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红石山地区蛇绿混杂岩地质特征

甘肃红石山地区蛇绿混杂岩地质特征

ID:36797170

大小:599.63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15

甘肃红石山地区蛇绿混杂岩地质特征_第1页
甘肃红石山地区蛇绿混杂岩地质特征_第2页
甘肃红石山地区蛇绿混杂岩地质特征_第3页
甘肃红石山地区蛇绿混杂岩地质特征_第4页
甘肃红石山地区蛇绿混杂岩地质特征_第5页
资源描述:

《甘肃红石山地区蛇绿混杂岩地质特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37卷第1期西北地质Vol.37No.12004年(总148期)NORTHWESTERNGEOLOGY2004(Sum148)文章编号:100926248(2004)0220013206甘肃红石山地区蛇绿混杂岩地质特征魏志军,黄增保,金霞,孙永君,火军昌(甘肃省地质勘查局第四地质勘查院,甘肃酒泉735000)摘要:红石山蛇绿混杂岩产出于塔里木板块北缘红石山深大断裂带中。其物质组成反映出该杂岩形成于小洋盆环境,时代为早石炭世晚期,后经历了至少3期构造变形变质作用的叠加与改造,于二叠纪晚期运移至地表。作者进一步论述了红石山蛇绿岩的组成及变形变质特征,为研究北山北带提供了最新

2、资料。关键词:红石山地区;蛇绿混杂岩;北山北带;构造演化+中图分类号:P54212文献标识码:A红石山地区位于甘肃省肃北县马鬃山镇境内。111产出位置地质位置上属甘肃北山北带,大多数学者认为,该红石山蛇绿混杂岩位于肃北县马鬃镇北红石山蛇绿混杂岩带应为塔里木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结一带(图1),大地构造位置属塔里木板块北缘的红[1~2]合带,在此曾有众多科研单位开展过不同学科石山深大断裂带中,断裂带北以韧性断裂与早泥盆的研究工作。世雀儿山群相分割,南有华力西晚期造山后花岗岩对本区蛇绿混杂岩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体的侵入,局部地段见有韧性变形特征。带内主要代中期,由于当时调

3、查性质和地学理论发展的限制,为蛇绿岩片及白山组、扫子山组和绿条山组等不同工作偏重于超基性2基性岩体空间展布、岩相、期次时代地层块体相互构造混杂,各块体间均被性质不及含矿性的评价,对其成因探讨较为粗略。至90年同、方向各异的断层面分割。[1]代初,左国朝等(1990)在此开展了专题研究,首112岩石类型与组合次将红石山超基性2基性岩成因类型归入蛇绿岩套。本区蛇绿岩主要产出形态为透镜体状的构造残由于其他原因,前人的工作仅限于对超基性岩体的片,近东西向展布,长1317km,宽100~3000m岩石类型及含矿性研究,对围岩的变形变质特征,形不等。两侧与白山组火山2沉积岩系呈韧性断

4、裂相接①成环境和侵位过程等探讨不多。笔者在参加《1∶25触。据重力资料,岩片由多个无根的构造透镜体组万红宝石幅》区调过程中,较全面地调查了红石山成。出露的蛇绿岩单元主要有:变质超镁铁杂岩,堆蛇绿混杂岩带,对混杂岩物质组成、变形变质特征晶超镁铁2镁铁岩、均质辉长岩和少量的辉绿岩墙,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首次提出了该蛇绿混杂岩中与上覆火山2沉积岩系(白山组)组成较为完整的蛇存在超镁铁2镁铁质堆晶岩,为进一步研究红石蛇绿绿岩层序(图2)。由于后期构造的破坏,各岩石单岩提供了一份翔实的资料。元受构造作用相互混杂,呈大小不等的岩片产出,之间为不同类型的基质所充填。1地质特征收稿日期:

5、2003206223;修回日期:2004202206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1∶25万红宝石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作者简介:魏志军(19592),男,甘肃庄浪人,工程师,毕业于西安地质学院地质矿产勘查专业,主要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及区域地质调查工作。①甘肃地矿局物探队1红石山超基性岩体普查报告11966114西北地质NORTHWESTERNGEOLOGY2004年图1甘肃红石山地区区域地质概图Fig11RegionalgeologicalsketchofHongshishandistrictinGansuProvince11第四系;21新近系苦泉组;31二叠系双堡塘组;41石炭系

6、扫子山组;51石炭系白山组;61石炭系绿条山组;71泥盆系雀儿山群;81志留纪地层;91华力西晚期花岗岩;101华力西中期石英二长岩;111华力西中期花岗岩;121华力西中期英云闪长岩;131华力西中期花岗岩;141华力西中期闪长岩;151华力西晚期辉长岩;161华力西中期辉长岩;171蛇绿混杂岩;181加里东晚期英云闪长岩;191地质界线;201不整合;211断层;221推测不整合;231活断层;241韧性剪切带11211变质超镁铁2镁铁杂岩其上。主要岩石类型有堆晶辉橄岩、堆晶辉石岩、堆主要分布于红石山一带,构成红石山超基性岩晶辉长岩和斜长岩。其中,堆晶辉长岩、辉石岩出

7、主体。岩石类型主要为纯橄榄岩和斜辉橄榄岩,少露较多,其他均零星产出。岩石普遍发育堆积层理量的二辉橄榄岩。纯橄岩主要分布于岩片北部边缘,构造,一般出露的层序由底至顶为:堆晶辉橄岩而斜辉橄榄岩主要分布于岩体南侧,受构造作用的(含铬尖晶石)→堆晶辉石岩→堆晶辉长岩→斜长影响,呈大小不等的岩块产出。一般具变余残留结岩,向上榄橄石、辉石逐渐减少,而斜长石呈增多构或假斑晶状结构、网格状结构,假斑晶大都为透的趋势,局部地段层序为堆晶辉石岩→堆晶辉长岩闪石化、绿泥石化辉石,在镜下见波状消光,橄榄或堆晶辉长岩→斜长岩呈韵律状交替产出。总体反石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