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强化脱氮除磷工艺及处理效率研究

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强化脱氮除磷工艺及处理效率研究

ID:36779551

大小:6.02 MB

页数:140页

时间:2019-05-15

上传者:U-145848
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强化脱氮除磷工艺及处理效率研究_第1页
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强化脱氮除磷工艺及处理效率研究_第2页
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强化脱氮除磷工艺及处理效率研究_第3页
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强化脱氮除磷工艺及处理效率研究_第4页
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强化脱氮除磷工艺及处理效率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强化脱氮除磷工艺及处理效率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摘要摘要本课题以同济大学在武汉汉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城市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中试基地为依托,对构成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的表面流人工湿地、潜流人工湿地、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植物/藻类稳定塘等处理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实现交互式物化/生化反应器与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的有机结合,满足城市污水深度处理及资源化目标。本课题为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武汉市汉阳地区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与综合示范——城市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课题编号:2002从601023)中的子专题“人工生态协同处理研究与示范"。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进水的年均CoD、TN、TP和COO/TN分别为24.9mg.L~、18.83mg.L一、2.58mg.L叫和1.57。氮素以氧化态氮(亚硝氮或硝氮)为主,C/N是生态处理系统生物脱氮的主要限制因子。组合填料潜流湿地稳态运行时(HRT=O.6d),COD、TN、TP的面积负荷去除率分别为2.989.m-2.d~、2.199.m’2.d一、0.299.m~.d~。污水强化脱氮处理可显著提高该系统脱氮能力,COD、TN的面积负荷去除率分别达到9.659.m-2.d一、3.589.m_2.d~。页岩和钢渣强化除磷可显著改善湿地出水磷浓度,TP去除率和TP面积负荷去除率分别为90.4%、0.899.m.2.d一。HRT与TN面积负荷去除率的幂函数关系式为Y=I.7202x¨粥(R2=0.8243);(N02一N+N03-N)/TN值与TN面积负荷去除率的指数关系式为Y=I.1438e“础‘(R2=O.9203);水温与TN面积负荷去除率的指数关系式为Y=O.8063e0‘瑚1(R2=O.715);COD/TN与TN面积负荷去除率的幂函数关系式为Y=I.998x0‘刚2(R2=O.8329)。表面流人工湿地稳态运行时(HRT:O.6d),COD、TN、TP的面积负荷去除率分别为1.199.m~.d一、2.339.m-2.d~、0.229.m吨.d一。HRT与COD面积负荷去除率的线性关系式为Y哪=3.467x-0.5956(R2=O.8264),HRT与TN面积负荷去除率的线性关系式为Y讯=O.4182x+1.3648(R2-0.657);水温与TN面积负荷去除率的线性关系式为Y=O.104x一0.521l(R2=O.8138):(NO|2-N+N03-N)/TN与TN面积负荷去除率的线性关系式为Y=2.2659x-0.2763(R冬0.7394)。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稳态运行时(HRT=O.9d),COD、TN、TP的面积负荷去除率分别为1.829.m~.d~、1.599.m-2.d一、0.149.m一.d~。污水强化脱氮处理极 摘要大地提高了湿地的脱氮效果,COD、TN、TP的面积负荷去除率分别为19.039.m~.d~、5.429.m-2.d一、0.299.m~.d-1。HRT与TN面积负荷去除率的指数关系式为Y州=20.41lel届‘7‘(R2=0.8842):水温与TN面积负荷去除率的线性关系式为Y讯=0.2908x一0.9369(R2=0.946):(NO:一N+NO。-N)/TN比值与TN面积负荷去除率的线性关系式为Y=O.1lOlx+0.9832(R2=O.8535);COD/TN与TN面积负荷去除率的幂函数关系式为Y=I.4172x0。伽(R2=O.8014)。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性能比较表明,在相似水力负荷条件下,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系统的污水强化脱氮运行模式的COl:)去除效能最高,COl:)面积负荷去除率为17.579.m~.d一,COD反应动力学常数为3.22m.d~。湿地系统进水COD/TN≥2.4时,湿地系统的脱氮效率显著提高,页岩与钢渣强化潜流湿地系统的污水强化脱氮运行模式、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系统的污水强化脱氮运行模式的TN去除效能最高,页岩与钢渣强化潜流湿地系统的污水强化脱氮运行模式、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系统的污水强化脱氮运行模式的TN面积负荷去除率分别达2.899.m吨.d1和3.229.m-'.d~。湿地系统中填充磷吸附性强的页岩和钢渣材料大大地改善了湿地系统的除磷效率,页岩与钢渣强化潜流湿地系统的TP去除效能最高,TP去除率达90%以上,TP负荷去除率达O.79.m-2.dq以上。关键词: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稳定塘,脱氮除磷,二级出水n AbstractABSTRACTThispaperreportedtheperformanceoffreewatersurfaceconstructedwetland(FWS),subsurfaceconstructedwetland(SSF),integratedconstructedwetland,plant/algaestabilizationpondinconstructedwetlandeco—treatmentsystemsfornitrogenandphosphorusremovalduringa12-monthoperationalcyclefromstart-uptostationarystateandenhancingtreatment.Thepilot-scaledemonstrationproject,studiesanddemonstrationofurbanwastewatertreatmentandresource,wasdesigned,constructedandoperatedbyTongjiUniversityasafieldexperimenttoevaluatethereliabilityofeco·treatmentsystemeffluentreused.ThisprojectWassupportedbytheNationalhigh-Tcchresearchanddevelopmentprogram(GrantNo.2002AA601023).COD,TN,TPandCOD/TNaverageconcentrationsinconstructedwetlandcoo-treatmentsysteminfluentwere24.9mg.L一,18.83mg.L-‘,2.58mg.L~and1.57respectively.Oxidizednitrogen(N02.N+N03一N)contentWasmainsinsystem’Sinfluentnitrogenspecies.C/Nratiowasmainlylimitedfactorfornitrogenremoval.COD,TN,TParealoadremovalrateswere2.989.m-2.d-l,2.199.m-2.d~,0.29g.m-2.d。1respectivelyduringstationarystateperiodonsubsurfaceflowwetlandconstructedbydiversespeciespadding(HRT=O.6d).COD,TNarealoadremovalratewere9.659.m-2.d~,3.589。m'2d。lrespectivelyaswastewaterenhancingnitrogenremovaltreatmentinwetland.TPremovalefficiencyandTParealoadremovalratewere90.4%,0.899.m-2.d-1respectivelyasshaleandsteelslagsubstratumenhancingphosphorusremovalinwetland.TNarealoadremovalratewasincreasedexponentiallywithHRT,theirrelationshipexpressionswasY=I.7202xo·4756(R2:0.8243).TNarealoadremovalrateWasincreasedexponentiallywith(N02-N+N03-N)/TN,theirrelationshipexpressionswasY=I.1438e1·7522x(R2=o.9203).TNarea10adremovalratewasincreasedexponentiallyvvitllwatertemperature,theirrelationshipexpressionswasY=0.8063eo·0288x(R2=o.715).TNarealoadremovalratewasincreasedexponentiallywithCOD/TN,theirrelationshipexpressionsWasY=1.998xo·㈣fR2=O.8329).III AbstractCOD,TN,TParealoadremovalrateswere1.199.m-2.d.1,2.339.m-2.d-1,O.22g.m-2.d’1respectivelyduringstationarystateperiodonfreewatersurfaceconstructedwetland(HI玎=0.6d).CODarealoadremovalratewasincreasedlinearly谢tllHRT,theirrelationshipexpressionswasYCOD=3.467x-0.5956(R七0.8264),andTNarealoadremovalratewasincreasedlinearlywitllHRT,theirrelationshipexpressionswas‰=o.4182x+1.3648(R2=0.657).TNarea10adremovalratewasincreasedlinearlywithwatertemperature,theirrelationshipexpressionswasY=0.104x一0.521l(影=o.8138)."INarealoadremovalratewasincreasedlinearlywith(N02-N+N03-N)/TN,theirrelationshipexpressionswasY=2.2659x-0.2763(形=0.7394).COD,TN,TParealoadremovalrateswere1.829.m'2.d~,1.599.m'2.d~,O.14g.m-2.d-‘respectivelyduringstationarystateperiodonsurfaceflowandsubsurfaceflowintegratedconstructedwetland(HRT=0.9d).COD,TN,TParealoadremovalrate、№陀19.039.111.2.d.1,5.429.m也.d-1,0.299.m-2.d’1respectivelyaswastewaterenhancingnitrogenremovaltreatmentinwetland.TNarealoadremovalratewasincreasedexponentially、而tllHRT,theirrelationshipexpressionsWasYrs=20.411e’l·951饥(R2=0.8842).TNarealoadremovalratewasincreasedlinearlywithwatertemperature,theirrelationshipexpressionsWasYrN20.2908x·0.9369(∥2O.946).TNarealcIadremovalrateWasincreasedlinearly、Ⅳitll(N02-N+N03一N)/TN,meirrelationshipexpressionsWasY=O.1101x+0.9832(影=0.8535).TNarea10adremovalratewasincreasedexponentially埘mCOD/TN,theirrelationshipexpressionsWasY=I.4172xo·6362(R2=0.8014).Performancecomparisonamongconstructedwetlandsystemsindicatedthat,undersimilarhydraulicIoad.CODarealoadremovalrateandCODkineticconstantofsurfaceflow&subsurfaceflowintegratedconstructedwetland,werethehighestamongeighttechnicsstyleandoperatingmodelsaswastewaterenhancingnitrogenremovaltreatment,CODarea10adremovalrateandCODkineticconstantWel'e17.579.m-2.d.1and3.22m.d~respectively.TNarealoadremovalratesofshale&steelslagsubstratumwetlandandsurfaceflow&subsurfaceflowintegratedconstructedwetlandwerethehighestamongeighttechnicsstyleandoperatingmodels嬲wastewaterenhancingnitrogenremovaltreatment,TNarealoadremovalratesofshale&steelslagsubstratumwetlandandsurfaceflow&subsurfaceflowintegratedIV —————————————竺塑Lcons仃uctedwetlalldwere2.899.m-2.d—and3.229.m-2.d-1reSpectivelyaSCOD价J≥2.4.TPremovaIefficiencyandTParealoadremovalrateofshale&steelslagsubs‰wetlaIldwerethehighestamongeighttechnicsstyleandoperatingmodels,IPremoVale伍ciencyandTParealoadremovalrateofshale&steelslagsubstratumwetlandwere95.O%and0.709.m-2.d~respectivelv.Keywbrds:co.nstructedwetland,eco一晚砌entsystem,plantStabilizationp。峨mtrogenandphosphorusremoval,secondaryeffluent,V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同济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学位敝作者繇嘻谗2005年9月lEl经指导教师同意,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f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指导刻币签名:)刁掳学位论文作者躲p。,年≥具}日爻D。洱零只;日 同济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签名:200 第1章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研究进展1.1前言活性污泥法以其处理工艺相对成熟、运行稳定、处理效果好而成为城市污水处理的主流工艺,但传统的活性污泥法不仅基建投资大、运行费用高,而且主要以去除碳源污染为目的,氮磷等污染物的去除效率不高,处理后出水排入受纳水体仍将引起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例如,美国环保局对处理水量低于3800m'.d-1的小城镇和乡村小型污水处理厂运行效果的调查表明,这些污水处理厂有40%左右采用的是运行维护要求较高的活性污泥法,有的州达到73%,但有90%以上采用活性污泥法的小型污水处理厂不能达到美国环保局的排放标准Ⅲ。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也普遍采用活性污泥法、氧化沟法、间歇性活性污泥法等工艺心1,处理污水造价在1000元.t叫以上,运行费用在0.3~1.2元.t叫之问。三级处理虽有利于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但因投资和运行费用昂贵而难以大面积推广。同时,事实也表明,单纯依靠传统的人工处理方法在我国当前情况下尚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水污染问题,只能延缓其发展趋势m1。因此,探索经济、高效、稳定的污水生态处理技术和工艺,综合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工湿地生态处理工艺的提出和发展为综合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生态污水处理技术具有投资和运行费用低(仅为传统二级污水厂的1/10至1/2)、抗冲击负荷、处理效果稳定、出水水质好、芦苇等湿地作物可以再生利用(作为造纸原料)等诸多优点口L啪』射。因此,人工湿地技术不失为我国经济尚欠发达、地理条件相对宽裕的广大中小城镇、居民小区污水处理的优选方案。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污水处理手段,必将成为我国污水处理的重要工艺而得到广泛应用婶1。目前,全世界有数千座人工或天然湿地用于各类型污水的处理,如家畜与家禽粪水、尾矿排水液、工业污水、农业废水、垃圾场渗滤液、城市暴雨径流、生活污水、富营养化湖水等盯L砷L四L“町_¨1。研究表明,人工湿地能够利用基质一微生物一植物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调作用,通过过 第l章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研究进展滤、吸附、共沉、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同时通过营养物质和水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促进植物的生长,实现污水的资源化和无害化。Kadlecn21综述了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率范围:TKN(3"---'98%)、氨氮(14~98%)、硝氮+亚硝氮(-138"-.-96%)、TP(一31~99%)、BOD(一20-'-,97%)和TSS(20~93%)。污水生态处理技术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采用工程学方法,使污水无害化、资源化,是污水中污染物治理与水资源利用相结合的方法,是生态学四大基本原理(循环再生原理、和谐共存原理、整体优化原理、区域分异原理)在水资源领域的具体运用。主要包括慢渗生态处理系统、快渗生态处理系统、地表漫流生态处理系统、污水湿地生态处理系统、地下渗滤生态处理系统等技术体系。污水生态处理技术体系特别强调在污水污染成分处理过程中修复植物一微生物体系一处理环境或介质(如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注意对环境因子的优化与调控。污水生态处理技术基本上不涉及化学能的投入和化学品的消耗,根据我国国情,提倡以联合式或强化式生态处理技术为主,对污水进行综合治理。根据污水生态处理技术的特点,污水的生态处理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战略应遵循两大基本原则:①污水处理与水资源的利用相结合;②选择具有特异修复功能、与食物链相脱离的植物代替传统的作物利用水资源的方式嘲1。1.2人工湿地的类型人工湿地按其构造形式和污水的流动状态可分为两种类型u3L¨耵:①表面流人工湿地(FreeWaterSurfaceConstructedWetland,FWS):污水从湿地表面流过,通过土壤的吸附交换作用、表面附着微生物和植物的吸收作用等对污染物进行净化,其内部构造、生态结构和外观都十分类似于自然湿地。但经过科学的设计、监督管理,去污效果优于自然湿地系统。这种类型的人工湿地具有投资少、操作简单、运行费用低等优点,但占地面积较大,污染物负荷和水力负荷率较低。②潜流人工湿地(subsurfaceflowwetland,SSF):又称做潜流植物床(VegetatedSubmergedBed,VSB)。污水在潜流湿地中的填料间流动,通过填料上的生物膜、植物根系和填料截留作用净化污水。