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的“四看五步法”

诗词鉴赏的“四看五步法”

ID:36836143

大小:3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16

诗词鉴赏的“四看五步法”_第1页
诗词鉴赏的“四看五步法”_第2页
诗词鉴赏的“四看五步法”_第3页
诗词鉴赏的“四看五步法”_第4页
资源描述:

《诗词鉴赏的“四看五步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诗词鉴赏的“四看五步法”湖北省随县一中卓光大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求中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现代语文教学越来越要求青少年学生得增强阅读、鉴赏古代诗文的能力,而且高考也在大幅度增加主观鉴赏表达的分量,考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活动逐步趋向最高级。为此我们备课组在自己的摸索实践基础上,结合前辈们的经验,通过梳理探究,归纳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诗词鉴赏方法-------“四看五步法”。四看即“上看标题、下看注释、右看作者、中看内容”。一、上看标题诗歌的题目又称“诗眼”,而眼睛

2、又被誉为“心灵的窗户”,可见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线索。因此关注诗歌题目,常常可以从中窥探出该诗歌的主旨情感。二、下看注释注释常常是对该诗歌的作者、写作背景、写作手法和重点词语等的介绍、诠释或补充说明,看看注释往往是做诗词鉴赏题的捷径。三、右看作者人们常说“生成的骨头长成的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作者的文风在一定的人生阶段应该是基本不变的,所以看看作者是谁,是作者什么时期的作品,大概就可以推测出该诗歌的主旨、情感、手法和语言特色等。孟子所谓“知人论世”即是此理。如鉴赏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时,读者鉴赏时,可以自

3、然联系诗人身世遭遇进行分析,并且考虑诗作主题有无“怀才见弃,壮志难酬”这一点。四、中看内容“看内容”包括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析手法等。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

4、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4、手法文思看山不喜平,手法是作者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譬如无论是写景、叙事、写人,古诗人都喜用烘托之笔。或者以人烘托人,

5、或者以物烘托物,或者以物烘托人,正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比如金昌绪所写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首诗本写一个妇女思念她出征辽西的丈夫,但不从正面写她如何思念,而是从“打起黄莺儿”着笔,勾划出她梦中去辽西和征夫相会的情景,她深切地思念丈夫,所以希望把梦一直做下去,但天明莺啼,将好梦惊醒,于是要赶走那树上的黄莺,思妇的内心活动提示得十分深刻,同时也暗示了连年征战给劳动人民带来了许多的不幸。 又如古诗常常喜欢写两种境界,一古一今,且爱用对比述怀,述古多为讽今,从而借古抒怀。因此,对于一些览古、怀古

6、之类的作品,鉴赏者得“知人论世”,也即结合作者的时代以及个人遭遇去品味诗作的真意。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该诗是诗人追怀金陵历史遗迹后抒发的今昔之感,它借描绘朱雀桥、乌衣巷的变化,暗喻那些炙手可热的官僚和宦官集团,虽然权势盛极一时,但也会象昔日的王寻、谢安及其家庭一样衰败沦亡,全诗今昔对比鲜明,意境深邃,寓意深刻。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题。“五步”即:①整体把握,抓住“诗眼”②认真读诵,咀嚼关键③辨析手法,

7、披文入情④调动积累,突破难点⑤区别风格,把握特色。第一步;整体把握,抓住“诗眼”我认为,对古诗的鉴赏应先重在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这整体的感知包括品味诗题、了解作者、览读全诗、琢磨后面的注释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奔向作者诗意的“共鸣点”! 如果鉴赏的是律诗和绝句,那整体感知、重点切入将是极为重要的。绝句的四句诗与律诗的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都存在着“起、承、转、合”的节奏与诗韵,而其中的“合”处往往是诗人寓意的亮点,即一诗之“眼”。比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

8、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该诗先是抓住祠堂的典型环境进行渲染,如以柏树森森,碧草萋萋,黄鹂空鸣来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此为“起”和“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