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925992
大小:5.10 MB
页数:34页
时间:2019-05-11
《《长江三峡往事转载》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长江三峡往事E-mail文化传播网www.52e-mail.com音乐:长江之歌1.1944年,美国工程师萨凡奇冒险考察西陵峡,提出了《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国民政府原则上同意。就在三峡工程的前期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之际,1947年5月,国民政府突然命令停止一切与三峡工程有关的设计工作。一切戛然而止。2.这里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是伟大诗人屈原和汉时出塞的昭君的故里。在这片山水之中,诞生了波澜壮阔、浪漫神奇的楚辞;其后也有无数的诗词歌赋吟唱这里瑰丽壮美的景观。图为1888年三峡风光。摄影:阿尔伯托
2、·阿马德3.自从摄影术诞生以来,对于三峡的不吝赞美就再也不限于文字。一些外国摄影师和探险家带着照相机闯入,将三峡捕获在他们的底片之上。1888年,法国驻天津外交代表阿尔伯托·阿马德就乘船游历、拍摄了三峡。图为阿马德拍摄的云阳县城,现在云阳老城已被江水淹没。4.与云阳老城隔江而望的是张飞庙,为纪念蜀汉名将张飞而修建,始建于蜀汉末期,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庙内保存有大量珍贵的字画碑刻,被誉为“巴蜀胜景、文藻胜地”。因三峡大坝建设,张飞庙现已整体搬迁,与云阳新城隔江而对。摄影:阿尔伯托·阿马德5
3、.除了拍摄风景,这位法国人也走进村落,拍摄了重庆地区乡村的居民。摄影:阿尔伯托·阿马德6.清末民初,另一位到长江三峡拍摄的摄影师是英国人唐纳德·曼尼,他于1920年代溯江而上,1926年出版图书《扬子风景》,包含了50幅长江沿岸人文及自然风景照。图为重庆万州区万安桥,这座桥包括其所在的万州城已于2003年永沉江底。摄影:唐纳德·曼尼7.比唐纳德·曼尼稍早一点儿到达三峡地区的是美国人西德尼·戴维德·甘博。他于1917年到达重庆、四川成都、理县、遂宁、汶川、湖北宜昌等地,以“他者之眼”记录了这些地方
4、人们的日常生活。图为宜昌,江上帆船和船员。摄影:西德尼·戴维德·甘博8.1917年从重庆乘船去宜昌的路上,在船上划桨的中国人。摄影:西德尼·戴维德·甘博9.三峡地区的居民,靠山水而居,大小船只是主要交通工具。除了偶见西方人的轮船,这里多的是帆船和舢板,也就有了以开船为生的人们。图为1917年从重庆至宜昌,沿江而行的一条船上的三个男孩。摄影:西德尼·戴维德·甘博10.宜昌古称夷陵,“宜昌”之名始于东晋,是巴楚文化交汇之地。屈原故里秭归县就在宜昌境内。长江三峡之西陵峡,西起秭归县香溪河口,东至宜昌南
5、津关,历史上航道曲折、怪石林立、滩多水急、行舟惊险。图为1917年宜昌街头,裁宣纸的小摊。摄影:西德尼·戴维德·甘博11.“西陵山水天下佳”,历代文人都在西陵峡留下佳句。如今,三峡大坝位于西陵峡中段,以三斗坪为坝址。原秭归县城所在地归州已完全被江水淹没。图为1917年宜昌街头的修鞋匠。摄影:西德尼·戴维德·甘博12.千百年来,人们在亘古不变的长江边生存、繁衍,生老病死。图为1917年宜昌街头,剃头的人们。摄影:西德尼·戴维德·甘博13.1917年宜昌江边的小吃摊。摄影:西德尼·戴维德·甘博14.
6、在重庆,西德尼·甘博到了万州、涪陵、铜梁、云阳等地。图为重庆,佛图关的仁清门。佛图关位于重庆老城西,两侧环水,三面悬崖,自古有"四塞之险,甲於天下"之说,为兵家必争的千古要塞。古时建有夜雨寺,为古巴渝十二景之一的"佛图夜雨"胜景。15.奉节、云阳、万州,这些古城都在重庆辖区内。奉节白帝城、云阳张飞庙、万州万安桥,每一个古城都有自己的文化地标。图为1917年重庆,江边挑水人。摄影:西德尼·戴维德·甘博16.古人在这般壁立千仞的地方建了自己的城,打仗、生儿育女、传承习俗文化。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巫山女神
7、,传说为天帝之女,未嫁而死,葬于巫山之阳,因而为神,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图为1917年重庆,在高处制泥坯的人们。摄影:西德尼·戴维德·甘博17.如果不是孙中山1918年提出长江上游地区应进行水利开发的设想,这里人们千古不变的生活规律或许不会被打破。1924年,孙中山明确提在三峡地区建坝发电的设想。图为1917年重庆,江中甲板上的船员。摄影:西德尼·戴维德·甘博18.1932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听从美国顾问潘绥的建议,组织人力对三峡地区的水利水能资源进行勘察。这是在历史上对三峡地区的首次水利勘察
8、。专家报告称,计划在西陵峡内黄陵庙和葛洲坝分别修建两座低水头电站。图为1917年重庆,江边剃头的人。摄影:西德尼·戴维德·甘博19.建电站报告因抗战爆发而搁置一边。1946年,美国《生活》摄影师DmitriKessel来到三峡。图为其拍摄的奉节夔门和白帝城。夔门,即瞿塘峡。峡口处的大石头为滟滪堆。因其妨碍航运,已于1958年炸除,“滟滪回澜”成了历史陈迹。摄影:DmitriKessel20.1946年,DmitriKessel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北京。他回忆:“1946年,我要去中国拍些故事,杂志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