其处理效果受气候影响较小,卫生条件较好。其设计、管理、维护、投资等均略高于表面流人工湿地。2 第1章人‘T:湿地脱氮除磷研究进展美国环保局的研究表明n引,湿地植物向填料中的输氧作用远远不能满足填料中附着微生物的需氧量,事实上大部分的湿地填料床仍处于缺氧、厌氧状态,特别是在处理生活污水时,这种情况就更为明显。这种缺氧、厌氧状态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氨氮的硝化,以及填料对磷的吸附沉淀都不利“61巾7¨憎1,这可能就是导致部分VSB系统的处理效果并不如FWS系统的主要原因n引。1.3人工湿地组分及其作用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是湿地中基质一微生物一植物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协同作用的结果,各组分在系统中扮演各自的角色同时又发挥综合作用。表1.1列举了湿地系统主要的去污途径。表1.1人工湿地去污机理⋯Table1.1Theremovalmechanismofconstructedwetland▲最主要作用Mostmajormechanism;●主要作用Majormechanism:@次要作用Minormechanism=0作用很小或尤作用Lessornoimportantmechanism 第l章人.丁湿地脱氮除磷研究进展1.3.1植物的作用植物是湿地重要的去污组分,用于人工湿地的植物通常是生长快、生物量大、吸收能力强的湿地草本植物,主要包括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适用于湿地的植物应满足如下要求:①生态可接受性,对周围自然生态系统无危害;②对当地气候条件、病害具耐受性;③对污染物和洪涝具耐受性;④对污染物具高去除能力,可直接同化或储存,或间接强化微生物对污染物的转化,如硝化作用(通过根系释放氧)和反硝化作用(产生或释放碳源)口¨。湿地植物有适应缺氧土壤条件的结构和特征,其发达的通气组织可占植物体积的60%--一70%,利于氧气在体内运输并传送到根区,这不仅可满足植物在无氧环境中的呼吸需要,而且促进根区的氧化还原反应与好气微生物活动池1。植物根系还为微生物的活动提供巨大的物理表面,植物根系表面也是重金属和一些有机物沉积的吸附场所,有些植物根系分泌物还能杀灭污水中的大肠杆菌和病原菌比叼。植物主要通过吸收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氮和磷。在脱氮除磷方面,普遍认为漂浮植物强于挺水植物,主要是因为漂浮植物繁殖速度快,根系直接从水体中吸收养分,并对悬浮颗粒产生过滤与吸附作用。如,挺水植物能吸收氮200一--2500kg-N.ha~.yr叫和磷30~500kg—P.ha一.yr~;漂浮植物吸收氮2000kg—N.ha一.”。‘和磷350kg—P.ha~.yr一;沉水植物吸收氮700kg—N.ha一.yr叫和磷lOOkg—P.ha-‘.yrl啪1。Thut汹1发现湿地草本植物虽然对BOD和TSS的去除效果较低,但能通过吸收转移大量养分,若持续收割草本植物成熟的茎叶可保证污水中的氮和磷被持续有效地移出系统。Tanner乜¨对湿地植物的生长特性和处理性能的比较研究表明,BOD、SS和P的去除与植物种类和植物生物量(0.3-..7.5kg.m吨)无显著相关性,这表明物化作用(如,SS的絮凝和沉淀,P的吸附和沉淀)和微生物作用(如,好氧和厌氧分解)在BOD、SS和P净化中起主要作用。TN的去除与植物生物量线性相关,这表明各植物种类在形态学和生理学上的差异都可能影响N的去除,即植物的生长特性与TN的去除有关,TN去除率的差异性可由植物N吸收率的差异性(占总去除率的3%~38%)予以解释。总体来说,植物对N和P的去除率仅占总去除率的极小部分。但有无植物对湿地的脱氮除磷效果却有显著影响,吴振斌等汹1和曹向东等∽1的研究表明:有植物湿地系统的脱氮除磷效率明显优于无植物系统。草本植物所吸收的重金属含量也占极小的部分(如Fe<1%、Mn<2%),有些甚至低于O.1%Ⅲ1。4 第1章人.I:湿地脱氮除磷研究进展1.3.2基质的作用湿地基质的去污过程主要包括离子交换、专性与非专性吸附、螯合作用、沉降反应等。污水中磷和重金属的净化主要是通过上述反应实现的,其反应产物最终吸附或沉降在基质中,从而使土壤内该元素的含量急剧增加,经数年积累,基质中磷和重金属含量可达入水浓度的10~10000倍嗌】。研究表明,土壤的Eh(氧化还原电位)有高达1000mV(-300-700mY)的变幅,表明湿地土壤能发生比旱地土壤(400-700mV)多得多的氧化还原反应,如有机物的降解反应、金属氧化物的还原反应、硝化一反硝化反应、产沼反应等。无机磷等元素的有效性与溶解状态也受Eh的影响啪1。湿地中基质的选择对磷的去除有很大影响。基质的除磷机理主要是基质中钙、镁等元素与磷形成沉淀或发生吸附,其吸附作用在人工湿地除磷方面具有重要贡献mL口¨。许多作者研究了石砾、高炉灰、炉渣、膨润土、白云石、铁矾土、页岩、矾土、石灰石、沸石、钙硅石、方解石、大理石、蛭石、钢渣等基质的磷吸附能力,建议以除磷为目的的人工湿地最好选择高炉灰、页岩或钢矿渣为基质,其次是铝矾土、石灰石和膨润土,沸石和油页岩对磷的吸附能力较差口引。Drizo等㈨研究表明,经278天的长期试验,钢渣(electricarcfurnacesteelslag,EAF)达到1.359—P.k91的吸附饱和值,经4周的解饱和,EAF的吸附能力提高到2.359-P.kg一。Zhu。M1研究了M92+、Ca2+、Fe2+、A13+与磷的吸附关系,指出Ca与P的吸附相关性最强。徐丽花和周琪㈨研究表明,沸石能高效去除氨氮,并可生物再生,能长期保持吸附氨氮能力。在系统中选择以去除磷为目的的基质时,基质的吸附容量成为核心参数,随运行时间的推移,基质材料对磷的吸附达到饱和,除磷能力明显下降,在湿地建设中应选择含钙、镁离子丰富的基质,以提高基质的去磷生命周期。基质使用寿命主要与磷的饱和势、水力管理策略、水力停留时间(HRT),进水磷浓度等因素有关。+1.3.3微生物和藻类的作用微生物和基质中的酶在污水净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有机物的降解和转化主要是由植物根区微生物和基质中的微生物来完成。微生物是各类污水中最先出现并对污物起吸收与降解作用的生物群体,而且还能捕获溶解的成分给它们 第1章人r湿地脱氮除磷研究进展的动物或植物共生体利用。微生物的生物量可作为一个湿地生态系统中土壤物理化学特征,养分含量变化以及有机质积累与分解的一个有效指示指标。此外,在碳、氮、硫、磷等元素的生物循环中还有基质酶的作用,特别是在有机物残体的分解和某些无机化合物转化的丌始阶段,以及不利于微生物繁殖的条件下,基质酶同生活着的微生物一起推动着物质转化。在基质酶中,磷酸酶和脲酶在物质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磷酸酶能酶促有机磷化物的水解,脲酶是一种酰胺酶能酶促有机物分子中肽键的水解。吴振斌等汹1研究表明,基质磷酸酶的活性与湿地对TP、IP的去除率具显著相关关系,脲酶与TKN的去除率相关性显著。藻类有时也会成为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量的主要组成成分,它们在贮藏和转移养分方面有时也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藻类有较快的周转速率,因此当污水有较高养分时,藻类可起到短期吸收固定再随后缓慢释放与循环的作用。如,丝状藻控制着湿地水体的D0与二氧化碳浓度及其同变化,它能使水体pH值在白天比在晚上要高出2,--..3个pH单位吲。很显然,水体中这种DO、CO:和pH的剧烈日变化不仅影响水体的化学变化,还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植物对污物的作用。1.3.4湿地的综合作用湿地的植物、基质和微生物等成分的相互作用,使湿地具有强大的净化功能。湿地基质与湿地动植物与微生物的生命过程关系密切,基质的任何性状发生改变都可能影响到生物的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的作用,从而影响到它们的净化效果。微生物种群对湿地基质的很多化学反应产生重要影响,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循环与转化都与微生物作用密切相关,而这些微生物过程又受土壤Eh与pH的强烈影响,微生物的生物量将随着土壤Eh的降低而降低,结果土壤酶活性及有机碳、N、P的矿化反应也随之下降。植物根系所形成的根际微生态环境不仅影响土壤的物理结构,更重要的是具氧化效应的根际圈影响着土壤中的化学过程、pH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而且土壤pH的升降又影响到养分的有效状态和金属对生物的毒性n钔。湿地中有机质转化和养分循环与土壤中电子受体的有效性和氧化还原条件有密切关系。由于氧气的扩散,即使在淹水条件下,土体和水体内也会维持不同程度的有氧条件,从而使得氧化还原反应能在湿地内持续发生。一些反应反过来又会使系统的酸碱度发生改变,如湿地土壤内常发生的Fe3+6 第l章人jI:湿地脱氮除磷研究进展和H:S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就使土壤和水体的pH明显降低,如果不采取措施(如施用石灰等)中和酸度,湿地的净化效率就会受到较大影响。由此可见,湿地处理污水的功能是湿地中植物、土壤、微生物甚至动物等组成成分以及众多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组分之1"8J以及组分与因子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也相互制约,组成了湿地的强大净化功能。1.4人工湿地的净化机理人工湿地是利用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对污染物进行分离和转化的复杂系统。主要净化机制和反应顺序与系统外在参数、内部相互作用因子和湿地特征有关。外在参数主要包括污水的质和量、系统的水力循环等。城市污水湿地处理主要关注SS、有机物、病原体、营养盐(特别是总氮)和重金属等指标的控制,主要用于化粪池出水、一级出水、氧化塘出水、处理不彻底的二级出水等的净化处理。表1.2是美国环保局总结的湿地系统进水水质特征,表明湿地进水的特性与预处理状况有关,颗粒态和溶解态的有机物、无机物主要以氧化态或还原态的形式存在,在湿地的净化机理中这些特性扮演着重要角色。表1.2人工湿地进水水质特征(mg.L‘)Table1.2Theinfluentcharacteristicofconstructedwetlands(mg.L1)在多数湿地处理系统中,固/液分离作用和污染物转化作用是两种主要净化机制。固/液分离作用主要包括重力分离、过滤、吸收和吸附、离子交换、剥离7 第l章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研究进展和滤除。污染物转化作用主要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絮凝、酸/碱反应、化学沉淀反应、或在好氧、缺氧、厌氧条件下的生化反应。固/液分离作用和污染物转化作用机制均可去除污染物,但常常是将污染物截留在湿地系统中,截留的污染物组分可发生转化而有利于净化。例如,有机物的生化转化可产生二氧化碳或甲烷,该生化转化产生的微生物生物量和有机酸仍然停留在湿地系统中,微生物生物量是VSS的重要组分,或再次被细菌降解而将溶解性碳化合物释放到水体中。1.4.1悬浮物的分离和转化悬浮颗粒(SS)被定义为1.2um玻璃纤维滤膜所截留的颗粒物。按粒径大小的经典分类法:沉淀颗粒(>lOOum):超胶体颗粒(1~lOOum):胶体颗粒(10一~lum):溶解性颗粒(<10一um)。化粪池出水、一级出水中的SS主要由源自粪便等形成的胶体和超胶体构成,而氧化塘出水中SS主要为藻类细胞,多由球形的或丝状的藻类构成,粒径1~lOOum。悬浮颗粒除来自湿地进水,湿地内部也产生SS,包括无脊椎动物尸体、植物碎屑、附着在植物表面的微生物和浮游植物、化学沉淀物等。悬浮颗粒的主要理化去除机制是絮凝/沉淀、过滤/截留。①分离和絮凝沉淀:处理一级出水或化粪池出水的表面流湿地系统中,颗粒物常以胶体物质和超胶体物质形式存在。沉淀过程可去除50um以上的颗粒物质(密度1.2)。一般来说,表面流湿地的水力负荷在0.01一--0.5m.d叫之间,大密度颗粒物在湿地的前端被去除,中等以下密度的颗粒物在前端不能靠简单的分离沉淀被去除,但可在后端通过絮凝沉淀作用被去除。当前缺乏足够的数据来建立FwS的悬浮颗粒物去除模型。②过滤/截留:FWS的结构特点决定了过滤不是其悬浮颗粒物的主要去除机制,而截留和颗粒吸附才是主要净化机制。植物淹没部分的表面有附着生物形成的生物膜,可吸附胶体、超胶体颗粒,还可吸收溶解性物质。根据SS的属性,SS可被代谢和转化为溶解物、气体、生物量,或被生物膜物理吸附而最终脱落到水体中。③再悬浮:表面流湿地植物区的气提效应、生物扰动或风力混合等都可能引起沉淀颗粒物再次悬浮。8 第1章人.I:湿地脱氮除磷研究进展潜流湿地SS的主要去除机制是胶体和超胶体颗粒的絮凝和沉淀。由于VSB湿地相对低的流速和填料较大的比表面积,SS的去除效率大大提高。VSB相似于水平流砂砾过滤器,通过自然沉淀、过滤和物理捕获、填料和根系上生物膜的吸附作用等进行SS的高效分离。但实际应用中应考虑SS堵塞填料的问题。VSB是否种植植物对SS的去除性能无影响。州·汹1。填料区根系的扩展与系统负载、植物类型、气候、废水特性等有关。在SS去除方面,根系的作用没有实验证实。湿地内在生物过程对出水SS的贡献可能相似于FWS的情况。1.4.2有机物的分离和转化一般通过测定TOC、VSS、COD、BOD等指标来描述水体有机物含量,所有这些指标只能评价水体的污染水平而不能提供具体有机分子的变化信息。在湿地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化反应均可转化或分离有机物,这导致产生不同种类的有机分子。例如,常采用BOD来描述废水中有机物浓度,BOD包含含氮需氧量(NOD)和含碳需氧量,湿地进水中的BOD(COD、ToC)的有机组分不同于湿地出水的有机组分,进水BOD可能主要代表含碳有机物的氧化需氧量,而湿地出水的BOD可能代表含碳和含氮有机物需氧量。人工湿地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对有机污染物具有较强的去除能力。不溶性有机物通过湿地的沉淀、过滤作用被截留在湿地系统中并被微生物分解利用。可溶性有机物则通过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生物代谢降解过程而被分解去除。一般人工湿地对BOD的去除率在85%,--,95%之间,对COD的去除率可达80%以上。随着处理过程的不断进行,人工湿地中的微生物不断积累,可通过对填料床的定期更换,对湿地植物的定期收割而将新的有机物从人工湿地系统中去除。废水处理排放水中包含腐殖质、废水处理过程中形成的生物多聚物、废水处理中未去除的难降解化合物等可生化性较差的有机物m1。有机污染物中的DOC可为湿地反硝化细菌提供碳源、与金属和疏水有机物形成复合物、降低水体的透光性。I)OC可来自湿地植物,生长、死亡和衰亡的藻类和细菌。Pinney¨u给出了湿地中DOC转移的概念模型,并研究了氧化塘出水的湿地处理过程中DOC浓度变化及结构特征。结果表明,DOC的去除率随季节变化,Doc在湿地的前段去除率大,后段DOC有升高现象,SUVA却总是沿程升高,较低的HRT将减少湿地9 第1章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研究进展植物凋零物浸出DOC。表面流湿地中的有机物图1.1为表面流湿地系统中有机物的迁移转化途径示意图。①有机物的物理分离湿地进水中含颗粒有机物,化粪池和一级出水的有机物以溶解态和胶体为主,氧化塘可能包含以藻类细胞为主的超胶体。颗粒有机物的分离原理相似于TSS。通常随TSS的去除,颗粒有机物也被去除。被截留或沉淀在湿地中的有机物的生化转化将大大影响水体中总有机物的去除。分离过程对溶解有机物也有去除作用。吸收/吸附是影响有机分子的重要过程。挥发也可损失部分有机物。一般进行了预处理的进水含少量的VOC,如兼性氧化塘可去除城市废水中80%"-96%的VOC¨羽,在生物转化过程中也会产生部分Voc。②有机物的生物转化生化作用:生化转化是湿地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的浓度和组成发生变化的重要机制。在有机物的矿化、气化和光合作用过程中去除部分有机物。生物在生长和繁殖过程中将消耗有机物和无机物,而废水中的有机物是湿地的主要能源供应者。生化过程主要为氧化/还原过程、加水分解和光合作用。能量是生化反应的主要动力,依据反应过程中是利用化学能还是光能,将其分为化能营养和光合营养。环境因子影响着由电子转移驱动的反应动力学,以氧气为电子受体的好氧反应需要DO并能将有机物高效地转化为矿化终产物、气体和生物量;以硝氮、碳酸盐、硫酸盐为最终电子受体的厌氧反应,随反应的进行电子受体减少,产生氧化氮、氮气、硫磺、硫代硫酸盐等,这些反应比好氧反应效率低但产生的生物量少:缺氧代谢发生在氧气缺乏并以有机物为最终电子受体和供体,这种转化是效率最低的生化反应,若不产氢或甲烷则对BOD的净化无贡献,因为氧化中释放的电子被传递给介质中的电子受体(如乙醇和有机酸等还原产物)。如上转化依赖化学能的驱动。发生在FWS中的重要的转化是光合作用,该反应中无机碳(二氧化碳和碳酸盐)被合成为生物量并释放氧气,故在系统中氧气和有机物均被产生。前面提到的反应及其化学计量学与环境变量(如,DO、温度、氧化/还原单位(ORP)、水体的化学属性等)有关H引。生物体的作用:生物体在FWS中扮演重要作用。包括:底栖生物、附着生10 第l章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研究进展物、浮游生物、漂浮生物、自游生物。在矿化和气化途径去除有机物过程中,分解者(细菌、放射菌类、真菌类)扮演重要角色,他们负责生物体的合成和有机代谢终产物的生产。初级生产者不仅生产有机物和释放氧气,在营养盐的去除和循环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图1.1表面流湿地系统中碳素的迁移和转化¨引Figure1.1CarbontransformationsinaFWSwetland溶解氧的作用:在有机物的生化转化中氧是关键因素。如前所述,使用D0的生化反应是效率更高的反应。在处理目标是去除BOD的处理系统中,创造良好的好氧环境是必须的。在湿地系统中,有三个DO来源:水面曝气、光合作用、植物传递氧。通过浮游植物、附着生物和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也可向湿地传递少量氧气。一般植物每固定lg碳可产生2.59氧气。植物根系和沉水植物的氧传递作用还存在争议。当前,假设植物氧传递并不是重要的氧气供应源更为合理。FwS中的DO浓度依赖于氧的传递速率和氧吸收率,两者处于动态平衡(表1.3)。主要的耗氧者为好氧微生物在内源和外源呼吸中耗氧及光合作用不足时植物的呼吸耗氧。在湿地系统中氧随光合作用而昼夜变化。FWS中的生物反应:进水颗粒有机物被植物表面生物膜捕获或积累在湿地床 第l章人I:湿地脱氮除磷研究进展中,产生于植物垃圾的颗粒有机物也积累在湿地床或漂浮于水面,挺水植物比沉水植物有更高的生长速率H引。湿地中积累的有机碎屑按不同的降解速率被分解,这与有机物的组成有关,来自于初沉池和化粪池出水的颗粒有机物易于生物降解,来自于氧化塘的藻类细胞不易生物降解,挺水植物比沉水和漂浮植物更易产生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等物质并降解缓慢。多数颗粒有机物将被加水分解形成更易溶解于水的分子量更低的有机物,从而使BOD升高。当氧供应充足时,这些化合物被微生物氧化为二氧化碳、氧化态氮、硫磺和水。在厌氧条件下,被转化为低分子有机酸和乙醇。在严格的厌氧条件下,甲烷生成途径将这些有机物转化为气态的甲烷、二氧化碳和氢气。有硫酸盐存在时,硫还原微生物将低分子有机物转化为二氧化碳和硫化物。任何厌氧反应都可从系统中去除有机物。随这些物质的生物可降解性降低,分解速率也随之降低。一般溶解有机物的半衰期为3d,而有机沉淀物的半衰期为4月m1。降解率也与温度有关,故沉淀有机物可能在冬天积累而在夏天快速分解,这种快速分解将导致溶解有机物被释放到水体中并伴随氧需求量的增加,这种现象在兼性氧化塘中也有发现。表1.3湿地中氧气的源和汇Table1.3Wetlandoxygensourcesandsinks注:木可估算:#可计算。在代谢作用下,随颗粒有机物被降解,在湿地下游有机物浓度(氧需求)可能增加;当采用生化反应的典型的温度校J下关系来预测温度影响时,温度对有机物去除的影响可能不显著:下游中剩余的有机物是进水中不易降解的有机物(少量)、植物分解所释放的溶解有机物和来自于死亡植物和微生物所释放的12 第1章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研究进展颗粒有机物的集合。溶解有机物的来源包括进水中溶解有机物、进水中颗粒有机物、死亡植物和微生物组织所释放的溶解有机物。这些溶解物质最可能吸附在植物表面的生物膜上,被吸附的有机物将被生物膜上的生物体所代谢,代谢途径和终产物将依赖于氧气的存在与否。如前述,湿地中种植的植物仅供应少量的氧,大部分水体是缺氧环境。缺氧的程度将依赖于湿地的有机物和营养盐负荷。FWS中的开放水域和植物覆盖的交接处是好氧环境。如前述,溶解有机物去除机制包括生物降解、吸附和光解作用。处理市政污水氧化塘出水的湿地可能使溶解有机物净增加H引。潜流湿地中的有机物潜流湿地相似于固定生物膜生物反应器。尽管植物在该系统中的实际作用还有争议,但湿地中植物根系结构的存在可为生物膜提供附着场所。大型植物也可能通过植物根系运送少量氧到填料中。大型植物的氧传递速率为0~3902.m2.d一。VSB中颗粒有机物的去除机制相似于水平砾石床的SS分离机制。从进水中分离的固体物将被填料中的微生物分解,这也相似于FWS的情况。加水分解将产生溶解性有机物,这些来自进水或颗粒物降解产生的化合物和溶解有机物将被填料、植物根系、植物凋零物等表面的生物膜所吸附。氧气来源于表面氧交换和植物的少量氧传递,填料表面覆盖物还会降低氧的传递。在该系统中好氧代谢可能出现在床体表面,但主要的生物反应为兼性/厌氧反应。VSB中Do较低(<0.Img/L),ORP低,处于较强还原状态H71。厌氧反应途径使BOD被去除,通过产甲烷途径、硫酸盐还原、反硝化均产生气态终产物。这些反应与温度有关,在冬天可能慢下来或停止,这些反应将随温度的上升而重新开始并释放大量气体产物和产生溶解有机物。由于可生物降解和惰性物质的慢慢积累可能引起床体堵塞.。低负荷系统可能出现好氧反应,特别是在系统出水口附近。VSB出水的BOD比FwS可能更稳定。1.4.3氮素的分离和转移氮在污水中主要以有机氮和无机氮的形式存在,常将湿地中的氮分为5种类型:颗粒有机氮(PON)、溶解有机氮(SoN)、总氨氮(TAN)、硝氮(N饶一N)13 第l章人.L:湿地脱氮除磷研究进展和植物氮(plant—N)。所有的氮形式(包括氮气)可互相转化。废水中的有机氮包括:蛋白质、缩氨酸、核酸、尿素。氨氮分为离子铵和非离子氨,在湿地中以离子铵为主要形态。