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慈善机构的地域分布及其原因

清代慈善机构的地域分布及其原因

ID:36782898

大小:366.79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15

清代慈善机构的地域分布及其原因_第1页
清代慈善机构的地域分布及其原因_第2页
清代慈善机构的地域分布及其原因_第3页
清代慈善机构的地域分布及其原因_第4页
资源描述:

《清代慈善机构的地域分布及其原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34卷第5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9月Vol.34No.5JOURNALOFHENANNORMALUNIVERSITYSep.2007清代慈善机构的地域分布及其原因刘宗志(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摘要:清代慈善机构地域分布的均衡程度与政府介入的多少成正比,完全由官方办理的养济院分布均匀;政府起主导作用的育婴堂、普济堂分布比较均衡;民间自行办理的地方善堂、宗族义庄和工商业者的会馆公所等则分布最不平衡,集中在江南地区。这种分布特征源于政府政策、救济需求和各地经

2、济文化差异等因素的互相作用。清政府的政策由各州县等地方政府来执行,所以政府起决定作用的慈善活动,其分布便比较均衡。清中期以后,随着救济需求的增加,政府对举办慈善活动力有不逮,主要依靠社会来兴办慈善事业。以苏州、上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经济发达,为慈善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经济基础。再加上当地文化发达,善书传播广泛,行善的思想相应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好善风气的盛行进一步推动了民间慈善事业的兴盛。关键词:清代;慈善;地域性中图分类号:K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2359(2007)05201

3、62204作者简介:刘宗志(1974-),河南南阳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清代社会救济史研究。[2]清代是慈善活动比较发达的一个时期,大量慈⋯⋯寻又改孤老院为养济院”,进一步将养济院推善机构纷纷设立,它们所开展的救助活动涵盖了慈广到州县一级。清承明制,随着清政府对全国统治幼、养老、恤婺、助葬和疾病救助等。从救助主体的的建立与巩固,养济院制度也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角度来看,清代慈善机构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官方养济院是前代比较成熟的救济制度,各州县大都有为主导的养济院、育婴堂、

4、普济堂等;另一类是民间现成的设施,对以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的满清政力量为主导的地方善堂、宗族义庄和工商业者的会权来讲,这样一个行“仁政”、奠定自己统治合法性的馆公所。清代慈善问题,近年逐渐引起学者们关注,机会,它自然不会放弃。顺治五年(1648年),清政尤以夫马进、梁其姿、王卫平的成果最为丰硕。但府下诏“各处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及残疾无告之人,是,从整体上对清代慈善机构地域分布特征进行研有司留心举行,月粮依时发给,无致失所。应用钱究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拟从这一角度进行探讨。粮,察明旧例,在京于户

5、部、在外于存留项下动[3](卷二六九,户部,蠲恤)支”。养济院制度在清代的发展首一先体现在其救济覆盖范围的扩大上。由于清代统治在官方为主导的慈善机构中,养济院完全由政区域的扩大,边疆一些地区也被纳入这一救济体系。府办理。养济院最早出现在南宋,制度化始于元代,如广西镇安府,在清初为流府时“,向未有孤贫口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诏“各路立养济院一粮”,雍正七年(1729年)改府,领州二县一土州四,[1]所”。明洪武五年(1372年)“,诏天下郡县立孤老到十三年“准其各设四名”。院,凡民之孤独残

6、疾不能自立者,许入院,官为赡养,清代养济院制度的救济对象,在《大清律例》中收稿日期:2007204211·162·有明确规定“: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奉旨劝谕开设。乾隆四年,知州江之炜、知县平其政[4]倚,不能自存”,要求受救济者必须同时满足三个奉文将入官房屋改为一州四县医赡老疾之所,计屋条件:丧失劳动能力、没有私人财产并处于家庭赡养四十九间半,续又奉文拨给入官田产暨绅士前后捐[7]之外。这个群体处于社会的底层,失去了生存能力,田充用”。政府对普济堂、育婴堂拨入了公款,自最需要外来帮助

7、,在政府实施的有限救助活动中,得然会参与其中的管理,太仓普济堂于乾隆“五十五到了优先考虑。养济院皆有定额,按省确立,各省名年,奉两江总督孙士毅行令,停止董事,官为经[7]额从数百到数千不等。乾隆初年,河南省额为1990理”。在实际运营中,育婴堂、普济堂带有强烈的名,山西省额设孤贫人数为1148名,陕西省额内官方色彩。[3](卷二六九,户部,蠲恤)2191名,额外498名,各省再将名额二分配给所属州县。为收养这些人,基本上每州县设立一所养济院。可以说,清代的养济院是平均分布从清中叶开始,全国人口出

8、现了迅猛发展的局于全国各地的。面。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达到了3亿,到鸦片战从明末开始,民办的慈善机构逐渐出现,清初政争爆发前,全国人口总数达到了4.128[8](P251-252)府并没有太多介入。雍正年间,官方逐渐渗透其中,亿。伴随着人口的增加的是社会的整体使其变为官民合办机构,这些慈善机构以育婴堂和贫困化和贫富分化,从而使社会的救济需求大大增普济堂为代表。雍正二年(1724年)闰四月,雍正发加。与此同时,清政府的财政日趋匮乏,乾隆四十六布上谕“:京师广宁门外,向有普济堂,凡老疾无依之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