,我们进行了归纳和分析,供各地在实际工作中注意把握。文案大全实用标准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而做出的战略决策。当前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不充分在农村,在城乡差距大。在“促进工业化、
3、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过程中,农业现代化明显是“四化”的短板。如果没有农业现代化,“四化”就是不完整的,其他“三化”建设也会受到制约和拖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是要继续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尽快补齐“四化”短板,全面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涵盖了乡村的方方面面,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其中“产业兴旺”是重点。只有乡村经济发展了,才能富裕农民,繁荣乡村;也只有乡村“产业兴旺”,才能吸引更多外来资源和人才,集聚人气和财气。离开产业支撑,乡村振兴就是空中楼阁。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必须系统深入研究“产业兴旺”的主要内容和实现路径,编制全省乡村产业振兴规划。 浙江作为东部沿海
4、发达省份,农业现代化发展较早,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但与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和老百姓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当前,各地还有一些同志存在着认识或理解上的误区,或把“产业兴旺”简单地理解为发展现代农业,或片面地理解为发展乡村旅游业,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和思考。为此,要科学认识“产业兴旺”的基本内涵,把握好实施乡村“产业兴旺”的几个要点。 (一)乡村“产业兴旺”要坚持因地制宜文案大全实用标准 “产业兴旺”具有丰富的内涵。实施乡村“产业兴旺”既要基于第一产业又不能囿于第一产业,而应着眼于优化一产,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旅结合、农网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强化一产对二产、三
5、产的支撑力度,提升二产、三产对一产的反哺力度。通过一二三产业的相融相通和乘数效应,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拉长农业产业链,拓宽农业产业幅,提升农业价值链,完善农业利益链,促进农业接二连三、跨二进三,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要优化一产。农业关系到国计民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民以食为天,农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松。然而,调研中发现,在当前各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农业大多被自觉不自觉地轻视了。虽然大家都在谈要农旅结合,但实际上“农”讲的不多,“旅”讲的较多;在资金投向上,对“农”投的不多,对“旅”投的较多,轻视一产的倾向在有的地方较为明显,这并不符合“产业兴旺”的客观要求。农
6、是本源,否则一二三产业融合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还是要坚持基础产业不能动摇,与此同时,我们也不排斥农旅结合,而是积极鼓励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充分发挥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推进农旅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体到工作中,要大力发展“农业+”,农业适合与什么结合就与什么结合,但核心还是要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突出农业产业发展的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和品牌化。文案大全实用标准 要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千万不能照搬照抄,用一个模式去套。落实到某一个具体的乡村,则要坚持宜种(种植业)则种、宜养(养殖业)则养、宜林则林、宜旅则旅、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运(物流业)则运,要根据
7、各个乡村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和培育产业发展方向。这方面,我省已涌现出了许多典型案例,如安吉县黄杜村发展白茶产业、永康市下贵村发展养龟产业、余姚市横坎头村发展红色旅游、磐安县乌石村发展乡村旅游、临安市白牛村和缙云县北山村发展农村电商、象山县东门村发展美丽渔村等等,都实现了强村富民的“产业兴旺”目标。这些乡村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关键还是做到了因地制宜,在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基础上,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构建新型乡村产业体系,加快推进“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变,实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