湿地脱氮的主要途径包括:有机氮的矿化、氨挥发、生物体同化、氨氮的基质吸附、硝化和反硝化。其中,硝化和反硝化被认为是脱氮的主要途径,TN去除率的60%~95%由反硝化完成,而植物吸收和氨氮挥发所占比率还不到总去除率的20%n引。受纳水体接受过多的氮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高浓度的非离子氨对鱼类有毒性,硝氮和亚硝氮引起公共安全问题。一级出水和化粪池出水包含有机氮和氨氮,处理池中存在还原态或氧化态的氮,这与负荷和季节有关。在系统后段主要是与藻类细胞结合的有机氮。在评价湿地对氮的处理性能时,总氮和氮的组分变化是关键,在做物料衡算时必须将所有的氮形态考虑在内。新构建湿地在脱氮方面效果并不理想,早期主要是有机物同化的结果,直到有机物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反硝化_才成为主要贡献者。人工湿地去除硝氮会受到Eh或有机碳限制,而天然湿地却受到硝氮供应不足的限制。废水的进入可能提高生产力、降低Eh和提高土壤温度,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脱氮作用。氨氮的去除效率主要取决于植物的供氧能力,植物输送氧至根区,在根茎部产生好氧环境而有利于氨氮的氧化,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硝化作用,氨氮最终被氧化成硝酸盐,再通过反硝化反应将硝酸盐还原成气态氮而从水中逸出。硝化反应在好氧环境下由自养型好氧微生物完成,人工湿地通过其兼氧和厌氧区的反硝化过程去除硝态氮。与BOD和COD的去除相比,人工湿地中的硝化过程较慢,当BOD、COD值较高时,有限的D0被用于降解有机物的反应中,只有在BOD降低到一定程度才能发生明显的硝化反应。而反硝化反应又需要从有机质中获得必需的碳源,当污水有机物含量很低时,反硝化过程又不易进行。Sikora等n们在潜流湿地中氨氮的主要去除机制研究中认为,氨氮经硝化过程氧化到硝氮,然后硝氮经反硝化还原为氮气,在潜流湿地中由于低氧环境的存在,硝化过程会成为脱氮的速率限制因素。硝氮的去除主要包括植物吸收和反硝化作用,反硝化被认为起绝对和长期性的作用,特别是在硝氮负荷很高的情况下。不同于在生物反应器里进行反硝化需要严格的缺氧条件,湿地反硝化出现在有氧水层下的沉积物的缺氧带或植物组织和填料生物膜的缺氧微环境中睛1。此外,植物生物量、根部释放物、落叶等均可为反硝化提供能量和碳源。Lin等m1研究表明,植物在提高硝氮去除能力14 第l章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研究进展方面有重要作用,并且植物在硝氮去除能力上具种间差异性,可能与其为反硝化提供碳源的能力有关,虽然外加碳源可以提高硝氮去除能力,但大部分碳源被微生物氧化而丢失,湿地在脱氮过程中,约有%---.11%的氮被植物生长吸收而去除,89%"-,96%由反硝化去除。Bachand哺¨在研究氮转化过程时发现,硝氮去除率达2800rag—N.m吧d_时,无机氮和氨氮损失达一个数量级,进一步证明硝氮主要由反硝化去除。反硝化主要受硝氮、可利用有机碳、pH、温度、微生物附着面积、DO等环境指标的影响。一般通过湿地进水和出水水质参数来判断硝化情况,但单一的水质监测不能提供关于氮转化途径的充分信息。水力负荷或停留时间会影响氮去除效率,TN去除率也会随负荷变化而变化,采用脉冲流可以提高氮去除率。高氮负荷可提高湿地氮同化和反硝化率,如负荷率为609—N.m.2.yrl的湿地比0.199-N.m.2.yr_的湿地的反硝化率高300倍,当氮负荷的主要成分为硝氮时湿地脱氮效果较好瞄21。碳源供应对反硝化的影响非常明显,Sikora等H町研究表明,添加碳源可提高反硝化率,使进水中55%-'--,70%的硝氮被去除,而不加碳源的反硝化率仅为14%,---30%。在湿地处理性能方面不能过分强调湿地植物的重要性删。但有充足的证据表明,湿地植物在脱氮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问题是湿地植物与硝化一反硝化脱氮相比作用大到什么程度。Lin等嘞1研究表明,湿地植物在有机物的去除方面并不扮演重要角色,但能去除输入氮的22%(表面流湿地)和26%(潜流湿地)。湿地系统中各种形态氮的迁移转化规律不同,在水温低于25℃和pH<8情况下,氨氮的挥发去除可忽略,而微生物将营养物质转化为气态物质(硝化一反硝化、硫酸盐还原等)是重要途径。湿地植物由于发达的根系和通气组织,可强化根区硝化菌的N去除能力,并为反硝化提供碳源(植物落叶或分泌物)。植物发达的根系也有利于底泥的气体交换。由于氧的扩散和传递提高了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强化了微生物的降解和硝化率,也可同时提高基质的磷吸附能力。Tanner等嘲1研究表明,植物对氮、磷去除的贡献率分别为3%----,20%和3%~60%。Francisco瞄3采用恢复湿地处理农田径流,结果表明,水生植物的氮吸收率为20-100mg-N.m~.d一,占进水可溶性无机氮的66%,-一100%:而反硝化速率较低,仅占进水可溶性无机氮的24.096,植物的吸收成为除氮的主要方式。 第l章人]j湿地脱氮除磷研究进展表面流湿地中的氮图1.2为FWS湿地氮素的迁移和转化途径示意图。①氮素的物理分离许多分离过程会影响湿地中氮素的转化。与SS结合的氮(有机氮)可通过TSS的去除途径而被去除(絮凝、沉淀、过滤、截留)。颗粒和溶解有机氮可吸附到植物、植物碎屑等表面的生物膜上。离子氨氮与湿地土壤中的离子交换也是氮分离的途径,当交换容量达到饱和点后需对其进行化学或生化再生。大部分湿地运行后,离子交换在氮去除中并不扮演重要角色,况且运行一段时间后,植物落叶等会将土壤覆盖,从而影响水体与土壤的离子交换。氨气也可被挥发去除,当水体光合作用强烈时,水体pH会急剧上升到8以上,这样分子氨可占TAN的20%以上,为氨气挥发提供了条件。②氮素的生物转化氨化作用:市政污水中的氮几乎一半属有机氮形式,部分有机氮在下水道中被转化为氨氮嘞1。在有机物降解过程中,有机结合态氮由氨化作用、加水分解或矿化作用而生物转化为氨氮,该过程出现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但厌氧条件下转化更缓慢嵋",该反应主要与酶途径有关,速率主要与温度和pH有关。市政污水在11"-'14℃下经19h可完全水解。一旦氨氮形成,可被植物根系吸收、被沉积物中离子交换固定化、溶解或回到水体、挥发、被微生物厌氧转化为有机物、被水生植物吸收、好氧微生物硝化等途径转化。硝化作用:当DO存在时,微生物能将氨氮氧化为亚硝氮和硝态氮。该过程中,将1.09氨氮氧化为硝氮需4.39氧和消耗7.149CaCO。碱度,该反应过程具温度和pH依赖性旧】,产生的硝氮不能被土壤矿物质固定化,而被保留在水体或沉积物的间隙水中,这些硝氮可被植物吸收利用或微生物在同化时将硝氮还原(转化为生物量),通过异化作用将氧化氮还原(反硝化)。反硝化作用:反硝化在厌氧或缺氧条件下由微生物执行,硝氮为最终电子受体,有机碳做电子供体∞1。这说明该反应需要缺氧条件和有机碳供应。反硝化产物为氮气和N:O。反硝化主要出现在湿地的沉积物中和水体底部附着在植物上的生物膜中,这些区域低氧而有机碳供应充足。反硝化需要的有机碳和硝氮比应大于lgC/gNO。-N。腐烂的植物和植物根部分泌物是潜在的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碳源,该碳源在植物衰亡的起始阶段最具可利用性。反硝化过程中,有机碳16 第1章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研究进展被消耗(19硝氮被还原需2.8690:)而碱度被产生(19硝氮被还原将产生3.09CaC03碱度)。如果系统缺氮,沉积物中的反硝化作用可能为细菌固氮和植物根区氮吸收提供氮源,其余氮气将与水体中的氮气保持平衡。NH3、’Floa卡tingPlants≯Air奉上Em9fge呲wjt*I⋯02/争湍荒诫淼蔷f”⋯I黔!I跨≥=鎏NH3=叠slJbme喁nl譬孓云.CA4I.U山DON———,’PL,H,rJn’’—,,-’v1NO}r_p娟『r繇一燃PONN心l、f’^-’一Litter/Detritus1f,,N呓’Roots'PON’—事NH4,Nox.N2一l、T^一7一^,n^-*l^J^●^,-、二⋯⋯⋯⋯’、fse西m州PON—ParticulateOrganicNitrogenDON-DissolvedOrganicNitrogen图1.2FWS氮素的迁移和转化途径n31Figure1.2NitrogentransformationsinFWSwetlands固氮作用:含固氮酶的生物体可将氮气转化为有机氮。该反应可在好氧或厌氧条件下由细菌和蓝绿藻执行。固氮作用出现在FWS的开放水域、沉积物、植物根围、植物叶和茎表面㈣。在天然湿地中固氮作用可能为湿地系统提供大量的氮源,但在处理污水人工湿地中这不是主要氮源,因为进水中氮供应充足。植物吸收(同化):植物将同化氮作为其代谢的重要部分。无机氮被植物还原为有机氮以组成植物组织。在生长季节,挺水和沉水植物从水体和沉积物中快速吸收氮。微生物固定营养盐、藻类和附生植物吸收也导致无机氮驻留在湿地中。挺水植物年净吸收氮为0.5~3.39-N.m吧.yr。‘油1,在植物生长期,植物氮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以上的植物茎和叶中,植物衰亡时,氮重新传回到根和根茎中储存。无论如何,植物落叶可将部分氮浸出到水体中,这导致在秋天和早春的氮净输出。湿地中氮循环的程度依赖于氮负荷,处理湿地水力负荷变化大,系统内循环对氮素处理显得不那么重要唧1。17 第1章人j【=湿地脱氮除磷研究进展表面流湿地中的氮:随废水进入或被湿地植物产生的颗粒有机氮被湿地分离。颗粒有机氮可能吸附在植物表面生物膜、沉积物、漂浮落叶上。可生物降解化合物将被生物膜和沉积物表面的好氧或厌氧微生物所氨化。惰性有机氮将积累在系统中并最终变为沉积物的一部分。来自沉积物的颗粒有机氮的氨氮成为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的重要营养盐。过多的氨氮可储存在沉积物中,并从沉积物释放到水体,并在好氧条件下进行生物氧化。在秋天和早春季节,氨氮经常被释放到水体中,释放的氨氮可被吸附、浮游生物吸收。氨氮的硝化需耗氧,因此硝化反应仅局限在湿地表面Do供应充足的地方。可能有部分硝化作用出现在植物根围附近,在那有植物根系释放的氧,该条途径在废水湿地系统不重要,因为沉积物覆盖的基质部分多为厌氧状态。在水体的上部由于大气复氧而使硝化作用强烈。确定FwS系统的开放水域大小的重要依据是有机物与氮负载量。即需氧负荷(含碳和含氮需氧量(CBOD+NOD))决定了是否氧会存在,典型的例子就是直到主要的有机物被去除硝化才会出现。因此,在初沉淀区水体中的硝化不明显,但能出现在后面的开放水域。硝化产生的硝氮或进水中的硝氮(如硝化氧化塘)可被湿地中的附着生物或浮游生物所吸收。在好氧沉积物中产生的少量硝氮将被植物根系吸收或扩散到水体中。在厌氧条件和有机物存在的条件下,生物膜上微生物或水体中浮游微生物通过反硝化将硝氮转化为含氮气体(NO。、N:)。一些硝氮也可扩散进入沉积物中在那被植物吸收或反硝化。进水沿湿地到后段,随氨氮释放、硝化和反硝化,氮转化频率增加使总氮降低。随植物的生长和衰亡,植物是释放还是吸收氮将发生变化。若进水已被高度硝化,在有机物(主要来自植物腐烂)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可提高反硝化脱氮效果。在秋季和早春当植物衰亡和死亡时有显著的氮释放过程。在FwS的开放水域,pH和温度的升高将强化氨气的挥发,使其成为重要的去除途径。在稳定塘中,在合适的条件下,氨气挥发途径可实现50%以上的氮去除率。但是在FwS中开放水域较小,故在正常情况下该途径作用小Ⅲ’。可通过植物吸收/收获、硝化/反硝化、挥发、离子交换等途径实现脱氮。后两种被认为是次要贡献。植物吸收/收获要求较好的系统管理和劳动支出。反硝化要求硝化的实现和来自植物腐烂所产生的有机碳。在湿地系统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温度对硝化和反硝化的影响,在冬季反应速率会显著下降。18 第l章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研究进展(2)潜流湿地中的氮VSB床体所截留的有机氮首先被氨化,释放的氨氮可被植物吸收利用,这与根系位置有关,根系下面的水流将氨氮带到后段。相对于VSB的氮负荷而言,植物吸收途径去除的氮(0.03--一0.39—N.m~.d叫)太少。VSB中氧供应严重不足,不能满足硝化作用(除低负荷系统)的需要。硝化作用均出现在植物根围附近或床体表面,那里有氧气供应,一般在湿地后端才出现硝化。传统的VSB更适用于已硝化水体的反硝化处理。该床为厌氧床,要求有机碳供应,有机碳主要来自被截留在床体中的植物的腐烂和床体表面的植物生物量的好氧分解产物(在暴雨期可释放到厌氧区被利用)。碳供应具季节性,在植物衰亡时最高。通过本讨论可知,传统的VSB系统不是可靠、经济的氨氮去除系统。为了改善其功能需降低氨氮负荷量。经硝化预处理的进水,VSB系统可实现氮去除,但应考虑碳的季节依赖性,在设计时应考虑碳限制的问题。1.4.4磷的分离和转化在天然水及废水中,磷主要以溶解或颗粒态的磷酸盐形式存在,可分为正磷酸盐、聚合(pyro-,meta-,poly-)磷酸盐、有机结合磷酸盐。有机磷酸盐主要来自生物过程、污水源水中的食物残余和人排泄物、处理废水中的活性或非活性生物(如来自处理池的藻类和细菌)。废水中的无机磷主要来自洗涤剂、暴雨径流带来的无机磷。在湿地中,主要通过微生物的积累、植物的吸收和湿地基质等因素的协同作用完成磷的迁移转化。截留在湿地内的磷,最终靠收获植物和更换饱和后的基质而实现磷去除。Paul魄1的研究表明,磷主要通过植物的吸收被去除。Richardsonml认为磷的去除与湿地系统的填料类型有关。Tanner嘲1研究磷在湿地系统中的积累问题时发现磷的积累主要发生在填料上层lOOm处,积累磷的能力为115~1289—P.Ⅱr2,但5年后,湿地的磷去除能力明显降低。针对湿地系统对磷的去除率不高的现实,Richardson㈣根据EPA湿地数据库,提出湿地系统对磷的最大吸收能力一般为每年不超过lg.m-2,即所谓的“l克规则"。籍国东等汹1在研究中发现,当废水TP浓度较低时,人工湿地不除磷反而释放磷使湿地出水磷浓度增加,增加的磷主要来自湿地基质的磷解吸。正磷酸盐是唯一能直接被细菌和藻类利用和同化的磷形式。通常将能通过19 第1章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研究进展0.45um或0.5um滤膜并与酸性钼酸盐反应的磷视为生物可利用性磷。滤液中含多种形式的磷,部分胶体磷会通过滤膜,并在酸环境中被水解而检出。超滤技术的发展,使磷检测值更能代表水体中实际的磷酸箍浓度。Zhang等汹:采用超滤技术处理水样,测定总滤过性磷(<0.50um,TFP)、滤过性活性磷(<0.50um,FRP)和超滤活性磷(<103Da,P04),超滤技术的应用证明了有高估活性磷的情况,尤其在胶体磷含量较高时更为明显。磷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生源元素之一,是淡水系统主要的营养限制因子。由于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没有气态形态,磷通常沉积在系统的底泥中,生成矿物磷酸盐和被生物体利用是湿地环境中磷的主要去除机制。表面流湿地中的磷图1.3为FWS中磷素的迁移和转化途径示意图。图1.3FWS中磷素的迁移和转化途径H引Figure1.3PhosphoruscyclinginaFWSwetland①磷的物理/化学分离颗粒磷酸盐可能通过沉降作用沉积在FWS的沉积物中或被植物根茎捕获和生物膜吸附。溶解态磷酸盐可被吸附在植物或漂浮植物垃圾表面的生物膜或湿地沉降物上。沉积物间隙水与上层水体之间通过扩散作用进行磷酸盐交换。吸 第1章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研究进展附/解吸作用是湿地中磷酸盐的主要去除途径。在沉积物间隙水中,这些磷酸盐以不溶态的铁、钙和铝磷酸盐形式被沉淀或吸附在泥土颗粒、有机泥炭、氧化或氢氧化铁或铝上。磷酸铝盐出现在沉积物间隙水或浮游植物生长旺盛的水体(pH>7)中。磷酸盐可从金属复合体上被释放(解吸),这与其还原性有关,例如,在缺氧条件下,铁盐复合物被还原为溶解性铁化合物并释放磷酸盐,磷酸盐也可在缺氧下通过加水分解从铁、铝磷酸盐上被释放。吸附在土壤和含水氧化物上的磷酸盐也可通过阴离子交换再溶解。若当生物作用形式的有机酸、硝氮或硫酸盐引起pH下降时,也可从不溶性盐释放磷酸盐。无论如何,最初的磷酸盐去除主要是通过与沉积物结合而截留在系统中。在FWS系统的启动阶段(可能超过1年),由于磷与土壤的结合反应而使磷去除率较高,之后,该去除机制基本不起作用。②磷酸盐的生物转化溶解性有机磷和不溶性无机磷通常不被植物直接利用,转化为溶解无机磷形式后方可被植物利用。这种转化发生在水体、植物表面及沉积物的生物膜上。微生物(包括细菌、藻类、浮萍)吸收磷酸盐可实现溶解性和不溶性磷酸盐之间的快速转化。通过植物的生长、死亡、分解的循环过程,大部分磷酸盐回到水体中,在该转化过程中,一些磷酸盐被吸附到新形成的沉积物中。植物主要吸收植物根系沉积物间隙水中的磷。湿地挺水植物年吸收磷为1.8,---.189—P.m吨.yr叫嘞1。吸收和释放的循环过程相似于微生物,但这个反应发生在更大的时间尺度上(几月到几年)。在植物生长阶段吸收磷,植物衰亡和死亡时释放磷(由于植物垃圾被降解)。磷酸盐的循环和储存是磷酸盐形态转化的复杂过程。不溶有机和无机磷酸盐被沉淀或捕获在固体表面(水体中、湿地沉积物中、漂浮垃圾)。这些不溶形态的磷多数可被化学和生物转化为植物、附着生物和漂浮植物所能吸收的磷酸盐形式。被这些生物系统吸收的磷酸盐被再循环回系统和为其它生物体利用或随水流离开系统。生物体中未被分解的部分可积累和随新沉积物的形成被去除。这些从水体分离的惰性磷酸盐和积累在沉积物中的磷代表了总的净磷酸盐去除量。在温和气候条件下,磷酸盐形态、水生植物种类和密度、磷酸盐负荷率、当地气候等因素决定了磷酸盐去除的方式和数量。植物在生长季节吸收溶解活性磷酸盐(SRP)而作为季节性磷酸盐库,有少量的SRP能被整和到植物、附着2l 第l章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研究进展生物和浮游植物中,在植物衰亡时大部分被吸收的磷将被释放回水体中。在磷酸盐负荷小于1.5kgP04.ha-1.d‘1时,获得最大磷酸盐去除率为1.5mg.L一,当磷酸盐负荷超过5kgP04.ha-‘.d1时,去除率基本可忽略(生物膜同化>大型植物吸收。在负荷去除率方面,基质吸附>大型植物吸收>生物膜同化,短期内为大型植物吸收>基质吸附>生物膜同化。在停留时间方面,由初始磷酸盐浓度决定。出水最低浓度由基质的磷吸附特性控制。Braskerud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表明,湿地对磷的截留与几个外在因素有关,如进水磷含量、季节、悬浮颗粒的磷组分、磷沉淀速率等。C黜=0.048+O.55C砌一O.014q。其中:q为水力负荷(m.yrq)。1.7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研究展望脱氮除磷是当前废水处理领域面临的最严重、并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例如,硝氮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和威胁人类健康的污染物之一,在河口和海洋水域,氮素是富营养化的限制性因子,美国设定的饮用水硝氮最高浓度限(MCL)为lOmgN03-N.L一。无论是饮用水行业中采用反渗和离子交换法去除硝氮,还是市政污水处理中采用硝化/反硝化工艺去除硝氮,均因处理成本太高而难于推广。湿地主要通过湿地植物吸收和反硝化途径去除硝氮,对高硝氮负荷水体来说,反硝化是主要硝氮去除机制,改善湿地反硝化效率需满足2个环境因素:①基质中存在缺氧环境(氧化还原电位<300mY);②植物生长为反硝化提供碳源。在不同运行条件下,人工湿地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比较稳定,但对N、P的去除效果容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相关文献所报道的数据差异较大啤1,这不仅与运行季节、气温等因素有关,还与人工湿地结构、基质组分、植物种类及搭配、系统管理方法等因素有关。根据生物地球化学知识,处理高硝氮水体的湿地在设计上不同于处理BOD为主的湿地。体现在2个方面,①源水的特性不同。大多数湿地系统接受氧化塘或二级处理出水,水体中还原态氮(氨氮、有机氮)较高,~般在15~20mg—N.L~,而氧化态的硝氮浓度较低(<5mg/L)。对接受以硝氮形式为主要氮源的湿地,反硝化是主要去除机制:对于没进行硝化处理的废水,氮的降解过程包括颗粒有机氮的矿化、氨氮的硝化/反硝化。因此,在相同的净化效率前提下,以处理硝氮为主的湿地比以处理还原态氮为主的湿地有更高的水力负荷率(HLR)。②碳源供应问题。处理氧化塘或二级处理出水的人工湿地,主要由处25 第l章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研究进展理水提供碳源;以硝化处理水为处理对象的人工湿地,碳源主要由湿地自身供应。综合文献资料,假设湿地植物的年最大产量为85009dryweight.mq.yr~,其中全碳含量为40%,叶片中难降解部分占11%'--50%,那么有1700"---30009C.m.2.yrl可作为反硝化的碳源,按化学计量学公式,反硝化Imol硝氮需1.25mol碳,则理论硝氮去除速率为44---,77kg-N.ha一.d~,但一般仅能实现28"-'50kg—N.ha~.d~。而以去除TN为设计理念的湿地,其氮负荷去除率仅为4kg-N.ha~.d一,主要是因为该系统在反硝化之前需转化有机氮,或氨氮需先转化为亚硝氮或硝氮,从而影响其脱氮效率。处理硝氮含量高、BoD含量低的废水需要湿地植物供应可降解碳源,实验表明,最优C:N为5:1(wt:wt)娜10用于脱氮的人工湿地系统与用于除磷的人工湿地系统具有各自不同的结构特征,例如沉水、挺水和漂浮植物相搭配的湿地系统有利于脱氮,而除磷的湿地系统不仅与系统的生物学特性有关,更主要的与基质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有关m10要提高湿地脱氮效果,关键在改善湿地供氧条件,保证湿地硝化一反硝化这一重要脱氮机制的顺利实现。湿地运行过程中采取适当措施可提高脱氮除磷效率,例如添加一定的明矾或FeCl。等,有利于提高磷的净化效率,人为升高湿地的BOD:N03-N比(如添加秸杆等植物碳可产生6%~8%的DoC),氮去除率会大幅提高,可从30%提高到80%---,90%,当BOD:N03一N比率为2.3时,反硝化速率最大。Baker∞1发现C:N>5:l时,反硝化效率最高。因此,在研究人工湿地脱氮除磷机理的基础上,如何构建或运行高效脱氮除磷湿地生态系统是今后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内容。①湿地净化过程中,氮素的高效净化是关键。