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土壤介绍》PPT课件

《土壤学土壤介绍》PPT课件

ID:36865161

大小:638.6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5-10

《土壤学土壤介绍》PPT课件_第1页
《土壤学土壤介绍》PPT课件_第2页
《土壤学土壤介绍》PPT课件_第3页
《土壤学土壤介绍》PPT课件_第4页
《土壤学土壤介绍》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土壤学土壤介绍》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黄褐土的介绍黄褐土的含义黄褐土:黄褐土是北亚热带半湿润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或针阔混交林下发育于第四纪更新黄土母质上,母质上常有石灰结核,但B层无石灰性,pH值为6.8~7.5的淋溶土。2黄褐土形成的条件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时间不长。年平均气温14-16℃,年平均降水量760-950毫米,由西向东逐增。植被北亚热带半湿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落叶树有栓皮栎、麻栎等,常绿树有耐寒的石栎、冬青等。。3黄褐土形成的条件气候:由西向东逐增。地形:多低山丘陵区形成母质:第四纪更新统黄土母质4物理性质质

2、地为壤质粘土至粘土土体深厚表土层和底土层质地稍轻受耕作影响较深的土壤和白浆化(漂洗)黄褐土,表土质地更轻,多为粘壤土,甚至壤土5化学性质全剖面无游离碳酸钙,含少量氧化钙土壤盐基交换量17-27me/100g土壤呈中性,PH6.5-7.5,盐基饱和度≥80%,自上而下增高粘粒交换量>40me/100g,其中以交换性钙和镁为主,占盐基总量的80%以上,含微量甚至不含交换性氯和铝。6剖面特征Ah层一般厚度为20~25cm,呈棕色(7.5YR4/3)或红棕(5YR4/2),碎块状结构,质地为壤土—粉沙粘壤土。植物根系

3、较多,疏松,有少量铁锰结合,与下层呈平直状模糊过渡。Bts层暗黄棕(10YR4/3)或暗灰(3.5YR5/2),棱块或棱柱状结构,表面覆着暗棕色(7.5YR2/2)铁锰—粘粒胶膜,内部夹有铁子,质地一般为壤质粘土—粉沙质粘土,粘重滞水,透水率<1mm/min,孔隙壁有少量纤维状光性定向粘粒。Ck层暗黄橙(7.5YR6/8),常出现沙姜体,呈零星或成层分布,大小形状不一,还有的呈“钙包铁”或呈中空的方解石晶体。7黄褐土的剖面8单击此处添加标题黄褐土的亚类划分黄褐土白浆化黄褐土粘磐黄褐土黄褐土性土9地域分布分布区

4、域黄褐土主要分布在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缘以及暖温带南缘的低山丘陵或岗地。其地域范围大致在秦岭-淮河以南至长江中下游沿岸,与黄棕壤处于同一自然地理区域。单击此处添加标题10黄褐土详细分布和数量黄褐土的面积为5714.6万亩,以河南和安徽的面积最大,其次为陕南、鄂北、江苏和川东北;在赣北九江地区沿长江南岸丘岗地也有小面积分布,这是黄褐土分布的南界。黄褐土分布在北亚热带湿润的东部(江北区)和半湿润的西部(秦巴区)地区。由于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14-16℃,年平均降水量760-95

5、0毫米,由西向东逐增。降水季节多集中在高温期的6-8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以上11黄褐土在全国范围的分布图12黄褐土区域风景13单击此处添加标题黄褐土分布区的水热条件比较优越,土体深厚,酸碱度适中,宜种性广,是一类生产潜力大、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土壤资源黄褐土的利用文字内容14单击此处添加标题土质粘重,结构紧实僵硬,胀缩性强,耕性和通透性差,土壤不耐旱涝。加之本区地多人少,耕作管理粗放,绝大部分土壤养分贫瘠,又缺乏水利灌溉条件,农作物产量不高不稳,是我国北亚热带旱作区重要的分布相对集中成片

6、的中低产土壤。特别是粘盘层部位高的土壤,强漂型土壤以及一些受侵蚀的土壤。更是黄褐土中的低肥低产土壤。利用存在的问题15改良(1)因地制宜兴修水利,调整作物布局褐土地区是粮棉油集中产区,发展夏粮生产具有水、气、土资源的优势,因此应稳定夏粮面积,适当调整主杂粮比例。本区调整作物布局的重要方面是,在地形平缓而又有水源保证的区段,应重点兴修农田水利,抓好塘、库、坝、渠配套建设,扩大水浇地面积,减少甘薯种植面积,发展高产作物玉米和水稻种植,实行水旱轮作,是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发挥增产效益的有效途径。16改良(2)修筑梯地,

7、深耕结合施有机肥,增加地力后劲,黄褐土一般分布在丘陵岗坡地,均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因此,根据坡度大小和坡形坡向,修筑不同大小和形状的梯地,可以控制或减少地面径流,稳定土层厚度,这是本区防止水土流失,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的首要措施。在此基础上,实行深耕增施有机肥和推广秸秆还田,可以逐步增厚熟土层,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蓄水抗旱能力,增强地力后劲,对确保黄褐土区农业持续稳定增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7改良(3)合理轮作、间套作、发展绿肥,地养地结合,丘岗地区黄褐土既缺有机质又缺氮磷,用地多养地少,耕作管理粗放,土壤肥力

8、有下降的趋势。因此,在保证粮棉油作物种植面积的同时,合理轮作,间套作绿肥或豆科作物,是解决黄褐土区有机肥源就地取材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又是培肥岗地土壤的重要措施之一。18改良(4)因土配方施肥。据各地资料表明,在黄褐土上无论什么作物进行氮磷钾配合施肥均优于增施单一化肥的增产效果。黄褐土一般不缺钾素,但在水旱轮作高产区或耗钾作物(如甘薯、烟草)区,因长期重视施用氮肥而基本不施钾肥,因此采用增磷补氮加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