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方法论》PPT课件

《后现代主义方法论》PPT课件

ID:36869967

大小:256.6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9-05-10

《后现代主义方法论》PPT课件_第1页
《后现代主义方法论》PPT课件_第2页
《后现代主义方法论》PPT课件_第3页
《后现代主义方法论》PPT课件_第4页
《后现代主义方法论》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后现代主义方法论》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后现代主义方法论及其批判 安徽大学李明一、源起与发展概况概念起源“后现代”这个概念最初是由英国画家查普曼(JohnChapman)于19世纪70年代提出的,当时他提出“后现代油画”口号以表示对当时印象画派的超越。真正将“后现代”这个概念与“现代”对立起来,而表达成一种文化或思潮意义上的范畴的则是德国哲学家鲁道夫·潘维兹(RudolfPannwitz)在《欧洲文化的危机》(1917)一书中提出的。一、源起与发展概况在20世纪30年代“后现代”基本上存在两种含义:一是用它指称世俗现代化的失败;二是指市民社会的兴起和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反抗。20世纪50-80年代,

2、基本含义在三个层面上得到了大致的确立。一是指一种艺术风格。它缘起于20世纪50、60年代“后现代建筑”、“后现代诗歌”等艺术形式的兴起。巨大的数字 在密雨中 在灯光里 我看到一个金色的 数字5写在一辆红色的 救火车上 无人注意 疾驰 驶向锣声紧敲 警报尖鸣之处 轮子隆隆 穿过黑暗的城市。二是指一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所具有的特征。例如1954年汤因比(ArnoldJ.Toynbee)使用“后现代”指1875年之后中产阶级影响衰退时期,1959年赖特·米尔斯(WrightMills)用“后现代”指启蒙理想破灭时期。在这种用法中影响最大、认同度最高的当属詹姆逊的观点。

3、詹姆逊主要是从文化视角上来判定现代与后现代的分界线,并认为这个分界线基本上处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期之间。三是指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典型特征就是利奥塔提出的对“宏大叙事”的怀疑,以及哈桑(IhabHassan)所指出的那种对非确定性、多元性、偶然性、异质性等的认可。一、源起与发展概况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反文化的姿态、反权威的立场对价值的疏离、对意义的祛魅。对现代主义宏大叙事、权威视野、价值理性、意义世界的反动。一、源起与发展概况后现代主义经历了四个演化阶段。1、1934—1964年是后现代这一术语开始应用的歧义迭出阶段

4、;60年代中期,后现代主义体现了一种与现代主义彻底决裂的精神,表现了一种反文化气质。2、1972年—1976年出现的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交融的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3、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后现代主义日趋综合化和更具包容性。(荷兰学者汉斯·伯顿斯、佛克马)4、后现代主义在90年代出现了所谓的第三种形态即以美国格里芬等人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二、代表人物思想从社会思潮的演变历程来看,它首先是作为艺术、文学思潮出现的,继而随着哲学领域中现象学、分析哲学的式微,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的衰落,以后结构主义兴起而成为一种哲学思潮。最初哲学思潮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基本上

5、可以与后结构主义等同起来,福柯、德里达以及后期的巴特(RolandBarthes)等人是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后来以罗蒂(RichardRorty)为代表的后实用主义、以拉康、德勒兹(GillesDeleuze)等人为代表的后精神分析学。二、代表人物思想1、贝尔后现代理论《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前工业社会是人同自然的竞争;工业社会是同经加工的自然界的竞争,以人与机器之间关系为模式,利用能源把自然环境转变为技术环境。后工业社会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以信息为基础的智能技术与机械技术并驾齐驱。前工业社会面向过去的倾向;工业社会适时当下;后工业社会面向

6、未来。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维度之间的矛盾。新的宗教救赎。2、利奥塔后现代研究《后现代的状况》文化不可通约性。解构了宏大叙事,科学仅仅成为一种话语体系。知识的精神维度消失,彻底外在化,成为一种商品,不再是目的本身。立法者变为阐释者。精英变为终端机的聆听者和机械命令的执行者。数据库成为后现代人的本性。后现代主义是现代性的初期阶段。3、杰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研究《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政治无意识》、《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市场资本主义时代是现实主义;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是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的出现则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文化大众化、商品化,甚至反文化倾向。后现代

7、主义的表征是深度模式削平导致平面感;价值、道德感消失。历史意识消失产生断裂感;还乡意识、怀旧感。主体性的消失意味着零散化。非英雄、反英雄甚至非人的诞生。没有中心、没有对象、没有世界、没有历史甚至没有了人。距离感消失肇因于复制。本源的丧失,根本的丧失。类像:没有原作的摹本。非真实化的感受。4、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生产之镜》、《消费社会》、《象征交换和死亡》、《完美的罪行》等。文化商品化,商品符号化。媒介创造了一个完美的世界,并且不留痕迹地离开世界的罪恶。真实的内爆导致了图像的真实取代了在场的真实。传统社会的在场感消失了。大众传媒成为了“为了沟通”的“不沟通系

8、统”。仿像、内爆、超真实等。超真实虚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