应重点研究在提高人工湿地氧化、硝化能力的同时,如何提高其反硝化能力,解决特征污染物(如硝态氮和总氮)的高效去除问题。②处理C:N比严重失调的废水时,如何采用经济有效的人工干预手段,改善C:N,提高脱氮效率。③在湿地处理系统中,在提高脱氮效率的同时,如何高效除磷。④探索新型组合式湿地净化工艺,提高湿地的脱氮除磷效率。⑤如何将人工生态处理系统同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有机协调在一起,发挥各自的优势和整体效益,经济合理地满足城市污水的深度处理和使出水达到回用及补充地表水的目的,将污水净化和综合利用相结合。 第l章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研究进展1.8生物操纵理论与实践20世纪60年代初,Hrbacek(1961)及其合作者提出在生态系统食物链中下行作用(Top—downcontr01)和上行作用(Bottom—upcontr01)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并用生态系统中磷素和叶绿素之间的关系来解释下行作用对食物链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其后许多学者研究了下行作用对水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作用机理。这种生物控制过程能解释湖泊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过程中群落变化的机理。国外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通过食物网生物操纵技术来研究顶端捕食者对水生生态系统内食物网结构和功能的调控作用,并用于富营养化湖泊的治理及修复管理;国内曾就滤食性鱼类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及在水花控制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1.8.1生物操纵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在湖沼学研究中,营养物质一直被看作系统的主要调节因子。近年来,通过改变食物网结构达到控制富营养化水体藻类数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1961年,Hrbacek等提出,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不仅是营养负荷的反映,而且取决于鱼的存在数量及种类,因为鱼能够降低浮游动物的生物量,转而引起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提高。4年以后,Brooks和Dodson发现鱼的捕食能够使浮游动物小型化和发生种类转变,进而提出了“体型——效率假说”(size--efficiencyhypothesis)。1975年,Shapiro等提出了新的恢复方法一生物操纵(biomanipulation)理论,即通过去除食浮游生物者或添加食鱼动物降低浮游生物食性鱼的数量,使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增加和体型增大,从而提高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效率,降低浮游植物的数量。这种方法也被称作食物网操纵(food-lebmanipulation)。1985年,Carpenter等提出了“营养级联相互作用一(cascadingtrophicinteractions)的概念。其主要观点是,食物网顶端生物种群的变化,通过体型大小的选择性捕食,在营养级中自上向下传递,对初级生产力产生较大影响。与此同时,“上行/下行”(bottom—up/top—down)理论也得到了发展,该理论认为浮游植物生物量是由上行作用与下行作用共同决定的,而非营养物质单独决定。Shapiro生物操纵(biomanipulation)概念,就是用调整生物群落结构的方法控制水质。主要原理是调整鱼群结构、保护和发展大型牧食性浮游动物、 第l章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研究进展从而控制藻类的过量生长。鱼群结构调整的方法是在湖泊中投放、发展某些鱼类,抑制或消除另外一些鱼类,使整个食物网适合于浮游动物或鱼类自身对藻类的牧食和消耗,从而改善湖泊环境质量。该方法不是直接减少营养盐负荷来改善水质,而是通过牧食途径减少藻类生物量的办法达到减少营养负荷的作用,效果可持续多年。下图为Shapiro提出的生物操纵食物链模式图。Shapiro提出的生物操纵水生食物链模式底食性鱼类利用再循环上肉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一浮游动物——一藻类——一营养物质通常情况下,浮游动物食性鱼类主要捕食大型浮游动物,使大型浮游动物(如蚤状?蚤、大型?蚤、隆线?蚤)等消失,而小型浮游动物(如长额象鼻}蚤)等大量发生;随大型浮游动物的牧食压力的降低,藻华即可能发生:在没有浮游动物食性鱼类捕食压力情况下,大型浮游动物占优势,可大量滤食藻类和有机碎屑,从而限制或较少藻华形成。根据该原理,提出用鱼食性鱼类取代浮游动物食性鱼类,从而保护大型浮游动物。而底层鱼类的活动可促进底泥氮磷释放,所以应限制底食性鱼类的发展。此外,利用浮游植物食性鱼类(如鲢)直接牧食藻类,或利用草食性鱼类(如草鱼)直接牧食水草,也是生物操纵的重要途径。生物操纵的概念与下行效应(top—downeffect)和营养级联关系(trophiccascade)相似,均指次级或三级消费者的改变对生物群落的影响。随研究的深入,发现浮游动物的庇护机制(refuge)对生物操纵十分重要,庇护机制指浮游动物赖以逃避鱼类捕食的行为机制或环境条件。可能的庇护机制包括:①低光照庇护:浮游动物食性鱼类靠视觉捕食浮游动物,水质浑浊或藻类密度大的水体中光线弱,可降低鱼类对浮游动物的捕食率:②低温庇护:浮游动物对温度适应范围广,能通过变温层,而鱼类对温度的适应范围窄,一般不进入变温层以下水域;③低氧庇护:大型浮游动物耐低氧能力较一般鱼类强,溶解氧低的水层为浮游动物提供庇护场所; 第1章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研究进展④对食鱼性鱼类的回避行为:这种行为可使浮游动物食性鱼类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⑤大型水生植物庇护:水生植物的屏蔽作用为浮游动物提供良好的庇护场所,在生物操纵实践中首选大型水生植物为庇护场所。由此,Shapiro重新定义生物操纵概念:指应用湖泊生态系统内营养级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生物群落及其生境的一系列调整,从而减少藻类生物量,改善水质。1.8.2生物操纵理论中各要素的地位与作用目前生物操纵主要指的是通过改变捕食者(鱼类)的种类组成或多度来操纵植食性的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促进滤食效率高的植食性大型浮游动物特别是枝角类种群的发展,进而降低藻类生物量,提高水的透明度,改善水质。在这一理论的应用过程中,发现大型沉水植物、微生物以及一些理化因素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肉食性鱼类通过捕食浮游生物食性鱼类,使浮游动物向大型化演替。而大型浮游动物对藻类有较高的滤食效率和较宽的摄食范围,进而压制藻类数量。尽管肉食性鱼在多数情况下有明显的效果,但其应用也受到一定的限制。McQueen等(1986)解释过这种情况:只有当浮游生物食性鱼类的种群密度被降到很低时才有可能实现水质的改善,而肉食性鱼类因其猎物密度太低而往往不能长期维持其种群的稳定状态。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倾向于捕食较大的浮游动物,使浮游动物向小型化演替。去除浮游生物食性鱼类的目的是降低浮游动物死亡率,增加浮游动物对藻类的牧食压力并使其向大型化演替。Perrow发现,并非完全去除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就一定有利于改善水质,在他试验初期,浮游生物食性鱼类被大量捕出后,水质有很大改善,大型水生植物得到发展,但实验后期水中磷的浓度居高不下(0.38mg.L-1),并发生大型植物死亡,水体缺氧,鱼类死亡的现象。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对水质的稳定作用有关,因为他们是水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浮游生物食性鱼类不仅滤食浮游动物,有的也能滤食浮游植物,因而有人提出可以直接利用它们来控制藻类。Crisman和Beaver认为,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枝角类种类较少,而且体型较小,浮游植物食性鱼类是更为合适的生物操 第l章人1=湿地脱氮除磷研究进展纵工具。在中国武汉东湖,研究者利用放养鲢、鳙的办法控制了微囊藻水华,至今效果长达十余年之久。巢湖管理委员会也采取大量放养鲢、鳙的措施,取得了显著除藻的效果,并将这些鱼类称之为“食藻鱼”’。但是也有研究发现,大粒径浮游植物被大量滤食后,减少了微小浮游植物的养分竞争,而微小种类的繁殖能力较强,其生物量往往会上升甚至取代大型种类,有时浮游植物的总生物量也因此而增加。另外,鲢鱼仅能消化利用所滤食藻类的一小部分,其余部分则以粪便形式进入分解环节或被鲢鱼等重新滤食。一些营养物质直接以浮游植物可利用的化学形式排出鱼的体外,使水体发生营养元素的“短路”现象,而营养物质在低层次上流通量的增加会促进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提高。研究表明,底栖食性鱼类所引起的上行效应比下行效应更明显,其上行效应可能包括生物扰动作用、分泌物的营养添加作用等。底栖食性鱼类有助于分层湖水的混合,促进营养盐自下而上的补充。同时,它们的活动(如觅食)会搅动沉积物,使底质一湖水界面活跃,底泥中的营养物恢复悬浮状态,重新进入水层。Meijer等提出的模型揭示,浅水湖中50%以上的浊度是再悬浮的沉积物,主要由底栖食性鱼类的扰动形成的,而且无机悬浮物的含量与底栖食性鱼类的生物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可见底栖食性鱼类的存在对藻类的繁殖具有促进作用。植食性浮游动物能对浮游植物产生两种相对的影响,即通过捕食造成的直接影响和营养物质再生(nutrientregeneration)所造成的间接影响。Yasuno等就曾指出,浮游动物的捕食作用能够控制可食性自养生物的生物量,从而影响初级生产。但是也有研究者称,浮游动物的捕食作用对浮游植物可能有积极影响,原因是可能刺激非食用性藻类的生长。根据体型——效率假说预测,在较低的鱼类捕食压力下,大型浮游动物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原因是:(1)大型浮游动物具有更广泛的食谱;(2)具有更高的滤食效率:(3)由于较低的个体呼吸率而形成的较高的代谢效率。因此,尽管由于鱼类的减少使浮游动物总的生物量的增加可能导致对浮游植物更高的捕食压力,但是向大型浮游动物的演替可能是生物操纵过程中更为重要的因素。在强大的摄食压力下,浮游植物自身也产生抵御机制。例如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使蓝绿藻常常成为优势种。一般来说蓝绿藻对于浮游动物来说食用价值很低,它们较大的体积使其难以被滤食性动物所食用。还有许多种蓝藻分泌的产物对于水生植物和动物具有毒性。淡水生态系统中藻类防御理论(algaldefensetheory)预示,摄食强度的加大会导致可食性藻类丰度的下降,它们应 第1章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研究进展该被生长更加缓慢、抗性更强的藻种取代。据Peter报道,有些抗性藻(例如Sphaerocystisschroeteri)能够在浮游动物肠道中存活下来,并且能够从其体内吸收养分。藻类还有一种抵御机制,即自身的快速生长。例如,在营养丰富的环境里,藻类的快速生长可能会“摆脱"浮游动物强大的摄食压力。根据交替稳定态概念(conceptofalternativestablestates),沉水植物在生物操纵中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大型沉水植物能够通过多种机制影响湖泊生态系统,这些机制包括养分竞争、植物抑制物质释放以及提供植食性浮游动物庇护所等。此外,沉水植物能够使沉积物稳定并降低水流流速。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大型沉水植物能够为固着性藻类生长提供附着表面,增加附生植物对养分的吸收。然而,在多数富营养化湖泊中,大型植物正在逐渐减少或者已经丧失。Sandjensen和Sondergaard认为,引起大型沉水植物丧失的最重要原因不是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增加,而是由于附生藻类的生长。除了对光线的阻碍,附生植物可能会降低无机营养和碳向寄主植物的供应。很多水禽能够摄食大型植物,这可能也是一个抑制大型植物发展的机制。然而,Marklund等研究发现,一般只有在水禽数量集中,或者沉水植物密度很低以及建群阶段,水禽对沉水植物的抑制作用才比较明显。虽然草食性鱼类能够摄食沉水植物,但是在自然情况下,种类混杂的鱼群很少能够削减沉水植物数量,除非沉水植物非常稀疏。影响大型沉水植物重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湖泊的形态。湖泊必须有足够大(占湖泊面积的25%~30%)的浅水(<2m)区域为沉水植物的建群提供场所,一旦水体透明度满足沉水植物生长的条件,沉水植物就能在这些区域生长起来。除了分解有机物,为浮游植物提供营养物质之外,细菌还能够作为浮游动物的食物。研究发现,细菌能够在大型蚤食物短缺时提供食物补充,对维持大型蚤较高的生物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大型蚤对细菌的摄取被认为能够起到稳定生物操纵进程的作用,在实行生物操纵湖泊的食物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大部分浮游植物不能被大型蚤摄食或消化,那么其他食物颗粒就必须增加以防止出现食物限制。由于较高的初级生产力使细菌有较高的产量,并且大型蚤能够直接摄食并利用细菌,因此细菌就成为这样一种替代食物源。由于上行效应的存在,湖泊中的营养物质对于生物操纵的实施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对于生物操纵来说,营养物质是存在有效浓度范围的。1990年,Benndorf提出了生物操纵有效的磷负荷阈值(thresholdofphosphorusloading) 第1章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研究进展概念,认为只有当湖泊磷负荷低于阈值时,下行效应才能在食物链的底层起作用。而且,不同类型水体的这种磷负荷阈值差异极大。Jeppessen等将浅水湖泊生物操纵有效的磷负荷阈值定为夏季lOOug.L叫左右(范围为80—150ug.L。1),即输入的外源磷负荷必须削减到0.5~2.Og.m~.a叫方可保证生物操纵的长期稳定。在外源P负荷低于0.6~O.89.m一.a叫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生物操纵降低湖内的P负荷,从而加剧浮游植物生长的磷限制。1.8.3生物操纵的应用与面临问题生物操纵与生态工程的概念相似,均研究对生态系统的优化管理技术与方法。生态工程强调通过不同营养级生物的调整组合.使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趋于协调,最大限度促进物质的循环再生和多级利用,达到防治污染、化害为利、促进可持续发展:而生物操纵强调对种群及其生境的调控,主要是控制藻华的发展,防止水体发生富营养化,没有涉及到系统的协调、物质的循环再生与多级利用问题。尽管Shapiro在1975年就提出采用生物操纵的办法进行湖泊修复,然而只是在过去的十余年,这项技术才被广泛用于水质管理当中。最初的生物操纵试验是在相对较深的湖泊中进行的,方法涉及到采用鱼藤酮灭杀或者通过养殖肉食性鱼类的方法去除特定鱼种,发现效果不是特别稳定。在丹麦,通过在233个湖泊进行围隔试验,研究者提出,下行控制在浅湖中比在深湖中更有效(大型沉水植物丰度较高的湖泊除外):在荷兰,生物操纵措施通常涉及到浅水湖中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和底栖生物食性鱼类的大量去除。在捷克研究者采用3种方法相结合的措施去除浮游生物食性鱼类:控制鲤科鱼类的成功产卵;捕获和去除不想要的鱼种;提高食鱼性鱼类的数量。多数生物操纵的支持者认为,通过控制湖泊和水库中鱼类数量来减少藻类生物量是容易做到的。然而,随着水体规模的增大,浮游食性鱼类的去除通过毒杀或泄水都难以实现,这种设想成功的可能性变得很小。提高肉食性鱼类的数量同样可以维持浮游动物的数量,控制藻类生物量。通常,捕食性鱼类数量的提高是通过常规的放养和禁止捕捞获得的。不过,研究表明,要想实现对浮游生物捕食作用的降低,需要成年肉食性鱼类的大规模放养,这样放养的成本效率值得怀疑,特别是在它的稳定性还不确定的情况下。由于互相捕食和新生鱼类不断补充,具有高密度肉食性鱼类的湖泊的长期稳定性变得非常复杂。32 第1章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研究进展随着富营养化控制理论研究的深入,作为一种有前景的生物控制措施,生物操纵理论在实践中的成功应用已经成为科研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在理论方面,浮游食物网内的营养级联相互作用,滤食性鱼类与肉食性鱼类的比例关系,幼鱼与成鱼的比例,底栖食性鱼的作用,附着藻对营养物质的竞争,微生物在养分循环中的地位,这些方面还需要深入研究。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不同湖泊的形态、水质以及功能有着很大区别,一个湖泊使用的操纵方法很可能不适用于另一个湖泊。另外,湖泊的管理者与研究者在思维方式、具体要求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针对不同的富营养化湖泊,如何使生物操纵法获得成功并得以长期维持,是研究者和管理者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生物纵控已取得的成功点:增加了生态系统内食鱼性鱼类(piscivorousfish)的数量;减少了食浮游生物性鱼类(planktivorousfish)的种群数量;增加了摄食悬浮颗粒的浮游动物的数量,尤其是Daphnia的数量,并且平均个体大小也有提高;浮游动物的捕获量增加;促进了大型底栖动物(macrozoobenthos)的发展;降低了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浮游植物的种群结构有变化;浮游生物初级生产力降低;在浅水性湖泊大型水生植物数量增加:水体透明度增加;总磷浓度降低:氧气的昼夜变化节律受到抑制;pH的昼夜变化节律受到抑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食鱼性鱼类的数量控制比较困难,而且费时;滤食性鱼类数量难控制,并会恢复到从前的水平:通过减少食浮游动物性鱼类或增加食鱼性鱼类的数量等方法构建的人工食物网有时显得太脆弱,而不能发挥很好的相互作用;控制滤食性鱼类主要根据种类和数量:Daphnia种群很难稳定,如一方面食浮游生物性鱼类对其造成威胁,另一方面食物短缺也会影响其种群数量:上行作用和下行作用有时难严格分开;食物网易受季节等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一般一个稳定的平衡系统需要花数年的时间来建立;浮游植物被作为同质群体看待,只有浮游动物被认为是另一营养级:随着捕食压力的增加,浮游植物形成新的防御机制(如不易被摄食、不易被消化、产生毒素、高生长率等);随着磷浓度的提高,生物纵控成功的可能性降低;在研究中,原生动物和细菌的作用没有被充分考虑。 第2章研究背景、目标及方法2.1课题背景及来源本课题为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武汉市汉阳地区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与综合示范——城市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课题编号:2002AA601023)中的子专题“人工生态协同处理研究与示范"。“城市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根据武汉市城市污水处理规划及国家对于水资源优化利用的指导方针.确定本课题所建立的示范工程处理后的出水水质应经济有效地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一级排放标准和相应的中水回用标准:根据武汉沌口地区城市发展并结合当地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开展示范区城市污水水质水量调查与预测、交互式物化/生化反应器研究与示范、人工生态协同处理研究与示范、城市污水回用及生态安全性研究、物化/生化/生态脱氮除磷工艺实时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生态型硅絮凝剂研究开发、污泥准好氧堆肥技术等研究。在交互式物化/生化集成技术及反应器、新型填充载体及可调控生态处理系统、模糊神经网络前馈/反馈模块组成的物化/生物/生态脱氮除磷工艺实时控制系统、以硅为主、铁铝为辅的新型生态型混凝剂和可削减毒性、提高生态安全性的处理工艺运行参数调节方法取得创新性成果。形成污水处理与城市水环境生态功能高度协调的新模式。对我国类似城市的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有着非常重要的示范意义。人工湿地是对天然湿地净化功能的加强,其原理主要是利用湿地中基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之问的相互作用,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的途径净化污水。按照水在系统中的流动方式不同,一般可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流人工湿地。