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ID:36887070

大小:269.0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5-10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_第1页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_第2页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_第3页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_第4页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_第5页
资源描述: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德]海因里希·伯尔战争既是谋杀,也是自杀!1、1917年出生科隆一个雕刻家家庭;2、艰难的童年和青年时期3、二战爆发,征兵入伍,历时6年,后被俘入战俘营;4、“废墟文学”5、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6、1985年去世,举国哀悼。作者介绍: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出生于德国科隆市。伯尔自称最喜欢短篇小说这一形式。他的小说创作遵循批判现实主义传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德国战后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现象,同时也采用了一些西方现代派手法。他擅长运用回忆、内心独白、象征、怪诞的

2、联想等手法。在叙述故事情节时,时空概念颠倒跳跃,而塑造人物形象时则大量采用内心独白。1972年,伯尔由于“凭借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化的灵敏技巧,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整体感知:时间:地点:环境:主人公:1在对小说进行分析时,要先弄清楚这故事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2在疼痛和胡思乱想之中,“我”一直想弄清楚的两个问题是什么?时间:地点:环境:主人公:时间:盟军攻入德国的一个夜晚地点:战地医院(原是一所文科学校)环境:火光冲天,炮声不绝主人公:“我”(一名中学生

3、,一名受伤的德国士兵)在疼痛和胡思乱想之中,“我”一直想弄清楚的两个问题是什么?1、到底受了什么伤?2、现在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里?什么时候才明白自己就在自己的母校?为什么这么安排?悬念的设置在小说中起到怎样的作用?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的兴趣,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具有吸引读者关切、引人入胜的魅力,更能引发人的深入思考,产生心灵的震撼,更好地揭示主题。这种写法在小说中最为常见。本文的结尾,悬念落实,真相大白,命运的捉弄,遭遇的悲惨,使读者产生强烈的震撼,作品的主题也在这里得到最全面的昭示

4、。二讨论探究:1、我是怎样走向战场的?是主动去的,还是被逼的?为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是主动去的,从“我”的战争感受可以看出来:一、P47对炮火的赞美,认为战争是美好的二、P47想成为烈士,在纪念碑上留名,对烈士充满向往三、P43---P46对城市火光、浓烟充满敬慕2、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设置悬念,揭示反战主题: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探讨小说标题的作用:(1)解开了小说的一个悬念;(2)是对“我”的处境的讽刺

5、;(3)是当时军国主义教育的见证;(4)从而表达了反战的主题。3、小说为什么对学校里的艺术作品进行大量的、反复的描写?原来培养艺术人才的学校成了战地医院,原来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成了伤兵。反复描写学校的艺术环境,就是为了突出这种反差,使人感觉到战争对人类文明的摧残。4、“我”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我”是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的一个代表,“我”对于侵略战争缺乏认识,“我”糊里糊涂上了战场,又糊里糊涂的受了重伤回来,“我”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只是那句话让“我”去的,“我”被狠狠地

6、欺骗了,充当了战争地炮灰。5、结尾“牛奶”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我”怎样地的感情?“牛奶”成为和平的代名词。无限伤感与悔恨,向往平静的生活。由悲惨的现实发出呼唤和平反对战争的声音,突出小说的主题。比较阅读《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篇小说和《一个人的遭遇》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阵营,一个为保卫祖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一、主题比较:作品的主题都是反战。《一个人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

7、的创伤;《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则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争现场的感受,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两部作品都有很强的冲击力,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 索科洛夫只想过太平的生活,这个要求并不高,但是战争摧毁了他的全部生活;《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根本还没有长大,就被赶到炮火之中,战争夺去了他的肢体,也结束了他的青春。同样是遭遇了战争的不幸,索科洛夫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知道自己为什么

8、去打仗,而《流》中的“我”受了欺骗并不清楚自己离开学校去参加战斗的原因。一个为保卫祖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索科洛夫失去了家庭,《流》中的“我”失去了四肢中的三肢,心灵所遭受的伤痛是一样。相比较而言,由于年龄和生活经历,索科洛夫要比《流》中的“我”更加珍视幸福。二、人物命运比较两个人物同样遭遇不幸,索科洛夫是悲伤的,《流》中的“我”则显得比较麻木,这中间有年龄阅历方面的因素,也有外来的作用,索科洛夫知道自己是在为保卫祖国,《流》中的“我”受了欺骗,没有认识到为法西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