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862361
大小:355.75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5-16
《孙子兵法的哲学原理探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孙子兵法》的哲学原理探微中国孙子研究院兼职教授深圳世纪华咨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张军利摘要:本文通过对世界十大军事名著的对比,发现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不战而胜”是中国军事哲学所独有的思想,为此,作者结合孙子兵法、道德经、毛泽东思想,从哲学的角度对《孙子兵法》的逻辑框架、战争模型、哲学原理进行抽象归纳,最终揭秘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不战而胜”的哲学原理。该论文对于将《孙子兵法》的哲学原理应用到社会各领域有一定的参加价值。主题词:孙子兵法哲学原理全胜一、世界十大军事名著的启示2000年,《国家评论杂志》(TheNationReview.com)评选出世界十大军事名
2、著。见下表。表1世界十大军事名著排序著作作者1国家1孙子兵法孙武中国2战争论克劳塞维茨德国3海权对历史的影响马汉美国4论持久战毛泽东中国5战略论利德尔·哈特英国6战争艺术概论若米尼瑞士7军事战略索科洛夫斯基俄罗斯10制空权杜黑意大利9大战略约翰.科林斯美国10制胜的科学苏沃洛夫俄罗斯在十大军事名著中,有两本名著出自中国的军事家之手,即《孙子兵法》和《论持久战》。这两本书有两个显著区别于其他著作的共同特点。特点一:两本书的字数极少《孙子兵法》字数最少,仅有6000余字。《孙子兵法》也是十大名著中历史最悠久的著作,大约成书于2500年前。《论持久战》的字数也极少,仅有
3、16000余字。《论持久战》也是十大名著中写作时间最短的著作,写作时间不到一个月。特点二:两位作者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全胜大师”《孙子兵法》讲“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是孙子的全胜思想。在上述的十位作者中,唯有孙武和毛泽东配得上是不战而胜的全胜大师。在上述十位作者中,没有直接指挥过上万人以上军队的作者有五位,分别是克劳塞维茨、马汉、利德尔·哈特、杜黑、约翰.科林斯。由于缺少军事指挥实践,他们只能算是军事思想家,而难以称为军事家,其兵法则主要是理论研究和总结,多少带有“纸上谈兵”的成分。直接指挥过万人以上军队的作者有五位,分别是孙武、
4、毛泽东、若米尼、索科洛夫斯基、苏沃洛夫。在上述的三位外国人中,俄罗斯的索科洛夫斯基、瑞士的若米尼一生主要是作为副官、参谋长参与战争指挥。其中,索科洛夫斯基作为独立的司令官仅指挥过一场战役,即1943年的斯摩棱斯克战役,且只是艰难取胜;瑞士的若米尼曾在1828-1829年的俄土战役中担任参谋长,作为俄罗斯的指挥官参与和指挥了俄土战役,但在其亲自指挥的巴尔干战线上俄罗斯苦战三个月,且损失三分之一的军队才艰难取胜。因此,他们的军事指挥就谈不上百战百胜了,更谈不上不战而胜了,相应地,其军事思想中看的成分就更多些。三人中,唯有俄国的苏沃洛夫一生从事60多场战争,且屡战屡胜,
5、算得上是百战百胜的将军了,但更多的是以强胜弱,而不是永远的“以弱胜强”。再看看中国的孙武和毛泽东。他们不但是百战百胜的统帅,更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始终能做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不战而胜”的统帅。毛泽东在其军事生涯中战胜了无数强大的中外对手;孙武则以三万之众,打败了楚国20万军队,被誉为“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可见,在上述的十位作者中,唯有孙武和毛泽东不但是“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更是“不战而胜”的“全胜大师。”二、《孙子兵法》和《论持久战》的哲学源头上述两个特点极为奇特,这预示了什么样的奥秘?第一个特点告诉我们,《孙子兵法》和《论持久战》绝不
6、是简单的兵书,而是哲学书,富含丰富的军事哲学思想。第二个特点告诉我们,《孙子兵法》和《论持久战》的军事哲学,是一种能超越“百战百胜”,达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不战而胜”的军事哲学。对于这种军事哲学,相信所有的军事家都极感兴趣。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军事哲学呢?为此,我们要研究孙武和毛泽东军事哲学的共同特点。通过文献查阅和资料分析,我们发现毛泽东和孙武的军事思想有一个共同的来源——《道德经》。《孙子兵法》开篇就讲,战争的五大关键要素是“道、天、地、将、法”,并把“道”作为第一战争要素;而毛泽东更说道“《道德经》是一部兵书”。而在《道德经》中,确实有“善战者不武”、“
7、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与《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高度一致的论述。而《道德经》的这些思想,恰恰来源于老子所提出的“道”的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孙武和老子是同时代的人物,他们所提出的“道”的概念具有共通性,这个容易理解。甚至有学者研究发现,老子的思想借鉴了孙子的思想,即“孙为老之师”。但毛泽东哲学和老子的“道”同样有着相通的地方吗?答案是肯定的。毛泽东主要的两篇哲学论文《矛盾论》和《实践论》就是明证。这两篇哲学著作写于1937年7-8月。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尖锐地指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
8、的历史性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