人工湿地对有机物、氮、磷均有良好的处理效果。氧化塘主要通过藻菌共生的作用处理污水中的污染物,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厌氧塘、兼性塘、好氧塘、曝气塘。其中,好氧塘水浅,塘内水体处于好氧状态,多用于接纳已被处理到二级出水标准的水,其主要作用是使水在生化特性、细菌学和富营养化特性方面获得很大的改善。国外主要将湿地用于以污水回用为目标的后续处理工艺,其出水水质良好,基本可达到回用水水质要求。例如, 第2章研究背景、目标及方法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建设了很多湿地系统,对NH4-N的去除效果优于常规处理,对降解一些有毒有机物也有很好效果。该州的Kingrnan污水厂曝气池出水进入湿地系统,TN去除率达70%左右,DOC、THMFP降解率能达到50%左右,出水中的NO。一N浓度也较低。1990年7月,深圳建起了我国第一座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一一白泥坑人工湿地示范工程。该湿地占地面积为189亩、处理规模为3100m3.d~,实际运行结果表明,人工湿地系统去除BODs和SS的效果较好。北京昌平县建成了处理规模为500m3.d-I的表面流人工芦苇湿地处理系统示范工程,该系统运行稳定,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强,投资和运行费用仅是常规二级处理的1/2-1/5。天津市在大港油田建成了表面流人工湿地和潜流型人工湿地组合的示范工程,用于处理生活污水。同济大学研究了不同填料、不同植物的人工湿地对暴雨径流中污染物的去除效率,结果表明,以沸石为填料的人工湿地对暴雨径流中的COD、TN具有高而稳定的去除率,其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0.3%、95.4%;沸石能高效去除氨氮,并可生物再生,长期保持吸附氨氮的能力。同济大学还将沸石和石灰石的混合物作为潜流型人工湿地的填料,并与沸石、石灰石单独使用效果进行比较,发现沸石和石灰石发生了协同作用,对TN、TP的去除效果均好于其单独使用;沸石和石灰石混合使用,不会降低沸石吸附氨氮的能力;沸石可促使石灰石表面难溶性磷的释放,使得石灰石吸附的磷被植物和微生物吸收利用,长期保持除磷功能。在中试的基础上,同济大学在云南呈贡县建造了人工湿地处理暴雨径流的示范工程,采用潜流型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与氧化塘的组合工艺,运行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能有效去除暴雨径流中的污染物,TN、TP、S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5%、65%、80%。潜流型人工湿地处理能力大,占地面积小,但投资相对较高,而表面流人工湿地投资低,占地面积较大。由此可见,生态处理系统如人工湿地、氧化塘等作为一种新型生态污水处理技术具有投资和运行费用低(仅为传统二级污水厂的1/lO至1/2)、抗冲击负荷、处理效果稳定、出水水质好、芦苇等湿地作物可以再生利用(作为造纸原料)等诸多优点。如果将人工生态协同处理系统和物化/生化一体化反应器有机结合在一起,发挥各自的优势和整体效益,就可经济合理地满足城市污水的深度处理和使出水达到回用及补充地表水的目的,将污水净化和综合利用相结合。 第2章研究背景、目标及方法2.2研究目标以同济大学在武汉汉阳经济技术歼发区的“城市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中试基地为依托,深入研究表面流湿地、潜流湿地、组合湿地及各种类型的工艺组合对城市污水二级处理出水的脱氮除磷机制及净化处理效果,确定人工湿地系统的优化设计参数,实现同交互式物化/生化反应器的有机结合,发挥湿地在脱氮除磷方面的优势,满足城市污水的深度处理和使出水达到回用及补充地表水的目标,从而使污水净化和综合利用相结合,实现人工生态协同处理功能。根据高氮磷低碳城市污水二级处理出水的水质特征及氮、磷组分变动特点,在中试规模上对构成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的表面流人工湿地、潜流人工湿地、潜流+表面流组合人工湿地、植物稳定塘等处理工艺进行研究,重点研究城市污水二级处理出水的生态脱氮除磷工艺及强化技术。主要目标是:①弄清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的最优运行参数及影响因素。②探讨强化脱氮除磷技术及工艺。重点研究高水力负荷(低停留时间,小于2d)条件下,生态脱氮除磷强化技术。③对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的各类工艺进行比较,最终确定适用于处理高氧化态氮低碳源二级出水的湿地工艺组合。重点研究组合填料潜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潜流+表面流组合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的脱氮除磷效率及影响因素。④为后续的人工生态协同处理示范工程提供运行参数。2.3研究内容为了使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的有效性提高,适用性更加广泛,有必要采用物理处理法(如吸附法、重力法、离心法和引力法等)、化学处理法(如凝絮法、提取法、氧化法、离子交换法和沉淀法等)、生物处理法(如活性污泥法、SBR和BSAR等)和生物化学处理法(如厌氧法、好氧法)进行系统强化,即所谓强化式生态处理系统。各种生态处理系统类型之一或相互之间形成的串联系统可有效地提高处理系统的有效性,即构成了联合式生态处理系统。污水生态处理技术基36 第2章研究背景、目标及方法本上不涉及化学能的投入和化学品的消耗。根据国情,我国的污水治理应选择走生态处理技术的道路,尤其提倡以联合式或强化式生态处理技术为主,对污水进行综合治理。为此,本课题重点研究如下内容:①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进水(物化/生化反应器出水)的水质特征及周年变化。②组合填料潜流人工湿地脱氮除磷工艺在启动阶段、稳态阶段、系统强化阶段的净化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③表面流人工湿地脱氮除磷工艺在启动阶段、稳态阶段的净化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④潜流+表面流组合人工湿地脱氮除磷工艺在启动阶段、稳态阶段、系统强化阶段的净化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⑤植物稳定塘对湿地系统出水的进一步稳定处理的应用效果研究。⑥各处理工艺净化效率比较研究及工艺组合的应用效果。⑦通过在中试规模上的研究,实现系统运行参数及设计方案的优化。2.4主要检测指标及方法主要检测指标及方法见表2.1。37 第2章研究背景、目标及方法表2.1主要检测指标及方法Table2.1Theitemsandmethodsbyexaminedinthisresearch序号指标体系检测方法野外监测指标01pHpH计02DO溶氧仪03气温温度计实验室检测指标有机物类04COD重铬酸钾法氮族05NH.+纳氏分光光度法06N如磺胺一盐睃萘乙_二胺法07N也紫外分光光度法08TN过硫酸钾消化一紫外分光光度法磷族09PO.一抗坏Jln酸一磷钳蓝法lOTP过硫酸钾消化法其它1lSS滤膜法湿地植物指标12湿重全株鲜重13十重85℃烘十24h伞恒重14会氮百分比H。O:一H。S0。消毒£法15全磷西分比H√o:一H2SO.消煮法16全碳百分比硫酸一蕈铬酸钾消煮法38 第3章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进水水质特征及周期变化污水生态处理技术的发展,为污水资源化和回用提供了广阔前景,有助于缓和缺水地区水资源的紧张局面,对减轻、消除富水地区水环境的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污水生态处理技术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采用工程学方法,使污水无害化、资源化,是污水中污染物治理与水资源利用相结合的方法,是生态学四大基本原理(循环再生原理、和谐共存原理、整体优化原理、区域分异原理)在水资源领域的具体运用。主要包括慢渗生态处理系统、快渗生态处理系统、地表漫流生态处理系统、污水湿地生态处理系统、地下渗滤生态处理系统等技术体系。污水生态处理技术体系特别强调在污水污染成分处理过程中修复植物——微生物体系——处理环境或介质(如土壤)的相互作用,特别注意对环境因子的优化与调控。污水生态处理技术基本上不涉及化学能的投入和化学品的消耗。根据我国国情,提倡以联合式或强化式生态处理技术为主,对污水进行综合治理。根据污水生态处理技术的特点,污水的生态处理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战略应遵循两大基本原则:①污水处理与水资源的利用相结合:②选择具有特异修复功能、与食物链相脱离的植物代替传统的作物利用水资源的方式州j。人工生态处理系统如人工湿地、氧化塘等作为一种新型污水生态处理技术具有投资和运行费用低(仅为传统二级污水厂的l/10~1/2)、抗冲击负荷、处理效果稳定、出水水质好、芦苇等湿地作物可以再生利用(作为造纸原料)等诸多优点。如果将人工生态协同处理系统和处理高氮低碳城市污水的物化/生化一体化反应器有机结合在一起,发挥各自的优势和整体效益,就可经济合理地满足城市污水的深度处理和使出水达到回用及补充地表水的目的,将污水净化和综合利用相结合。’本课题主要在中试规模上研究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对处理城市污水的物化/生化反应器出水的生态脱氮除磷技术及工艺。这对我国城市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的最佳工艺组合和运行参数、污染物存在形态及转化规律、处理系统功能强化等,首先需了解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进水的39 第3章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进水水质特征及周期变化水质水量及组分特征,为提高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的运行及管理提供基础数据。3.1材料与方法3.1.1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简介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主要用于生化反应器出水的深度处理,该系统主要包括潜流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稳定塘等处理单元。生化反应器出水、或生化反应器出水与少量城市污水形成的混合液分别按实验流量进入各人工湿地单元。其后,人工湿地出水进入稳定塘,停留一定时间后排湖。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流程见图3.1。—÷潜流人:[湿地生化反,I表面流人工湿地应稳定塘器出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水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图3.1人:I:湿地生态处理系统示意|!}IFigure3.1Layoutoftheconstructedwetlandeco-treatmentsystem图潜流人工湿地:潜流人工湿地(LXWXH=14.5mX2.6m×1.Om)四周及底部为混凝土结构。其总有效面积为37.75m2,前7.25m填充①20mm'---30mm砾石,后7.25m填充①lOmm~20mm砾石,砾石填充高度0.70m,平均孔积率0.42,有效容积11.09m3。填料表层覆盖15cm熟土,种植宽叶香蒲(TyphalatifoliaL.),行距及株距均为30cm。2004年8月29日,将砾石更换为具较强磷吸附特性的页岩及钢渣。前7.25m填充页岩(①20mm"-,30mm),后7.25m填充钢渣(西lOmm一-- 第3章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进水水质特征及周期变化20re),填料高度0.7m,填料平均孔积率0.432,有效容积11.42m3。种植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行距及株距均为30cm。湿地内每间隔4.8m设1个取样点.垂直方向取混合水样。湿地运行时,水深为O.7m。表面流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L×W×H=14.5mX2.6m×1.Om)四周及底部为混凝土结构。其总有效面积为37.7m2,素土填充高度为0.50m,其上覆盖塘泥0.2m,种植宽时香蒲(Typhalati五oliaL.),行距及株距均为30cm。湿地内每间隔4.8m设1个取样点,垂直方向取混合水样。湿地运行时,表面水深为O.2m。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LXW×H=14.5mX2.6mx1.Om)四周及底部为混凝土结构。该组合湿地共2条,其中1条湿地的总有效面积为37.75m2,前端19.60m2为潜流湿地,砾石(①20mm----30mm)填充高度0.80m,填料表层覆盖15cm熟土,其上种植香根草(Vetiveriazizanioids亿.夕Mash),行距及株距均为30cm;后端18.12m2为表面流湿地,素土填充高度为0.30m,其上覆盖塘泥0.2m,种植茭白(Zizanialatifolia厶),行距及株距均为30cm。湿地运行时,表面流湿地水深控制在0.26m。总有效容积11.24m3。湿地内每间隔3.6m设1个取样点,垂直方向取混合水样。另l条湿地在潜流部分种植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在表面流部分种植茭白(ZizanialatifoliaL.),其它参数相同。稳定塘:塘内侧素土夯实护坡(坡度为3:1),外侧用砖墙加固。各塘(LXW×a=9.8m×4.8m×1.Om)面积均为47.Om',蓄水深度0.8m’总水体容积为37.5m3。稳定塘内人工种植多种植物,主要为茭白(20株)、莲藕(i0窝)、浮萍等水生植物;同时人为引入白鲢鱼种30尾(平均尾重4209)、10尾草鱼(平均尾重3609)以控制浮游植物、飘浮植物的过度生长。3.1.2系统运行生化反应器出水通过玻璃转子流量计定量地连续投配给各湿地单元。在湿地进水端用穿孔PVC管均匀布水,湿地出水端用散水花墙出水。根据各实验需要调整水力负荷。3.1.3样品及分析水质分析一般每2天检测1次,上午8:0取样,当天分析完毕。植物营养4l 第3章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进水水质特征及周期变化物质按季节取样分析。主要分析指标及采用方法见表3.1。表3.1主要分析指标及分析方法Table3.1iternsandmethodsofanalysisinexperiment3.2结果与讨论3.2.1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进水(生化反应器出水)水质周期变动规律(1)处理系统进水中水温、溶解氧、pH等理化指标的周期变化图3.2表明,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进水(生化反应器出水)的水温周年变动在9.0‘C---30.O'C。年均水温20.1"C。全年水温低于15℃的月份为每年的1月、2月、3月,该段时间的低水温将影响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的净化效率,故系统的运行管理等应做相应调整。系统进水(生化反应器出水)中Do变化在0.4mg.L-I~5.Omg.L.I,年均2.2fllg.L.I.由于生化反应器运行工况的变化,其出水中DO变化较大。系统进水(生化反应器出水)中pH值变动在6.8"--7.5之间,年均7.Img.L-‘。.(2)处理系统进水中COD和SS的周期变化,图3.3表明,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进水中COD的周年变动范围在12.3mg.L.I---49.Omg.L_l之间,年均24.9mg.L一。SS的周年变动范围为12mg.L-’~49mg.L’‘之间,年均23mg.L一。3月、4月、和10月的COD相对较高外,其它月份的COD相对稳定。42 第3章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进水水质特征及周期变化40.035.O30.0p25·O赠20.0*15.0lO.O5.00.0lO.09.08.07.06.O5.O4.03.02.01.OO.O日期(年一月一日)图3.2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进水中水温、溶解氧和pH的周年变化Figure3.2Annualchangesofwatertemperature,dissolvedoxygenandpHininfluentofconstructedwetlandeco—‘treatmentsystems60.050.0—40.O一∞罢30.0瑙最20.OlO.OO.O日期(年一月一日)图3.3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进水中COD和SS的周年变化Figure3.3AnnualchangesofCODandSSininfluentofconstructedwetlandeco—treatmentsystems43旃褰冀\目∞.广。一.蛩}I 第3章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进水水质特征及周期变化(3)处理系统进水中氮素的周期变化图3.4是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进水中氮元素各组分的周年变动情况。氨氮变化在0.10mg.L1~29.90mg.L叫之间,年均8.90mg.L一。亚硝氮变化在0.Olmg.L-i"-,14.09mg.L叫之间,年均2.68mg.L~。硝氮变化在0.09mg.L-I~15.48mg.L_I之间,年均5.18mg.L一。总氮变化在5.47mg.L-i"-'52.82mg.Lq之间,年均18.83mg.L一。在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前端的生化反应器启动初期(2004年3月、4月),由于其生物脱氮功能在形成中,反应器出水水质不稳定,氮元素主要以氨氮和有机氮为主。2004年5月'---9月,前端的生化反应器运行A2/O污水处理工艺,其出水以硝氮为主。2004年lO月~12月,前端的生化反应器运行短程反硝化污水处理工艺,其出水以亚硝氮为主。2005年1月~2月,随水温的下降(低于15℃),反应器生化反应效率大大降低,其出水氮素以氨氮为主。(4)处理系统进水中磷素的周期变化图3.5是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进水中磷素组分的周年变动情况。生物活性磷酸盐变化在0.93mg.L一~4.12mg.L叫之间,年均2.50mg.L一。TP变化在0.96mg.L-'"--4.13mg.L-‘之间,年均2.58mg.L一。生态处理系统进水中磷素以正磷酸盐为主,增加了磷的生物可利用性。3.2.2处理系统进水的水质特征分析表3.2为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进水水质月均变化。高氮低碳城市污水在生物反应器的高效生物净化作用下,有机物被充分碳化,使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进水中可生化性有机物含量极低,大大降低了生态系统进水的有机碳供应能力。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进水中氮素以无机氮为主,根据反应器运行工艺及工况的不同,出水无机氮组分变化较大,多数情况下,以氧化态(亚硝氮或硝氮)形式存在,为湿地高效脱氮奠定了基础。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进水的碳氮比严重失调,COD/TN范围在0.83"--2.87之间,年均1.57,可见C/N已成为生态系统生物脱氮的主要限制因子,这是以生化反应器出水为处理对象的人工生态处理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在研究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的功能和效率时,应充分考虑C/N比的影响。 第3章人工蠛地生态处理系统进水水质特征及周期变化600500400”l目300\*200100‰删帆●0筹:移躐躐瑟瑟麓麓≯∥tlMc4一月一日)圈34人工湿地生态娃理系统进水中氮索纽分的周年变化Figure34TheannualcllaTlgesofnitrogenspecieslninfluentofconstructedtetlandeco—treatmentsystems454O3530二-25{《20*l5㈧㈧㈣图35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进水中磷熏组分的周年变化Figure3.5]heannualchangesofphosphorusspeciesininfluentofconstructedwetlandeco—treatmentsystems 第3章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进水水质特征及周期变化表3.2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进水水质月均变化Table3.2Themonthaveragechangesofinfluentqualityoftheconstructedwetlandeco‘’treatmentsystems月份TcmpcralureDOCODSSN地·NN02.NNQ.NTNTP.pH.CODfl'NMonth(℃)(rag.L.。)。(rag.L。。)(rag.L.‘)(rag.L’‘)(mg.L‘)(ragL’‘)(ragL‘。)