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王安石变法

苏东坡与王安石变法

ID:36808426

大小:465.81 KB

页数:85页

时间:2019-05-10

苏东坡与王安石变法_第1页
苏东坡与王安石变法_第2页
苏东坡与王安石变法_第3页
苏东坡与王安石变法_第4页
苏东坡与王安石变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东坡与王安石变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苏轼与王安石变法——从苏轼的科举历程说起一、苏轼的科举之路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种,苏轼都参加了,并成功;常科有发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苏轼也悉数过关。而且,苏轼参加的这一常科考试,很有特点:一是欧阳修主持,是北宋科举变革、古文运动转折的关键;二是主考官和被录取者都有一批文化巨人,在宋代文化和政治史上影响极大;三是这一次的殿试没有黜落,之后基本也不黜落了,具有典型性、转折性。(一)参加常科考试第一关:发解试——开封府试准备与入京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初,苏轼父子三人到雅州,拜访州守雷简夫,雷盛称苏洵有王佐才,并写了三封推荐信

2、,分别是益州知州张方平、朝廷文坛领袖欧阳修、重臣韩琦。不久离家赶考,先到成都,拜见张方平,张方平“待以国士”,并向欧阳修推荐,“作书办装,使人送京师”。约在闰三月,从成都出发北上,从陕西进入河南,五六月间到达京师。苏洵上书欧阳修,并上有关文章。修大称赏,向朝廷推荐。很快引起反响,“声名一日大振”。考试与发榜七月十三日,朝廷以范师道、王畴、胡俛、韩彦、王瓘、宋敏求等考试开封府举人。秋,约在八月,苏轼应开封府解试。榜出,苏轼第二名。当时考试的两篇“论”还保存到今天,即《文集》卷二《儒者可与守成论》、《物不可以苟安论》。第二关:省

3、试(尚书省礼部举行)准备嘉祐二年(1057)正月六日,翰林学士欧阳修知贡举、翰林学士王珪、龙图阁直学士梅挚、知制诰韩绛、集贤殿修撰范镇并权同知贡举,另有一重要人物是点检试卷官梅尧臣。他们6人锁院50天,在一起经常唱和。后编成《礼部唱和诗集》三卷(欧阳修有序)这次唱和具有独特性。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详记此事,在最后写道:“前此为南省试官者,多窘束条制,不少放怀。余六人者,欢然相得,群居终日,长篇险韵,众制交作,笔吏疲于写录,僮隶奔走往来,间以滑稽嘲谑,形于讽刺,更相酬酢,往往烘堂绝倒,自谓一时盛事,前此未之有也。”叶梦得《石林

4、诗话》:“至和、嘉祐间,场屋举子为文尚奇涩,读或不能成句。欧阳文忠公力欲革其弊,既知贡举,凡文涉雕刻者皆黜之。时范景仁、王禹玉、梅公仪等同事,而梅圣俞为参详官。未引试前,唱酬诗极多,文忠‘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最为警策。圣俞有‘万蚁战时春日暖,五星明处夜堂深’,亦为诸公所称。及放榜,平时有声如刘辉辈,皆不预选,士论颇汹汹。未几,诗传,遂哄哄然,以为主司耽于唱酬,不暇详考校,且以言‘五星’自比,而待我曹为‘蚕’‘蚁’,因造为丑语。自是礼闱不复敢作诗,终元丰末几三十年。元祐初虽稍稍为之,要不如前日之盛。”考试在二月。

5、按规矩,“试诗、赋、论一首,策五道”。苏轼的诗是《丰年有高廪》(题目出自《诗经·大雅·丰年》),赋不见,论就是《刑赏忠厚之至论》,策五道俱存,见《文集》卷七。其中当时最看重的是论策(苏轼后来在哲宗时期曾《拟进士对御试试策》:国家最初重诗赋,“自嘉祐以来,以古文为贵,则策论盛行于世,而诗赋几至于熄”)。苏轼就以《刑赏忠厚之至论》打动了考官,在当时引起巨大震动。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论曰: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

6、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

7、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诗》曰:“君子如祉,乱

8、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谨论。苏轼此论中尧和皋陶那段三杀三宥的故事,当时看卷子的人都不知道出处,连欧阳修也不知道。此事坊间说法较多,苏轼的回答也有几个版本: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