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956403
大小:20.87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03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要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积累重点文
2、言词语和句式,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2.掌握方法,诵读课文。 3.理解重点字词和句式,通译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3、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
4、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2.本文写作年代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扫除字词障碍豁然 俨然 黄发垂髫
5、 要还家 邑人 间隔 此中人语云 诣 阡陌2、录音范读。(要求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3、指导学生朗读(1)老师做些断句讲解和师范:A、忘/路之远近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一般都是按意义单位划分或者按句子成分划分)B、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老师可适当作些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等朗读技巧的指导:如“a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c无论魏
6、晋。”一句,加着重号的词宜重读,语调稍慢;a句读得略平缓,b、c句读得宜有起伏;a句后停顿略久些,b、c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读,能较好地读出轻重缓急形成鲜明的节奏感和抑扬顿挫感。(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吐字要清晰响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 四、理解、积累文言字词,通译全文1、理解、积累文言字词老师要指导学生有意识有方向地弄懂一些文言字词:常用重点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性活用词。平时要注意识记,做到烂熟于心。2、翻译技巧的指导:(1)翻译时除了注意上述这
7、些词的词义,其他字词一般都是沿用我们现在的意思,且一般都是用我们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去表达文言中单音节词的意思。所以翻译时可以联系上下文大胆推断文言字词的意思。(2)国名、地名、人名、官名、书名、帝号、年号、器物名称、度量衡等专有名词都照原文直接抄录。(3)文言中有些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判断句、反问句等,平时遇到要及时积累,学会如何去调整句序如何去翻译。练习多了就会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4)文言句式注重简练往往承前承后或固定省略某些句子成分,翻译时注意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3、用例句进行具体指导。例:问今是何世,
8、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村中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和晋了。4、落实全文翻译 5、归纳本课须积累的文言字词和句式。(1)重点词:甚异之 欲穷其林 既出 桑竹之属 不复出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