(mg.L-’)MardM14.7^pr-0419.5May-0421.9Jun-0423.6Jul-0427.2Aug-0428.3Sep-0423.7Oct_{H21.7Nov-0419.7Dec—04l9.3Jan-0510.03.53.42.12.52.4乞l2.11.42.OI.77.37.07.O7.37.I7.27.O7.146.132.625.I15.O16.214.O18.740.228.727.520.334.1'34.72E026.O19.O19.716.320.325.716.320.O28.2625.233.623.03I.0Io.4215.43o.6lO.5717.78I).∞O.47O.鹪0.06O.07O.2lO.蜩13.2l8.∞7.79O.071).291.0511.126.3813.64IO.775.∞I.27I.0l2.002.67d6.:1330.4617.799.9815.67l2.0322.龋15.67lO.∞lO.7321.782.652.∞2.022.2II.%1.47Z5l3.鹋2.332.783.63I.Ol1.∞1.45I.j;41.041.4IO.∞2.592.872.ij6O.93Feb..059.62.07.I21.517.016.460.044.2921.883.240.983.3小结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进水(生化反应器出水)中有机物含量及悬浮物含量相对较低,年均COD和SS分别为24.9mg.L1和23mg.L-,:氮素以无机氮为主,年均总氮为18.83mg.L一,多数情况下,无机氮以氧化态(亚硝氮或硝氮)形式为主。因此,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进水属硝化处理水,这为湿地高效脱氮奠定了基础。进水中年均COD/TN为1.57,C/N已成为生态系统生物脱氮的主要限制因子,解决人工生态处理系统生物脱氮中碳源供应问题是提高脱氮效率的关键。进水中年均总磷为2.58mg.L一,以正磷酸盐为主。 第4章组合填料潜流湿地强化脱氮除磷研究潜流人工湿地(subsurfaceflowwetland,SSF)又叫潜流植物床(VegetatedSubmergedBed,VSB)。污水在潜流湿地填料间流动,通过填料上的生物膜、植物根系和填料的截留作用净化污水,其处理效果受气候影响较小,卫生条件较好。潜流人工湿地在设计、管理、维护、投资等方面均比表面流人工湿地(freewatersurfacewetland,FWS)的要求高。美国环保局的研究表明,湿地植物向填料中输送的氧气远远不能满足填料中附着微生物的需氧量,事实上大部分的湿地填料床仍处于缺氧、厌氧状态,特别是在处理生活污水时,这种情况就更为明显。这种缺氧、厌氧环境不利于去除有机污染物、氧化氨氮、填料对磷的吸附和沉淀。这可能就是部分SSF系统的处理效果不及FWS系统的主要原因。潜流湿地相似于固定生物膜生物反应器。尽管植物在该系统中的实际作用还有争议,但至少湿地中植物根系结构的存在可为生物膜提供附着场所。大型植物也可能运送少量氧到填料中,大型植物的氧传递速率为0~39一0:.m-'.d~。潜流湿地中颗粒有机物的去除机制相似于水平流砾石床对SS的分离机制。从进水截留的颗粒物将被分解,颗粒物降解产生的溶解性有机物被吸附到填料、植物根系和植物凋零物等表面的生物膜上。湿地内部的氧气来源于湿地表面的氧交换和植物的少量氧传递,填料表面覆盖物会降低氧传递,在潜流湿地中好氧代谢可能出现在床体表面,但主要的生物反应为兼性/厌氧反应。潜流湿地中Do较低(2.5),从而促进了该硝化水体的脱氮进程,TN去除率明显提高。8.O7.O·6.0一面5.0目遗4.0盏3.o蜮2.01.O0.O7.O6.O乙5.0管4.0粤3.0穗鬓2.01.O0.O日期(年一月一日)10.O一面8.0皇\警6.0震糕普4.0目2.0O.025.O20.O一譬15.0魁萎lO.0聪确5.OO.O日期(年一月一日)日期<年一月一日)图4.13潜流人工湿地污水强化阶段,进水与出水中氮元素的变化(HRT=O.8d)Figure4.13Removalofnitrogenspeciesbetweeninfluentandeffluentfromconstructedsubsurfaceflowwetlandduringwastewaterenhancingtreatmentperiod 第4章组合填料潜流湿地强化脱氮除磷研究(3)潜流人工湿地污水强化处理阶段,COD和TN的面积负荷与其面积负荷去除率、百分去除率的关系图4.14和图4.15表明,COD面积负荷去除率与进水负荷之间线性相关,关系式为:Y∞=1.145lX一8.1486(R2=O.9632),反应动力学常数与进水负荷之间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Y=O.0027X。7勰4(R2=O.9491)。TN面积负荷去除率与进水TN负荷之间呈线性关系,Y俅----0.8656X--1.7577(R2=0.9257),反应动力学常数与进水负荷之间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Y--O.0547X饥嘟5(R2=O.6905)。■屯,’皇‘\哥篷锅根《嚣喧aoUCOD负倚率/g.m2.d‘no口晰嚣攒\希O.60.50.010.020.030.OCOD负荷率/g.口~.d‘图4.14潜流湿地COD百分去除率、面积负荷去除率、反应动力学常数与面积负荷的关系(HRT=O.8d)Figure4.14CODremovalefficiencyremovalrateandremovalkineticconstantvs.CODload(4)潜流人工湿地污水强化处理阶段,N、P沿程变动情况图4.16显示了潜流湿地污水强化处理阶段湿地沿程DO、pH的变动情况。从湿地进水端到湿地出水端,DO沿程降低,波动在0.Img.L-I~0.3mg.L叫之间,到湿地末端水体加速复氧,达到0.7mg.L1左右.潜流湿地内部是显著的厌缺氧环境。pH呈沿程升高现象,出水pH达9.1,主要是由于钢渣填料释放的碱性物质引起的。图4.17为湿地污水强化阶段一个典型的N素沿程变动情况。TN沿程降低,脱氮效果较明显,脱氮主要发生在湿地前端10rn2处。其中,氨氮沿程被氧化,432lO0●p.Ⅲ/凝挺扑R臀口ou 第4章组合填料潜流湿地强化脱氮除磷研究亚硝氮被湿地快速转化,硝氮有沿程升高的情况。这表明潜流湿地在脱氮方面,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同时发生,达到良好脱氮效果。5.04.504.0目之3.5龉籍3.0粮《2.5娶鼹2.o确1.51.00.O2.O4.06.08.0总氮负荷率/g._~.d’1100908070—Z60卅器50芝尊403020●电苗\赣裾瓣R蒋豚珀O.400.35O.300.25O.20O.1S3.05.07.09.0总氮负荷率/g.m~.d-1图4.15潜流湿地总氮百分去除率、面积负荷去除率、反应动力学常数与面积负荷的关系(HRT=O.8d)Figure4.15TNremovalefficiency,TNremovalrateandTNremovalkineticconstantVS.TNloadO.OlO.218.526.837.8湿地面积/12图4.16潜流人jI=湿地中溶解氧和pH的沿程变化Figure4.16SpatialtransectofdissolvedoxygenandpHinconstructedsubsurfaceflowwetland63l9753l97532l0O,.1.∞m/辩饕终 第4章组合填料潜流湿地强化脱氮除磷研究O.010.218.526.837.8湿地面积/Ⅲ2图4.17污水强化阶段,潜流人工湿地中氮元素的沿程变化Figure4.17Spatialtransectofnitrogenspeciesinconstructedsubsurfaceflowwetlandduringwastewaterenhancingtreatmentperiod4.2.4湿地填料的磷吸附特性及填料强化除磷(1)供试填料的磷吸附曲线以及与Langmuir方程的拟合情况·图4.18是供试填料对磷的等温吸附曲线,砾石在平衡浓度较低时即达到吸附平衡,钢渣则须在平衡浓度较高时接近平衡,页岩和棕色土壤介于两者之间。不同供试填料的等温吸附曲线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急剧上升型,如钢渣和页岩,这类填料对磷的吸附量较大:另一种是缓慢上升型,如棕色土壤和砾石。几种填料对磷的吸附量均随初始浓度的加大而增加,在浓度较低时,等温吸附线的斜率较大,即曲线较陡的部分,此时为填料对磷的快速吸附阶段,其原因可能在于填料中无定形铁、铝对磷的化学吸附;在浓度较高时曲线趋于平缓,吸附量增加较慢,逐渐达到平衡,这一阶段为填料的慢速吸附,可能由填料对磷的物理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所引起。用Langmuir方程很好地拟合了供试填料的磷等温吸附曲线。Langmuir方程表示为:Pa=abC/(1+aC),其中,C为吸附平衡后溶液中磷浓度(mg.L。‘);R为填料单位质量吸附量(mg.kg叫):a为吸附常数:b为最大磷吸附量(mg.k91)。从表4.5.--/见,钢渣、页岩、棕色土壤和砾石的磷最大吸附量(b)分别为2500.00mg.kg一、666.67mg.kg一、2.55mg.kg叫和0.54mg.kg一,按大小依次为O0O0O堪惦M地m8642O.1.∞是趟爰 第4章组合填料潜流湿地强化脱氮除磷研究钢渣>页岩>棕色土壤>砾石。不同填料的b值差异较大,钢渣的b值是砾石的4630倍。吸附常数(a)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填料吸附磷的能级,a为正值,说明反应在常温下能自发进行,a值的大小反映该吸附反应的自发程度,a越大,反应的自发程度愈强,生成物愈稳定,对磷的吸附能力较强。供试填料的a值大小表现为钢渣>棕色土壤>砾石。分别计算了钢渣在O一-'20mg.L一、0~50mg.L~、O~100mg.L一、O~150mg.L-1、O~300mg.L叫起始磷浓度系列内的a和b(图4.19)。根据应用的磷浓度范围不同,钢渣的最大磷吸附量提高了6.5倍(从384.62mg.kg叫到2500mg.kg。1),同时吸附常数减少了32.5倍(从2.6到0.08)。可见,若用静态吸附实验获得的b值来预测湿地填料的吸附寿命存在很大的可变性,需慎重。1.000.90.0.80里0.70兽0.60谥0.50菠O.40譬0.30馥O.20O.10O.OO磷平衡浓度/mg.L1O50loo150200磷平衡浓度/rag.L1800700乙600面500目谪400善300嫠200100O_-_‘宣\蛐襄督瀑0100200300礴平衡浓度/mg.L1磷平衡浓度/mg.L‘图4.18不同填料的磷吸附曲线Figure4.18Phosphateadsorptionisothermcurvesofthedifferentsubstratum655O505O2lOn∞O∞弱∞峙m5.。羔.。m/棚莲签馥 第4章组合填料潜流湿地强化脱氮除磷研究表4.5填料的Langmuir吸附方程及相关参数Table4.5TheLangmuirequationandtherelativeparametersofthesubstratum0.20m50m1000.1500.300磷浓度范围,n胃L-1、30∞j25∞二2000罢E.1500堡童£餐一10∞二<皤.500.0图4.19起始磷浓度范围对钢渣的最大磷吸附量(b)和吸附常数(a)的影响Figure4.19EffectofrangeofinitialPconcentrationonmaximumPadsorptioncapacity(b)andbondingcapacity(a)ofsteelslag在磷去除方面,湿地填料的吸附和沉淀作用属有限过程,当填料达到吸附饱和点后除磷作用明显降低,需更换填料或再生。通常采用磷静态吸附实验获得的理论最大吸附量参数来推测填料的吸附寿命。但实际工程应用中填料的使用寿命受填料的磷饱和点、给水策略、水力停留时间、进水磷浓度等因素的影响。要精确地比较湿地磷去除率与填料使用寿命之间的关系较困难,因为不同运行参数(如负荷率、系统运行时间、水力设计、填料的理化特性差异等)会严重影响填料的使用寿命。Kadlec和Knight陋71的研究表明,在美国,多数除磷填料湿地在运行初期磷去除率达90%以上,但运行4-.一5年后,由于磷在系统内的积累而磷去除率急剧下降。Drizo等呻1对铝矾土、页岩、烧结油性页岩、石灰D5D5D5D32,1O-赣枢莲督 第4章组合填料潜流湿地强化脱氮除磷研究石、沸石、轻质彭润土、炉灰等7种矿物质材料的pH、阳离子交换能力、水力传导性、孔积率、表面积、粒径分布、磷吸附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磷吸附量依次为为:飞灰和页岩>铝矾土>石灰石>轻质彭润土,长期动态实验表明,页岩和铝矾土的最大磷吸附量分别为730和355mg.kg~;钢渣静态吸附实验获得的最大吸附量为3.93rag.91(初磷浓度l~320mg.L叫),而278d的动态实验测得磷吸附饱和点为1.359.kg~,4周的水解饱和再生处理后,钢渣的磷吸附能力可增加到2.359.kg~。钢渣表面结合磷的形态中,松散结合磷占13.6%,Fe-P占46.5%,A卜P占1.2%,Ca_P占12.1%,稳定性残留Ca-P占26.5%。,钢渣是湿地长效去磷填料。由静态吸附实验获得的参数可用于填料的比较研究,而长期动态吸附实验参数用于判断磷吸附饱和点更准确。当填料上可用的磷吸附官能团减少时,需官能团再生,土壤研究表明,通过干/湿循环处理,土壤的磷保持能力可改善㈣。Drizo等呻1研究表明,通过4周的落干处理,可恢复74%磷保持能力。关于磷再生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材料的落干处理可提高pH,从而通过吸附/沉淀/结晶等过程实现铁、钙等离子达到超饱和状态。湿地填料的使用寿命与处理废水的类型有关。Drizo等脚1根据每人每天产生2.39磷,服务湿地5平方米(0.6m深)处理城市污水,用长期动态吸附实验数据推测页岩湿地预期填料寿命为7~20年(磷饱和点达到0.739.k91),钢渣为13~37年。钢渣主要通过磷吸附发生作用,当pH在7"9之间,非结晶质的钙磷(ACPs)可转化为更稳定的羟磷灰石(HAP)。pH>9.3,转化速度更快。Drizo等呻1建议,工程中采用钢渣作湿地除磷填料时,多采用3个湿地单元串联,第1个单元填充稳定性好的填料(如砾石)便于植物生长和微生物附着,第2个单元填充钢渣以除磷,一般不种植植物,第3个植物床稳定出水(尤其是控制pH)。运行管理上采用多组交替运行模式,实现落干再生,从而保证湿地除磷的高效性和稳定性。(2)潜流人工湿地填料强化处理对磷素的截留和去除效率的影响图4.20和表4.4表明,TP去除率为90.4%,面积负荷去除率为O.89g.m-'.d一,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86m.d一。由于页岩和钢渣的高磷吸附性,磷的主要去除途径是填料的吸附或沉淀作用,出水磷为0.26mg.L-‘。图4.21表明,TP面积负荷与面积负荷去除率之间具线性关系,关系式为67 第4章组合填料潜流湿地强化脱氮除磷研究Y=I.0829X-0.1757(R2=O.9830)。面积负荷与反应动力学常数之间的关系为Y=O.8697X0。蝴(R2=0.836)。结果表明,湿地进水中如果磷负荷较高,通过选择磷吸附性强的填料用于湿地强化除磷,可有效保证湿地的高效除磷。1.2;1·0目童0.8静篮稍O.6枢《莲¨蘧增0.2o.O4.03.573.0J‘2.5目遗2.0藿1.5珀1.00.5O.0日期(年一月一日)图4.20潜流人工湿地进水与出水中磷元素的变化Figure4.20Removalofphosphorusspeciesbetueeninfluentandeffluentfromconstructedsubsurfaceflowwetland0.oo.51.o1.5总磷负荷率/g.im~.d。11001.2901.1801.070b0.956。0蓁蟊4。:霎’辩200.4100.300.20.O0.51.01.5总磷负荷攀/g.Ill一.d‘‘图4.21潜流湿地总磷百分去除率、面积负荷去除率、反应动力学常数与面积负荷的关系Figure4.21TPremovalefficiency。TPremovalrateandTNremovalkineticconstantvs.TPload68 第4章组合填料潜流湿地强化脱氮除磷研究4.2.5影响组合填料潜流湿地脱氮除磷效率的主要因素(1)停留时间(HRT)对COD、TN、TP面积负荷去除率的影响图4.22为水力停留时间(HRT)与湿地TN面积负荷去除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TN面积负荷去除率受水力停留时间的影响,随水力停留时间的增加,TN面积负荷去除率呈幂函数增长,关系式为Y=1.7202x0‘4瑚(R2=0.8243)。而水力停留时间对COD、TP的去除率没有显著影响。●勺H’置‘、~瓣篮啪根g娶旧聪霸0.000.501.001.502.00停留时问/d图4.22潜流湿地的水力停留时间与总氮面积负荷去除率的关系Figure4.22RelationshipsbetweenhydraulicretentiontimeandremovalrateforTNinconstructedsubsurfaceflowwet1and(2)水温对ODD、TN、TP负荷去除率的影响水温对湿地COD、TP的去除效率无显著影响,对TN有显著影响。图4.23表明,随水温的增加,TN面积负荷去除率呈指数增加,其关系式为Y'-O.8063e乱嗍1(R2=O.715)。(3)氮素组分对TN负荷去除率的影响图4.24表明,氮素的组成形态对湿地脱氮效率有显著影响,随(NQ—N+N03一N)/TN值的升高,TN面积负荷去除率也呈指数增长,其关系式为Y=I.1438e“7鼢(R2-O.9203)。53l9753l9752l0O 05lO15202530水温/℃..图4.23潜流湿地的水温与TN面积负荷去除率的关系Figure4·23Relationshipsbetweenwatertemperatureand。re二。泛jrateforTNinconstructedsubsurfaceflowwetland4.5—4.O口“‘3.5葛3.0萋2.5箍2.0藿1.5最1.0蹈O.5O.O0.000.200.400.600.80(j嘻02~N+^f03一N)/1.N“)OOD/TN对TN负荷去除率的影响图4·25表明,碳氮比对湿地的总氮去除率有显著影响,COD/TN的增加,TN面积负荷去除率呈幂函数增长,其关系式Y=1.998x。"¨·z(RL0.8329)。l9753l97互L仉m.p.H.m.矗/静篷求柱妪嚣喧撩罐磐罴筹删罴 第4章组合填料潜流湿地强化脱氮除磷研究一勺“‘日面\|糌篮稍挺g嚣喧聪躅O.01.O2.03.04.0COD/TN图4.25潜流湿地进水COD/TN与TN面积负荷去除率的关系Figure4.25RelationshipsbetweenTNremovalrateandCOD/TNofinfluentofconstructedsubsurfaceflowwetland4.3小结通过对处于启动阶段、稳态阶段、污水强化脱氮及填料强化除磷阶段的变粒径组合填料潜流湿地的脱氮除磷效果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①潜流湿地连续运行40d以上,基本完成系统启动,初步建立起系统的脱氮除磷功能(HRT=O.5d)。其中,COD去除率为30.3%,面积负荷去除率为6.639.m吧.d~,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23m.d~,COD面积负荷与面积负荷去除率之间线性关系式为Y油--0.4823X-3.9933(R2_0.6225)。TN去除率为14.996、面积负荷去除率3.639.m吨.d一、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10m.d一。TP去除率为22.296、面积负荷去除率为0.39g.m-'.d~、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16m.d一。②稳态运行的潜流湿地系统的脱氮除磷效率稳定(HRT=O.6d)。其中,COD去除率为33.996、面积负荷去除率为2.989.m-2.d~、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24m.d一。TN去除率为29.996、面积负荷去除率为2.199.m~.d一、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18m.d~,TN面积负荷与TN面积负荷去除率的线性关系式为Y州=O.3922X--0.6735(R2=0.9515),TN面积负荷与TN动力学常数的线性关系式为Y"=O.0124X+0.0842(R2=O.7382)。TP去除率为31.7%、面积负荷去除率为0.299.m.2.d一、7lO5O5O5O5O5O5432lO 第4章组合填料潜流湿地强化脱氮除磷研究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19m.d~。③对潜流湿地系统进行污水强化处理可显著提高湿地系统的脱氮效率。以HRT=O.8d为例,C01)去除率为62.1%、面积负荷去除率为9.659.m一.d一、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35m.d~,COD面积负荷去除率与进水负荷之间的线性关系式为Y油=1.1451X一8.1486(R2=O.9632),反应动力学常数与进水负荷之间的幂函数关系式为Y'-O.0027X“硎(R毡O.9491)。TN去除率为58.o%、面积负荷去除率为3.589.m-2.d~、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31m.d~,TN面积负荷去除率与进水TN负荷之间的线性关系式为Y俐=O.8656X--1.7577(R2=0.9257),反应动力学常数与进水负荷之间的幂函数关系式为Y---O.0547Xn螂(R2=0.6905)。④钢渣和页岩的高磷吸附特性,使其成为构建潜流型强化除磷湿地系统的首选填料。钢渣和页岩的最大磷吸附量分别为2500.00mg.kg一、666.67mg.kg一。构建的页岩和钢渣组合填料湿地系统的TP去除率为90.4%,面积负荷去除率为0.899.m-2.d一,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86m.d一,TP面积负荷与面积负荷去除率之间的线性关系式为Y=I.0829X-0.1757(R2=O.9830),TP面积负荷与其反应动力学常数之间的关系为Y=O.8697Xn蝴(R2=O.836)。⑤水力停留时间(HRT)、C/N比、氮素组分含量、水温等因素对潜流湿地脱氮除磷效果具有显著影响。随水力停留时间的增加,TN面积负荷去除率呈幂函数增长,关系式为Y=I.7202x0’盯船(R2=O.8243)。氮素组成形态对湿地脱氮效率有显著影响,随(N02一N+NO。-N)/TN值的升高,TN面积负荷去除率也呈指数增长,其关系式为Y=I.1438e“75捻(R2=0.9203)。随水温增加,TN面积负荷去除率呈指数增加,其关系式为Y=O.8063e¨撕(R2=O.715)。