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799797
大小:1.99 MB
页数:54页
时间:2019-05-15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与2型糖尿病肾病相关性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文摘要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与2型糖尿病肾病相关性研究摘要目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iabetesmel1itus,DM)最为常见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在美国和欧洲,糖尿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最常见的原因。在我国,随着糖尿病患者的寿命延长,DN的发生率呈逐年攀升的趋势。DN的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根据目前研究,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与高血糖相关的生化代谢异常;肾脏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的作用;遗传因素等。近些年来,免疫、炎症学说倍受关注,其中,血管内皮
2、细胞损伤和血小板活化与其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其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Willebrandfactor,vWF)是反映内皮细胞损伤及功能障碍的敏感指标,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一140)是细胞黏附分子选择素家族的主要成分,是反映血小板活化的金标准,与肾脏疾病关系密切。本研究通过测定DM及并发肾病患者血浆中的vWF及GMP-140的含量,同时检测所选对象血压、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记录年龄,病程;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
3、胆固醇(LDL—C)、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尿白中文摘要蛋白排泄率(UAER)。探讨vljI『F和GMP-140在DN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成组对照研究。研究对象:选取2008年1月至9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科住院及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共90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性44例,女性46例,年龄(58.18±lO.12)岁。分组:糖尿病组(DM组):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DM组患者分为3组:正常白蛋白尿组(SDM组)30y4
4、:UAER<20ug/min;微量白蛋白尿组(EDN组)30例:UAER20"--200ug/min;大量白蛋白尿组(CDN组)30例:UAER>200ug/mino正常对照组(NC组):选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3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7Y4,年龄(54.27±10.67)岁。各组间在性别比例、年龄、体重指数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DM组入选对象均按临床标准排除泌尿系感染、原发性肾脏疾病、心、肺、肝功能不全,出血性疾病者;排除大血管病变:既往无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脑梗死病史及高血压等,心电图正常,B超提示颈动脉无斑块;3周内未发生糖尿病急性并发症;2周内未使用肝素、阿司匹林和
5、潘生丁等对血小板功能有影响的药物;1周内未使用利尿剂和血管活性药物。NC组入选对象选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无糖尿病中文摘要及高血压家族史。所有受检者均采集清晨空腹8-12小时肘静脉血,留取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中vWF及GMP-140含量。所选对象均测血压、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记录年龄;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参数(PLT、MPV、PDW、PCT),糖尿病组入选对象均记录糖尿病病程,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
6、lc)、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各组数据进行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检验,正态分布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q检验。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影响vwF及GMP-140的因素。PO.05),具有可比性。糖尿病病程:与SDM组相比,EDN组、CDN组病程均明显延长(P7、(PO.05),CDN组SBP中文摘要水平明显增高(P0.05);分别与NC组、SDM组、EDN组相比,CDN组DBP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P<0.01,P
7、(PO.05),CDN组SBP中文摘要水平明显增高(P0.05);分别与NC组、SDM组、EDN组相比,CDN组DBP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P<0.01,P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