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846014
大小:995.81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5-10
《东亚艺术与文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东亚艺术与文明——南通仿真绣指导老师:沈燕班级:11服饰品设计与营销姓名:谭丽婷学号:2011328410108目录简要介绍艺术特征技艺传承保护情况简要介绍南通仿真绣由清末民初的刺绣艺术大师沈寿所创,因此“也被称为“沈绣”。2007年3月,南通仿真绣被列入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沈寿(1874年—1921年),原名沈云芝,苏州吴县人,后定居南通。慈禧70大寿时,沈寿夫妇绣制了《八仙上寿》为慈禧太后祝寿,得到慈禧的赏识,赐“福”“寿”予沈寿夫妇,沈寿才把原名改为“寿”。沈寿曾先后在苏州、北京、天津、南通设立刺绣学校传授技艺
2、,并将自己的绣艺口授张謇(南通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由张謇执笔出版了较为完整的一部刺绣理论著作《雪宧绣谱》。沈寿仿真绣的传神、写实、逼真是其他刺绣不能比拟的。丝线的自然光泽、明暗关系的处理,绣面神态变化无常,是绘画所不能及的。油画能调出的颜色丝线都能表现。一种颜色以浓淡色差之分有十几种或二十种之多。在用针方面沈寿也改变了以往刺绣中平铺直套的针法,而是按自然物的形状旋转铺绣。这些艺术特色使仿真绣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在南通、苏州一带得到传承与发展。南通仿真绣的画稿以油画、照片和自然界的物体为对象,吸收西洋油画的用光、用色和明暗关系,用中国传统的刺绣针法和绣线来表现西方艺术,为典型的中西方相
3、结合的艺术表现。其色彩比传统的苏绣更加丰富,丝线的自然光泽与独特的针法、明暗关系所展示的刺绣作品变化莫测,立体感强,从不同角度观看都会显示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在用针和用线方面充分体现了刺绣的针法与绣线的工艺,作品具有仿真的艺术效果。艺术特征南通仿真绣与中国传统刺绣相比,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与特征。作品常以西洋油画的人物肖像、风景等为绣稿,吸收其用光、用色的技法于刺绣技法中,使得作品立体感强、物像生动逼真。仿真绣源于苏绣,但以刺绣来表现物象的光影、色彩,使之达到仿真、逼肖的艺术效果,则有别于传统苏绣。仿真绣以人物绣最为擅长,针法变化多端,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作品欣赏在美国纽约第五大道的分局展出的还
4、有《女优贝克像》。沈寿在去逝前将这些绣品捐赠给了南通博物苑。抗日战争期间为防不测张謇家属将绣品寄存于金城银行保险柜中,后又取出携至香港妥善保管。1983年张謇的后裔将绣品归献给省人民政府。现藏于南京博物院。沈寿的第一幅仿真绣作品是《意大利皇后像》,完成于1910年。原件为余觉向驻意大利公使索寄的一张意大利皇后的黑白铅画照片。蛤蜊图耶稣像美国纽约第五大道南通纺织局内景女工传习所学员在课上学习刺绣技艺传承1914年沈寿主持女工传习所,以教学的方式将传统刺绣和她创制的“仿真绣”艺术向学员们传授。设置三种学制:二年制的刺绣普通班,四年制的刺绣美术班、五年制的刺绣研究班,分别教授花卉、翎毛、山水、仕
5、女、肖像和油画的刺绣。带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生。优秀学员中有张淑德、李群秀在沈寿的指导下完成了作品《夕阳返照图》、《奉天牧羊图》。现珍藏于南通博物苑日军侵华、南通沦陷,至1939年女工传习所停办。1942年张謇儿媳吴端华恢复组办张吴女工传习所。原来女工传习所的学员宋金龄、庄锦云等被聘执教。1944年,张吴女工传习所也因重重困难而解散。新中国成立以后,散失在社会上的女工传习所学员重新组织起来,先后成立刺绣生产加组、刺绣生产高级合作社、南通绣品厂。1959年,南通成立工艺美术研究所。陈定九、宋金龄、巫玉曾任副所长。女工传习所学员张元芳、陈锦、庄锦云等,以及其他老艺人大多都被吸收到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
6、或作艺术指导,并以师傅带徒弟和教课的形式培养了一大批刺绣人才。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在文革期间一度停办,老艺人和从业者被下放到企业。1972年研究所得到恢复,大部分艺人又回到刺绣工作岗位。建国以后,美术研究所还涌现、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设计师:陈定九、刘松樵、陈彭庚、张文昌、华俊山、施湘、黄培中、范扬、许平、林晓、冷冰川等。南通博物苑作为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试点项目——南通“仿真绣”的指定责任单位,也在积极地开展保护、传承的研究工作。传承问题由于从事刺绣和相关研究的高级人才很少,且处于松散的状态,未能形成保护、传承,研究、开发的合力。艺术精品凤毛麟角,保护、传承工作缺少相应的基础与支撑。因
7、此,南通的刺绣艺术保护、传承工作进展较为缓慢。解决方法:1、做好对刺绣作品的保护2、对无形的刺绣艺术理论、技艺的研究,对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的研究。谢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