随COD/TN的增加,TN的去除率呈幂函数增长,其关系式Y=1.998x0‘刚2(R2=O.8329)。 第5章表面流人T湿地去除生化反应器出水中氮磷的研究第5章表面流人工湿地去除生化反应器出水中氮磷的研究表面流人工湿地(FreeWaterSurfaceConstructedWetland.FWS)是指污水从湿地表面流过,通过土壤的吸附交换作用、表面附着微生物及植物的吸收作用等途径对污染物进行净化,其内部构造、生态结构和外观都十分类似自然湿地。但经过科学的设计和监督管理,其去污效果优于自然湿地系统。这种类型的人工湿地具有投资少、操作简单、运行费用低等优点,但占地面积较大,污染物负荷和水力负荷较低。表面流人工湿地进水中的颗粒有机物被植物表面生物膜截留,被截留的有机碎屑按不同的降解速率分解,当氧供应充足时,这些化合物被微生物氧化为二氧化碳、氧化态氮、硫磺和水;在缺氧条件下,这些化合物被转化为低分子有机酸和乙醇;在严格厌氧条件下,甲烷生成途径将这些有机物转化为气态的甲烷、二氧化碳和氢气;有硫酸盐存在时,硫还原微生物将小分子有机物转化为二氧化碳和硫化物。随有机物的生物可降解性降低,分解速率也随之降低,一般溶解有机物的半衰期为3d,而有机沉淀物的半衰期为4月。有机物的降解率也与温度有关,故沉淀有机物可能在冬天积累而在夏天快速分解,当采用温度校正关系来预测温度影响时,温度对有机物去除的影响可能不显著。湿地出水中的有机物是进水中不易降解的有机物(少量)、植物分解所释放的溶解有机物、死亡植物和微生物所释放的颗粒有机物的总和。与SS结合的氮(有机氮)可通过TSS的去除途径而去除(絮凝、沉淀、过滤、截留)。颗粒和溶解有机氮可吸附到植物、植物垃圾和碎屑等表面的生物膜上。离子氨氮与湿地土壤中的离子交换也是氮分离的途径,但不扮演重要角色。沉积物中颗粒有机氮转化为氨氮后,为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提供营养盐,过多的氨氮从沉积物释放到水体,并在好氧条件下进行生物氧化。在秋天和早春季节,氨氮常被释放到水体中,释放的氨氮被吸附或浮游生物吸收。硝化产生的硝氮和进水中的硝氮(如硝化氧化塘)可被湿地中的附着生物或浮游生物所吸收,在好氧沉积物中产生的少量硝氮则被植物根系吸收或扩散到水体中。在厌氧和有机物存在的条件下,生物膜上微生物或水体中浮游微生物通过反硝化将硝氮转化为含氮气体(NO。、N2),一些硝氮也可扩散进入沉积物中在那被植物吸 第5章表面流人工湿地去除生化反应器出水中氮磷的研究收或反硝化。表面流人工湿地进水沿进水端到出水端,随有机氮的氨化、硝化和反硝化,氮素转化频率增加,总氮被去除。若进水已被充分硝化,在有机物(主要来自植物腐烂)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可提高反硝化脱氮效果。例如,在秋季和早春当植物衰亡和死亡时有显著的氮释放过程。总之,表面流湿地可通过植物吸收/收获、硝化/反硝化、挥发、离子交换等途径脱氮,而挥发、离子交换被认为是次要途径。颗粒磷酸盐可能通过沉降作用沉积在FWS的沉积物中或被植物根茎捕获和生物膜吸附,溶解态磷酸盐可被吸附在植物生物膜、漂浮植物垃圾的生物膜、或湿地沉降物上。吸附/解吸作用是湿地中磷酸盐的主要去除途径。在沉积物间隙水中,磷酸盐以不溶态的铁、钙和铝磷酸盐形式被沉淀或吸附在泥土颗粒、有机泥炭、氧化或氢氧化铁或铝上。磷酸铝盐出现在沉积物间隙水或浮游植物生长旺盛的水体(pH大于7)中。磷酸盐可从金属复合体上被释放(解吸),如,在缺氧条件下,铁盐复合物被还原为溶解性铁化合物并释放磷酸盐。磷酸盐也可在缺氧下通过加水分解从铁、铝磷酸盐上被释放。吸附在土壤和含水氧化物上的磷酸盐也可通过阴离子交换再溶解。若当生物作用形式的有机酸、硝氮或硫酸盐引起pH下降时,也可从不溶性磷酸盐上释放磷酸盐。微型生物(包括细菌、藻类、浮萍)吸收磷酸盐可实现溶解性和不溶性磷酸盐之间的快速转化。通过植物的生长、死亡、分解的循环过程,大部分磷酸盐又回到水体中,在该转化过程中,一些磷酸盐被吸附到新形成的沉积物中。吸收和释放的循环过程相似于微生物,但这个反应发生在更大的时间尺度上(几月到几年)。植物在生长阶段吸收磷,植物衰亡和死亡时释放磷(由于植物垃圾被降解)。本章主要研究表面流湿地系统对生化反应器出水的脱氮除磷效率及影响因素,为湿地系统的设计及运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5.1材料与方法5.1.1试验装置表面流人工湿地(LXWXH=14.5mX2.6rex1.Ore)四周及底部为混凝土结构。其总有效面积为37.75m',素土填充高度为0.50m,其上覆盖塘泥0.2m,种植宽叶香蒲(Typha]atifoliaL.),行距及株距均为30cm。湿地内每间隔4.8m设74 第5章表面流人工湿地去除生化反应器出水中氮磷的研究1个取样点,垂直方向取混合水样。湿地运行时,水深为0.20m。见图5.1。图5.1表面流人工湿地结构示意图Figure5.1Thestructuralschematicdiagramoffreewatersurfaceconstructedwetland5.1.2运行工况2004年1月10日按设计要求种植湿地植物(宽叶香蒲),2004年2月20日起,将生化反应器出水连续投配到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中,湿地运行水位为0.20m左右。具体实验安排见表5.1。表5.1不同实验阶段,表面流人工湿地的水力学特征Table5.1Hydraulicconditionsforoperatingfreewatersurfaceconstructedwetlandinvariousstagestrials5.1.3植物取样于2004年7月20日、9月20日、11月20日对各湿地植物取样,方法是随机选择5个取样点,选择生长势及株高相近的植株,取整株植物地上部,在 第5章表面流人工湿地去除生化反应器出水中氮磷的研究105X2下杀青lh,80"C烘干,粉碎后测定植物全碳、全氮、全磷。采用H2S04-H:02消煮法,重复3次。5.1.4检测分析方法详见第3章第2节第3项。5.1.5性能评估详见第4章第2节第5项。5.2结果与讨论5.2.1表面流人工湿地启动阶段,C、N、P的迁移转化及净化效率(HRT=O.6d)(1)表面流人工湿地启动阶段,水温、溶解氧、pH的变化图5.2表明,表面流人工湿地启动阶段,水温范围l1.4"C"-24.0℃之间,均值17.8"C。溶解氧范围6.7mg.L-,~17.Omg.L~,平均12.7mg.L~。平均pH为7.86。可见,表面流湿地系统在启动阶段具备良好的氧化环境。30.O25.010.O5.0日期(年一月一日)璐辖搜\且粤r一●一‘口Z图5.2表面流人j1=湿地启动阶段,水温、溶解氧和pH的变化(HRT=O.6d)Figure5.2Thevariationsofwatertemperature,dissolvedoxygenandpHinfreewatersurfaceconstructedwetlandduringstart—upperiod760D∞坫p遍鼍 第5章表面流人工湿地去除生化反应器出水中氮磷的研究(2)表面流人工湿地启动阶段,COD和SS的截留和转化图5.3和表5.2表明,在系统启动阶段,湿地进水中COD和SS的变动幅度较大,而表面流湿地能很好地对COD和SS进行截留。COD去除率为43.2%,面积负荷去除率为4.799.m-2.d~,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18m.d~。SS去除率为41.2%。表5.2表面流人工湿地启动阶段的处理效果(HRT=O.6d)(n=12)Table5.2Meantreatmenteffectforvariousparametersofwaterqualitybyfreewatersurfaceconstructedwetlandduringstart-upperiod日期(年一月一日)图5.3表面流人工湿地启动阶段,进水与出水中COD和SS的变化(HRT=O.6d)Figure5.3RemovalofCODandSSbetweeninfluentandeffluentfromfreewatersurfaceconstructedwetlandduringstart—upperiod跖∞诣们%∞筋加坫m5。-I.∞目\巡强∽∞O0∞饨∞∞的∞加加O..1.呻目\埘q爱凸ou 第5章表面流人工湿地去除生化反应器出水中氮磷的研究(3)表面流人工湿地启动阶段,氮素的转化和去除图5.4和表5.2表明,在系统启动阶段,氨氮、硝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4%、3.4%。自4月开始,湿地出水中亚硝氮快速升高,表明亚硝化细菌对氨氮的转化功能开始形成。TN去除率为11.8%,面积负荷去除率1.369.m-2.d~,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04m.d~。表面流湿地进水氮素组成以氨氮为主,在生物净化功能尚未形成的湿地系统中,脱氮效率不高,新建湿地在运行初期主要完成有机物的同化,直到有机物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反硝化才成为主要途径。7一‘目\趟疑磁坛●J曲目、~{哒强l嫒翟日期(年一月一日)7一‘鲁\越鸯∈城谱斟一J面皇\趟爱腻确日期(年一月一日)日期(年一月一目)日期(年一月一日)图5.4表面流人工湿地启动阶段,进水与出水中氮素的变化(HRT:o.6d)Figure5.4Removalofnitrogenspeciesbetweeninfluentandeffluentfromfreewatersurfaceconstructedwetlandduringstart—upperiod(4)表面流人工湿地启动阶段,磷素的截留和去除图5.5和表5.2表明,TP去除率为30.1%,面积负荷去除率为0.299.m~.d一,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13m.d~。湿地运行初期,植物生物量较低,微生物膜尚在65432lO0O0O∞蛎∞跖∞筋∞坫加0O他∞的∞如∞mO4208642OlO 第5章表面流人工湿地去除生化反应器出水中氮磷的研究形成中,磷的主要去除途径是土壤的离子交换或沉淀作用。(5)湿地启动阶段,COD、TN、TP面积负荷与面积负荷去除率的关系图5.6表明,COD面积负荷与面积负荷去除率之间具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式为Y=1.1264X-7.7914(R2=O.81)。TN面积负荷去除率、TP面积负荷去除率与其负荷率之间相关性不显著。●一面蛊\越袋舔确日期(年一月一日)图5.5表面流人工湿地启动阶段,进水与出水中磷素的变化(HRT=O.6d)Figure5.5Removalofphosphorusspeciesbetweeninfluentandeffluentfromfreewatersurfaceconstructedwetlandduringstart—upperiod●’口甲’目‘\簪畿求栏g器喧凸oUc0D负荷率/g.-~.d一‘图5.6COD负荷去除率与其面积负荷之间的关系(HRT=O.6d)Figure5.6CODremovalratesYS.CODloadrateO0O65432lO璩:2H堙m8642O 第5章表面流人工湿地去除生化反应器出水中氮磷的研究5.2.2表面流人工湿地稳态阶段,C、N、P的迁移转化及净化效率(HRT=O.6d)(1)表面流人工湿地稳态阶段,水温、溶解氧、pH的变化图5.7表明,表面流人工湿地稳态阶段,水温范围22.0℃"--,27.O'C之间,均值24.3"C。溶解氧范围0.9mg.L-'~1.8mg.L一,平均1.3mg.L_I。平均pH为6.97。可见,随表面流湿地植物的生长,植物覆盖率增加,水域DO变动不显著,随碱度的消耗pH下降。日期(年一月一日)璐襄蟑\目尊f.__口王图5.7表面流人:£湿地稳态阶段,水温、溶解氧和pH的变化(HRT=O.629d)Figure5.7Thevariationsofwatertemperature,dissolvedoxygenandpHinfreewatersurfaceconstructedwetlandduringstationarystateperiod(2)表面流人工湿地稳态阶段,OOD和SS的截留和转化图5.8和表5.3表明,当湿地系统处于稳态阶段时,湿地进水中COD范围为15.6mg.L~~25.2mg.L~.COD去除率为18.7%,面积负荷去除率为1.199.m。2.d一,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06m.d一。SS去除率为31.6%。(3)表面流人工湿地稳态阶段,氦素的转化和去除图5.9和表5.3表明,系统稳态阶段,氨氮、亚硝氮、硝氮的去除率分别为29.8%、65.0%、29.2%。TN去除率为31.4%,面积负荷去除率为2.339.m-2.d~,反应动力学常数为O.1lm.d一。.OOl98765432lO∞凹勰盯弱筋弘貂毖乱∞p\蝎繁 第5章表面流人工湿地去除生化反应器出水中氮磷的研究指标麓霉譬嶝娑字百喾率镂管手动缆芎数30.O28.026.O24.O22.O20.018.O16.O14.012.O10.O日期(年一月一日)●J面目\毯爱∞‘疗日期(年一月一日)图5.8表面流人工湿地稳态阶段进水与出水中COD和SS的变化(HRT=O.6d)Figure5.8RemovalofCODandSSbetweeninfluentandeffluentfromfreewatersurfaceconstructedwetlandduringstationarystateperiod8l辐∞龉∞坫m5O 第5章表面流人工湿地去除生化反应器出水中氮磷的研究30.025.O20.O15.O10.05.O日期(年一月一日)1.81.6■1.4曾1.2遗1.0蠼0.8饕o.6崮0.40.20.035.O30.025.020.015.010.O日期(年一月一日)图5.9表面流人工湿地稳态阶段,进水与出水中氮素的变化(HRT-O.6d)Figure5.9Removalofnitrogenspeciesbetweeninfluentandeffluentfromfreewatersurfaceconstructedwetlandduringstationarystateperiod“)表面流人工湿地稳态阶段,磷素的截留和去除图5.10和表5.3表明,TP去除率为29.4%,面积负荷去除率为O.22g.m-2.d一,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1Im.d一。在表面流湿地中,磷的主要去除途径是土壤的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及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5)表面流湿地稳态阶段,COD、TN、TP面积负荷去除率、百分去除率与其面积负荷之间的关系图5.11表明,在HRT=O.6d工况下,COD面积负荷去除率与进水负荷之间呈.1.譬\趟最磁晡.1t曲臣\遐艇酶躅O0O0O98765432lO。1.∞m/避爨聪鼍 第5章表面流人工湿地去除生化反应器出水中氮磷的研究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Y=O.0015x¨捌(R2=0.5504)。可见,随表面流湿地进水COD负荷的增加,其负荷去除率将呈幂级数升高。图5.12表明,在HRT=O.6d工况下,随TN面积负荷的增加,TN面积负荷去除率也随之增加,线性关系式为Y=O.6638X--2.4876(R2=0.8618)。TP面积负荷去除率与TP面积负荷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其去除率波动较大。4.O3.53.02.52.O1.51.OO.5O.O日期(年一月一日)图5.10表面流人』=湿地稳态阶段,进水与出水中磷素的变化(HRT=O.6d)Figure5.10RemovalofphosphorusspeciesbetweeninfluentandeffluentfromfreewatersurfaceconstructedwetlandduringstationarystateperiodO.O2.04.06.08.010.0COD负荷串/g._2.d‘no口嫩醪黄乒图5.1l表面流湿地稳态阶段,COD负荷去除率与其面积负荷之间的关系(HRT=O.6d)Figure5.11CODremovalratesvs.CODloadrateoffreewaterconstructedwetlandduringstationarystateperiod.-1.3Ⅲ/莓『爱罄蹈幻强∞臻∞圬m5O5O5O5O32lOt-∞.甲_.∞\哥馑稍稼《聪眩aou 第5章表面流人工湿地去除生化反虑器出水中氮磷的研究2.04.06.08.0lO.0总氮负荷率/g.-2.d一。4540缸35独№器30坍希2520图5.12表面流湿地稳态阶段,TN负荷去除率与其面积负荷率之间的关系(HRT=O.6d)Figure5.12TNremovalratesvs.TNloadrateoffreewaterconstructedwetlandduringstationarystateperiod(6)表面流人工湿地稳态阶段,D0、pH、N、P沿程变动情况图5.13显示了表面流湿地中DO、pH沿水流方向的变动情况。Do从进水端沿程降低,到18m2处降至最低,然后逐步复氧,到湿地末端水体DO达到2.3mg.L叫左右。pH也有沿程降低现象,主要是反硝化作用对碱度的消耗引起的。图5.14表明,TN沿程降低,脱氮效果较明显。其中,氨氮沿程被氧化,亚硝氮被湿地快速转化,硝氮沿程降低。TP也呈沿程降低的趋势。2.5—2.O一鲁1.5\囊1.o缝0.50.O图5.13表面流人.【湿地稳态阶段的溶解氧、pH的沿程变化(HRT=O.6d)Figure13SpatialtransectofDOandpitoffreewaterconstructedwetlandduringstationarystateperiodO5O505O432I1.p.NⅢ.∞\晤篮求雄《醛陋嚼蹈 第5章表面流人工湿地去除生化反应器出水中氮磷的研究一1.8J目\篓1.6馨确1.41.20.010.218.526.837.80.0lO.218.526.837.8湿地面积/t2湿地面积/吐2图5.14表面流人工湿地稳态阶段,氮索和磷索的沿程变化(HRT=0.6d)Figure5.14Spatialtransectofnitrogenspeciesoffreewaterconstructedwetlandduringstationarystateperiod5.2.3影响表面流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主要因素(1)停留时间(HRT)对表面流湿地COD、TN、TP面积负荷去除率的影响图5.15表示了表面流湿地的停留时间与其TN、TP面积负荷去除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HRT与COD面积负荷去除率和TN面积负荷去除率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即随HRT的增加,表面流湿地的COD面积负荷去除率和TN面积负荷去除率线性增加,HRT与COD面积负荷去除率和TN面积负荷去除率的关系式分别为Y∞一3.467x-0.5956(R2=0.8264),Y矿0.4182x+1.3648(Rz=O.657)。而HRT对表面流湿地TP面积负荷去除率无显著影响。(2)水温对表面流湿地COD、TN、TP面积负荷去除率的影响在HRT=O.6d的工况条件下,研究了水温对湿地净化效率的影响。图5.16表示了水温与TN面积负荷去除率及动力学常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温对TN面积负荷去除率有显著影响,随水温的升高,TN面积负荷去除率也线性升高,其关系式为Y=O.104x-O.5211(R2=O.8138)。同时,水温与TN反应动力学常数之间呈指数函数关系,关系式为Y=O.0078e¨蝴(R毡0.7508)。水温对COD面积负荷去除率和TP面积负荷去除率无显著影响。0O∞绐约坫m5o_.一.崎量\埘q嫒 第5章表面流人工湿地去除生化反应器出水中氮磷的研究4.O3.5勺H‘3.O目芒2.5龉锺2.0啪蓑1.5蓬1.o凸80.50.O1.97I.8目∞蒋1.7鬣粕蓑1.6聪旧磁1.5增1.40.00.51.0L50.0停留时间/dO.5I.01.5停留时间/d图5.15表面流湿地水力停留时间与COD和TN面积负荷去除率的关系Figure5.15RelationshipsbetweenhydraulicretentiontimeandremovalrateforCODandTNinfreewaterconstructedwetland3.53.02.52.O1.51.OO.5O.0O水温/℃2030O.16O。14●O.12刁蠢o.10慕o.08餐o.06鬈o.040.02O.00OlO2030水温/℃图5.16水温对TN面积负荷去除率及动力学常数的影响Figure5.16TheeffectofwatertemperatureonremovalrateofTNandkineticconstantinfreewaterconstructedwetland.岢.。。Ⅲ.暑/龉畿书碡蹈 第5章表面流人工湿地去除生化反应器出水中氮磷的研究(3)氮素组分对TN面积负荷去除率的影响在HRT=O.6d的工况条件下,研究了氮素组分对湿地净化效率的影响。图5.17表明,氮素组分的变化对TN面积负荷去除率有显著影响,用(NO。一N+NO。-N)/TN表示氮素组分的变动情况,其与TN面积负荷去除率的关系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式为Y=2.2659x一0.2763(R2=O.7394),即当氮负荷以氧化态形式为主时,TN去除率也相应增加。口H‘2.0置曲\锝1.5笾稍枢1.0《器嚏0.5骚确O.OO.51.0(N02一N+N03-N)/TN图5.17(NOz-N+N03-N)/TN与TN面积负荷去除率的关系Figure5.17Relationshipsbetween(N伤一N+N03一N)/TNandremovalrateforTNinfreewaterconstructedwetland(4)COD/TN对TN面积负荷去除率的影响在HRT=0.6d的工况条件下,研究了COD/TN对湿地TN净化效率的影响。表面流湿地进水中COD/TN相当低(低于1.4),单靠湿地中植物根系释放的有机碳和植物落叶分解所产生的有机碳不能满足反硝化的需要,严重影响湿地TN去除效率。在CoD/TN低于1.5时,COD/TN与TN去除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C/N成为湿地脱氮的主要生态限制因子。5.2.4湿地植物对N、P的吸收对不同时期的湿地植物的全碳、全氮、全磷含量进行了研究。图5.18、图5.19表明,在7月、9月、11月,表面流湿地中种植的宽叶香蒲(TyphalatifoliaL.)地上部全碳含量变化不大,平均为33.37%,而全氮和全磷含量变化较大, 第5章表面流人工湿地去除生化反应器出水中氮磷的研究在9月份达最高,分别为1.96%和0.29%。组合流湿地中种植的茭白(ZizanialatifoliaL.)