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889610
大小:412.5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9-05-10
《《高一物理走进物理》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物理教研组走近物理教法分析教材分析学法分析教学程序教学评价1、地位和作用该节是高中物理教材的绪言部分,高中物理难学,尤其是对刚入校的高一新生而言,总有一种“难于上青天”的说法。致使在今后的学习中由于畏惧而出现退缩,乃至放弃这种现象。学好这一课,可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的重要性和趣味性,激起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今后学物理打下奠基;同时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材分析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本课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对物理学有初步认识②知道物理学
2、科的特点③知道怎样学好高中物理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教材分析2、教学目标(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②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科学发展的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有乐于探索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②具有坚持真理、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③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教材分析重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难点:对一些新奇“实验”介绍时,深度和广度的把握如何突出重点、突
3、破难点:采用实验探究和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尽量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得以充分发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快乐,来激发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同时从中体会到物理学的重要性及其学习方法,也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教材分析3、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分析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应尽量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据此,我们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2CAI辅助教学法:
4、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再现实际情况,将抽象变具体,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3诱导式教学:通过精心设置一个个问题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在课堂学习中,学生通过实验以及媒体创设的情境主动参与,思考探究,对所学知识经历一个“兴趣——探索——发现——归纳的过程,在学习中学有所思,思有所得,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会学习,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教学过程根据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
5、认知规律,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实例引入,初步感知实例再现,加深体会归纳小结,提升能力教学流程作业布置,渗透科研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说明创设情境导入课题一、生活中的物理:使学生带着对物理的神秘感和好奇心进入课堂二、物理学的研究方向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说明实例引入初步感知1实验与探究:让学生拿两张纸靠近,然后向纸内吹气2观察与思考:两纸靠拢3讨论与交流:空气流动速度越大,压强越小4实践与拓展:飞机飞行原理①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6、。②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教学过程1、实验与探究:把一个气球吹起后释放2、观察与思考:反冲3、讨论与交流:向后喷气,向前冲出4、实践与拓展:发射卫星卫星绕地球飞行(图片)失重和超重现象5、课题研究:电梯从1楼起步上升到10楼停止,及从10楼起步下降到1楼停止的过程中,何时超重,何时失重;超重和失重时人的感受有何不同.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说明实例再现加深体会该例极具开放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不但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为今后这部分的学习打下了奠基。教学过程太空中的奇特现象教学环节教
7、学过程设计说明一、物理学科的特点:实验性实用性(来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归纳小结提升能力二、怎样学好高中物理:①注意观察(现象)②勤于思考(理论)③联系实际(应用)④互相合作、勉励通过前两例的学习,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学生很容易得到右框中的知识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教学过程反馈与巩固:演示实验和视频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说明作业布置渗透科研电梯从1楼起步上升到10楼停止,及从10楼起步下降到1楼停止的过程中,何时超重?何时失重?超重和失重时感受有何不同?新课标明确提出应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8、放在首要位置。?课题研究:教学过程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教学中必须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讨论、合作、发现、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课堂教学力求较好的体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