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课程与教学》PPT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课程与教学》PPT课件

ID:36922808

大小:270.41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5-11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课程与教学》PPT课件_第1页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课程与教学》PPT课件_第2页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课程与教学》PPT课件_第3页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课程与教学》PPT课件_第4页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课程与教学》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课程与教学》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1、教育目的教育的总体方向,它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体现在宪法、教育基本法、教育方针之中2、教育目标它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3、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如:不同学科的目标、具体教学过程的目标。4、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课程与教学目标教育目的教育目标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一

2、)、普遍性目标取向1、普遍性目标涵义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普遍性目标特点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和课程教学目标等同起来,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可普遍运用于所有教育实践中3、普遍性目标价值取向体现的是“普遍主义”的价值观4、普遍性目标价值与局限1)缺乏科学根据,受日

3、常经验所局限2)逻辑上不够彻底、不够完整,教条形式,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3)含义上不够清晰、确定,容易出现歧义(二)行为目标取向1、行为目标涵义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形式加以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例:提供一篇500字的文章,学生能够找出所有的形容词,并按照三种方式加以分类,90%正确为合格2、行为目标特点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3、行为目标价值取向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的支配,体现了“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它以对行为的有效控制为核心。

4、4、行为目标优势与不足优势:1)克服了普遍性目标(语文课目标:通过教学形成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取向模糊性缺陷,使教学内容清楚明了,便于教师有效控制教学过程,2)便于教师将其内容准确的与教育督导、家长、学生交流3)便于准确评价4)对于基础知识、技能的熟练、对于保证一些相对简单的教学目标达成有益缺陷:1)行为目标所体现的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有很大的缺陷使得把课程开发、教学设计、人的学习过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割裂开,使得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创造性、人的学习的主体性则被泯灭了2)行为目标的”还原论“倾向把“

5、完整的人”肢解,不可能把人的心理能力和素养分解开来培养的3)人的很多高级心理素质很难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具体化5、布鲁姆等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6、“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基本内容认知领域:1)知识——记忆(特定事物、普遍事理、方法过程三个亚类)2)领会——理解交流内容中所含的文字信息的各种目标、行为或者反应(转化、解释、推断三个亚类)3)应用——特殊和具体情境中使用抽象概念4)分析——把材料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弄清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构

6、成方式5)综合——将各种要素和组成部分组合起来,以形成一个整体6)评价——为了某种目的,对观念、作品、答案、方法和资料等的价值做判断。情感领域:1)接受(注意)——听听2)反应—试试3)价值判断——感受、体会4)组织——各种价值比较5)价值观念个性化——稳定的价值观7、“教育目标分类学”基本特征1)教育目标具有层次结构2)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3)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内容可以填入这个框架)8、“教育目标分类学”贡献局限与未来方向贡献:1)为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一个启发性的概

7、念框架2)创造性的处理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关系缺陷:1)三大领域划分,人为地割裂了在人的发展中三者的紧密联系2)目标分类未贯彻逻辑一致性原则3)各行为目标彼此之间以及行为目标与亚类行为界限不十分明确4)层次性不确定5)超学科性也值得怀疑未来方向: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目标与学生经验的关系;三个领域的关系等方面有待价值观念的深层变革。(三)生成性目标取向1、生成性目标涵义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2、生成性目标特点是教育情境的产

8、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asenseofdirection)3、生成性目标价值取向对实践理性的追求。强调学生、教师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产生出课程与教学的目标。4、生成性目标价值与局限价值:基于生成性目标的课程必然会促进终生学习局限:目标不确定性,教学的开放性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是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无法做到的。所以只是看起来很美。(四)、表现性目标取向1、表现性目标涵义是指每一个学生个体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