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

ID:36928789

大小:212.76 KB

页数:87页

时间:2019-05-11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_第1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_第2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_第3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_第4页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自然辩证法概论》授课教师:刘作东南大学liuzuo1983@126.com考核方式:卷面考试,满分100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缺课一次扣5分,3次不来者该门课程成绩为0;自辩和中特各进行一次课题小测验;学生请假须有导师签字、院系盖章;请假3次该门课重修(此为研究生院规定)。何谓“哲学”“哲学”——philosophy:从日本传来的从苏格拉底质疑特尔斐神谕谈起爱智慧: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万物之灵质疑“不证自明性”有知和无知熟知和真知绪论1何谓“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ofNature理工农医

2、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三种基本思维方式——哲学、科学与常识何谓“思维方式”主体——概念框架——客体常识科学哲

3、学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自然观或自然哲学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础。思想渊源: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科学技术观在总结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和体系结构,揭示科学的发展模式和技术的发展动力,进而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它是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是马克思

4、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方法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总结出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等辩证思维形式,并且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等基本方法,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科学技术论是从马克思的立场、观点出发,探讨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等的普遍规律。包括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观、科学技术异化观、科学技术伦理观、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观、科学技术文化观等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

5、成部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括和总结了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的科学技术思想,包括科学技术的功能观、战略观、人才观、和谐观和创新观等基本内容,体现出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等特征。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3、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创立于19世纪70年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适应当时革命的需要,继承和批判了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

6、承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创立的自然辩证法之前,古希腊哲学和科学是联系在一起的,试图回答世界是什么、是由什么来组成的问题。带有直观性和猜测性--+近代文艺复兴之后,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牛顿力学的产生和发展。哲学进入了认识论转向,即要回答我们何以能够获得关于对象的知识。带有机械性的特点,比如霍布斯。4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无用论:中国传统特色的“学以致用论”指导论:哲学指导具体学科的工作影响论:哲学对具体学科有影响科学工作者和技术工作者有必要自觉地学点、懂点自然辩证法懂点自然辩证法对科技工作者作好自己的工作会有积

7、极的影响素质论:现代人要有良好的知识结构恐吓论:必修课必须修,不修毕不了业!第一讲什么是科学?从“李约瑟难题”谈起“为什么当代科学、伽利略时代的‘新哲学’或称‘实验哲学’只产生于欧洲文化,而非中国文化或是印度文化中呢?”“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15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另两个难题:古代中国有没有科学?现代中国科学为什么落后?科学中心转移说三个难题的性质:是哲学问题还是历史问题?“Science”东进“Science”:西方土生土长由“Science”到“科

8、学”:日本的福泽谕吉或西周的翻译舶来(1874)“科学”:中国康有为首次引进(1893)“科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任鸿隽《科学》(1915年):“中国无科学”陈独秀《新青年》(1919年):“德先生”和“赛先生”Democracy;Science科学的内涵知识体系:发展着的认识认识活动:科学研究活动社会建制:科学家共同体思维方式:科学方法精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