地上部全碳含量平均为45.25%,全氮和全磷含量变化较大,在9月份达最高,分别为2.19%和0.32%。组合流湿地中种植的香根草(Vetiveriazizanioids(L.)Nash)地上部全碳含量平均为52.20%,全氮含量在11月份达最高(1.82%),全磷在9月份达最高(0.23%)。如上数据表明,季节因素影响宽叶香蒲、茭白、香根草等湿地植物地上部氮磷含量。同时,宽叶香蒲、茭白、香根草地上部C、N、P含量也具有显著差异,碳含量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香根草>茭白>宽叶香蒲,氮含量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茭白>宽叶香蒲>香根草,磷含量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茭白>宽叶香蒲>香根草。§沓挚遵日期(月一年)图5.18不同时间、不同湿地植物的全碳和全氮含量(干基)Figure5.18Contentoftotalcarbonandtotalnitrogeninplantsgrowinginwetlandatdifferentharvestingtime根据湿地植物干基中氮、磷含量及单位面积植物生物量,可以计算出单位面积湿地植物的氮、磷吸收量,表5.4表明,植物的氮磷吸收量具有种间差异和季节差异。对高负荷湿地系统来说,湿地植物的吸收作用仅占总氮、总磷去除率的极少部分,而湿地成炭植物腐殖化却可向湿地系统释放溶解有机碳,促进反硝化速率的提高。孵/川 第5章表面流人工湿地去除生化反应器出水中氮磷的研究0.40O.35O.30O.25O.20O.15O.10O.050.00◇霉日期(月一年)图5.19不同时间、不同湿地植物的全磷含量(干基)Figure5.19Contentoftotalphosphorusinplantsgrowinginwetlandatdifferentharvestingtime表5.4植物吸收的氮、磷量Table5.4Nitrogenandphosphorusabsorbamountbywetlandplants取样日期项目名称茭白香根草宽叶香蒲2004-7-202004—9.202004一ll一20植物湿重/kg.皿2含水率^C素含量届N素含量^P索含量/%N素吸收量/g.m4P素吸收量/g.矿植物湿重/kg._。2含水率^C素含量届N素含量届P素含量^N素吸收量/g.rP索吸收量/g.I噜植物湿重/kg.曩4含水宰^C素含量AN素含量^P素含量/%N素吸收量/g.m。24.6276.643.221.270.2l13.682.3llO.48O.7045.6l2.19O.33鹪.24lO.3l11.320.4948.2l1.640.2093.9l4.3961.250.09O.95O.1216.172.0411.7l0.5352.391.78O.2397.5512.3911.590.醴46.92I.87O.3869.245.5479.832.971.470.1816.452.0412.74O.7233.171.96O.2969.嚣lO.嬲12.∞0.4954.1l1.420.2l91.00P素吸收量/g.m~11.5714.0513.46乎\嘲姐器斜 第5章表面流人工湿地去除生化反应器出水中氮磷的研究白燕和王升忠阳订对成炭植物腐殖化速率的研究表明,湿地植物对湿地系统中DOC具有显著贡献,不同植物腐殖化速率差异显著。夏汉平等阳21对高浓度N、P负荷对植物N、P含量的影响的研究表明,香根草经高浓度氮磷营养盐的培养,其植物体内氮含量显著增加,而磷含量却具下降趋势。可见,对于高污染物负荷湿地系统来说,植物吸收途径对污染物去除的贡献率十分有限,但植物在强化湿地系统的污染物去除能力方面却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植物根系的生长有利于均匀布水,延长系统实际水力停留时间:第二,植物根系为大量微生物提供巨大附着表面积,并在根围附近创造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的微环境;第三,植物对各种形式的氮均有吸收作用,尤其是对硝氮具有明显的吸收作用;第四,湿地中成炭植物的腐殖化可向湿地系统中补充溶解有机碳,这为反硝化作用提供了碳源旧¨。5.3小结本章通过对表面流人工湿地在启动阶段、稳态阶段的脱氮除磷效果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①表面流湿地系统启动阶段(HRT=O.6d),生物净化功能尚未形成,脱氮除磷效率不显著。其中,COD去除率为43.2%,面积负荷去除率为4.799.m-2.d~,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18m.d一,COD面积负荷与面积负荷去除率的线性关系式为Y=1.1264X-7.7914(R2=O.81)。TN去除率为11.8%,面积负荷去除率1.369.m-2.d一,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04m.d~。TP去除率为30.1%,面积负荷去除率为0.299.m-2.d-1,反应动力学常数为O.13m.d一。②表面流湿地系统稳态阶段(HRT=O.6d),脱氮除磷效率有较大提高。其中,COD去除率为18.7%,面积负荷去除率为1.199.m_2.d~,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06m.d~,COD面积负荷去除率与进水负荷之间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Y=O.001x&馏‘(R2=0.5504)。TN去除率为31.4%,面积负荷去除率为2.339.m-'.d一,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12m.d~,TN面积负荷去除率与面积负荷的线性关系式为Y--0.6638X--2.4876(R2=O.8618)。TP去除率为29.4%,面积负荷去除率为0.22g.m12.d~,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1Im.d一。③HRT与COD面积负荷去除率和TN面积负荷去除率的线性关系式分别为Ya萨3.467x一0.5956(R2=0.8264),YTN-'0.4182x+1.3648(R2=0.657)。随水温升 第5章表面流人工湿地去除生化反应器出水中氮磷的研究高,TN面积负荷去除率线性升高,其关系式为Y=O.104x-O.521l(R2=0.8138),同时,水温与TN反应动力学常数之间呈指数函数关系,关系式为Y=O.0078e0‘1蚴1(R2=0.7508)。(N02-N+NO。一N)/TN与TN面积负荷去除率的线性关系式为Y=2.2659x-0.2763(R2=0.7394)。④表面流湿地中种植的宽叶香蒲地上部全碳含量为33.37%,全氮和全磷含量分别为1.96%和0.29%。组合流湿地中种植的茭白地上部全碳含量平均为45.25%,全氮和全磷含量分别为2.19%和0.32%。组合流湿地中种植的香根草地上部全碳含量平均为52.20%,全氮含量为1.82%,全磷含量为0.23%。宽叶香蒲、茭白、香根草地上部C、N、P含量具有显著差异。9l 第6章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强化脱氮除磷研究表面流人工湿地类似于天然沼泽,具有底泥,水面暴露于大气,污水在人工湿地的表层流动,水位较浅,一般在0.1m'---O.6m之间。大部分有机物的去除是由植物水下茎、杆上的生物膜来完成的,这种系统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其难以充分利用生长在基质表面的生物膜和丰富的植物根系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处理能力较低。与潜流湿地工艺相比,表面流湿地工艺的优点是投资少、操作费用较低;其缺点是负荷小、占地面积较大,冬季北方地区表面会结冰,夏季可能滋生蚊蝇。潜流人工湿地包括水平流和垂直流两种流态类型。在水平潜流湿地系统中,污水由人工湿地的一端引入,经过配水系统(一般由卵石构成)均匀进入根区基质层。基质层一般由土壤和砾石构成,表层土壤上栽种耐水植物,这些植物有发达的根系,可以深入到表层土以下0.6m.-一O.7m的砾石层中,这些根系交织成网,与砾石一起构成一个透水系统。同时这些根系具有输氧功能,在根围附近保持较高溶解氧浓度,适宜于好氧微生物活动。通过附着在砾石和植物地下部分(即根和根茎)上的好氧微生物的作用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矿化后的一部分有机物(如氮和磷)可被植物利用,在缺氧区还可以发生反硝化作用而脱氮,使污水得到净化。垂直流湿地的水流状况综合了表面流湿地和水平潜流湿地的特点,在垂直潜流系统中,污水由表面纵向流至床底,垂直潜流系统常采用间歇进水,具有覆盖整个表面的布水系统,其造价较高。与表面流人工湿地相比,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底层氧化能力要高出数倍。间歇运行时,在负荷阶段空气被排出底层,而干燥阶段大气又进入了底层的多孔空隙。因此,垂直潜流系统对污水有较高的好氧处理能力。本研究充分利用表面流湿地系统和水平潜流湿地系统的结构及净化机理等特征,将潜流和表面流湿地进行合理串联,构建了一种新型组合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为城市污水二级处理出水的生态净化提供新工艺。本章重点研究了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在系统启动阶段、稳态阶段、污水强化处理阶段对二级处理出水的脱氮除磷效果,同时研究了影响脱氮除磷效率的主要因素。 第6章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强化脱氮除磷研究6.1材料与方法6.1.1试验装置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L×W×H=14.5mX2.6m×1.Om)共2条,如图6.1所示,其四周及底部为混凝土结构。湿地的总有效面积为37.75m2,前端19.60m2为潜流湿地,砾石(①20mm一-30mm)填充高度0.80m,填料表层覆盖15am熟土,其上种植香根草(Vetiveriazizanioids亿.夕hash),行距及株距均为30cm后端18.12m2为表面流湿地,素土填充高度为0.30m,其上覆盖塘泥0.2m,种植茭白(Zizanialatifolia厶),行距及株距均为30cm。湿地运行时,表面流湿地水深控制在0.26m。总有效容积11.24m3。湿地内每间隔3.6m设1个取样点,垂直方向取混合水样。另一条湿地在潜流部分种植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在表面流部分种植茭白(Zizanialatifolla厶),其它参数与前一条湿地相同。图6.1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的结构示意图Figure6.1Thestructuralschematicdiagramofsubsurfaceflowandfreewatersurfaceintegratedconstructedwetland6.1.2运行工况2004年1月lO日按设计要求种植湿地植物(潜流湿地种植香根草或芦苇,表面流湿地种植茭白),2004年2月20日起,将生化反应器出水连续投配到组合人工湿地系统中。2004年lO月1日起,用城市污水对硝化处理出水进行人工强化处理,其混合液投配湿地系统。具体实验安排见表6.1。 第6章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强化脱氮除磷研究表6.1不同实验阶段,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的水力学特征Table6.1Hydraulicconditionsforoperatingsubsurfaceflowandfreewatersurfaceintegratedconstructedwetlandinvariousstagestrials实验序号Q/m1.day。q/m.day‘HRT’day2412241912ll162316O.64O.32O.640.5l0.32O.300.43O.62O.43O.5O.90.5O.60.91.00.7O.50.7注:Q为进水流量;q为水力负荷率(=流量Q除以湿地面积);HRT为水力停留时间(=湿地表面积×水深×植物孔隙率IQ)6.1.3检测分析方法详见第3章第2节第3项。6.1.4性能评估详见第4章第2节第5项。6.2结果与讨论6.2.1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启动阶段,N、P的迁移转化及净化效率(HRT=O.5d)(1)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启动阶段,水温、溶解氧、pH的变化图6.2表明,组合湿地启动阶段,水温变化在12.5‘C"一22.6"C之间,均值17.O'C。溶解氧变化在0.1mg.L-,~6.5mg.L-,之间,平均1.7mg.L.I。平均pH值为7.43。(2)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启动阶段,COD和SS的截留和转化图6.3和表6.2表明,在系统启动阶段,组合湿地的COD去除率为36.3%,面积负荷去除率为7.649.Ill一.d~,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29m.d一。SS去除率为34.4%。 第6章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强化脱氮除磷研究表6.2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启动阶段的处理效果(HRT=O.5d)(n=12)Table6.2Meantreatmenteffectforvariousparametersofwaterqualitybysubsurfaceflowandfreewatersurfaceintegratedwetlandduringstart-upperiod始士;进水浓度出水浓度百分去除率负荷去除率动力学常数'目协(mg.L。)(mg.L1)(%)(g.m2.dt)(札d-)COD33.1±7.121.1±4.236.37.640.29SS32±521±5N地一N28.15±3.0825.42±4.22N傻一N№rNTN0.18±o.2lo.“士o.07O.3l±0.270.18±0.0837.50±7.8530.96±6.9634.49.738.941.917.44.150.13TP2.83±0.742.48±0.6112.40.220.0824.022.O20.0p18.0矍16.014.O12.OlO.O日期(年一月一日)图6.2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启动阶段,水温、溶解氧和pH的变化(HRT--'O.5d)Figure6.2Thevariationsofwatertemperature,dissolvedoxygenandpitinsubsurfaceflowandfreewatersurfaceintegratedwetlandduringstart‘。upperiod溥蔫嫂\目为.P-.口薯LO0O0O“口;&L&量t文乞Lc; 第6章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强化脱氦除磷研究●J面目\魁爱口oU日期(年一月一日)一J面目\越袋∞(力日期(年一月一日)图6.3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启动阶段,进水与出水中COD和SS的变化(HRT=o.5d)Figure6.3RemovalofCODandSSbetweeninfluentandeffluentfromsubsurfaceflowandfreewatersurfaceintegratedwetlandduringstart—upperiod(3)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启动阶段,氮素的转化和去除图6.4和表6.2表明,在系统启动阶段,氨氮、亚硝氮和硝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7%、38.9%和41.9%。TN去除率仅为17.4%,面积负荷去除率为。4.159.m~.d一,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13m.d一。在启动阶段后期(4月中旬后),组合湿地对氨氮、亚硝氮、硝氮、总氮的去除率均有显著提高,这表明组合湿地系统的生物净化功能已基本形成。启动阶段高达4.159.m-2.d1的TN面积负荷去除率,主要是该阶段湿地进水中颗粒有机氮含量较高,组合湿地前端填料对颗粒有机氮的有效截留所至。(4)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启动阶段,磷素的转化和去除图6.5和表6.2表明,TP去除率为12.4%,面积负荷去除率为0.22g.Ill-2.d~,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08m.d一。(5)湿地启动阶段,COD、TN、IP的面积负荷与面积负荷去除率之间的关系图6.6表明,COD面积负荷与面积负荷去除率之间具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式为Y伽=0.8544x-10.352(R2=0.7212)。TN面积负荷去除率、TP面积负荷去除率与其面积负荷之间相关性不显著。O∞加m0O0O0∞∞∞的柏∞∞加O 第6章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强化脱氮除磷研究45.O40.O35.030.025.020.015.OlO.O2.O1.81.61.41.21.00.80.60.4O.2O.0日期(年一月一日)图6.4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启动阶段,进水与出水中氮素的变化(HRT=O.5d)Figure6.4Removalofnitrogenspeciesbetweeninfluentandeffluentfromsubsurfaceflowandfreewatersurfaceintegratedwetlandduringstart—upperiod6.O一5.0-j曲4.o日遗3.0鋈2.0躅1.0O.0,,≯≯≯夕日期(年一月一日)图6.5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启动阶段,进水与出水中磷素的变化(HRT=O.5d)Figure6.5Removaloftotalphosphorusbetweeninfluentandeffluentfromsubsurfaceflowandfreewatersurfaceintegratedwetlandduringstart—upperiod∞趵∞∞∞们∞∞l0O.1.∞Ⅲ/巡爰聪鹜茸O∞祁∞∞如∞∞m.J.矗m/毯浸聪确1.1.∞m/世最豚麟。1.兽\避疑憾器 第6章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强化脱氮除磷研究●日’‘日面\静笾稍柱g繇旧凸oUCOD负荷率/g.m一.d‘1图6.6COD面积负荷去除率与其面积负荷之间的关系Figure6.6CODremovalratesVS.CODload6.2.2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稳态阶段,N、P的迁移转化及净化效率(HRT-O.9d)(1)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稳态阶段,COD和SS的截留和转化图6.7和表6.3表明,当湿地系统处于稳态阶段时,湿地进水中COD范围为12.3mg.L-l~24.2mg.L.I,COD去除率为30.2%,面积负荷去除率为1.829.m。2.d~,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12m.d~。SS去除率为54.5%。(2)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稳态阶段,氮素的转化和去除图6.8和表6.3表明,系统稳态阶段,氨氮、亚硝氮和硝氮的去除率分别为29.8%、83.8%和11.3%。TN去除率为25.5%,面积负荷去除率为1.599.m-'.d一,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09m.d一。(3)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稳态阶段,磷素的截留和去除图6.9和表6.3表明,TP去除率为19.6%,面积负荷去除率为0.14g.m~.d~,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07m.d一。0O跖∞沥加坫加0O 第6章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强化脱氮除磷研究表6.3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稳态阶段的处理效果(HRT=O.9d)(n=7)Table6.3Meantreatmenteffectforvariousparametersofwaterqualitybysubsurfaceflowandfreesurfaceintegratedwetlandduringstationarystateperiod35.O30.O一25.0∞富遗20·0誓15.ooUlO.O5.O≯≯,≯F日期(年一月~日)40.O35.0≯≯F≯,日期(年一月一日)图6.7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稳态阶段,进水与出水中COD和SS的变化(HRT=O.9d)Figure6.7RemovalofCODandSSbetweeninfluentandeffluentfromsubsurfaceflowandfreewatersurfaceintegratedwetlandduringstationarystateperiodO0∞药{寻屿m5OI.1.∞m/趟袋∞∞ 第6章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强化脱氮除磷研究25.020.O15.O\萎10.0腻聒5.0O.O,≯≯F≯芦日期(年一月一日)≯≯F,F日期(年一月一日)3.02.52.01.51.OO.5O.Og≯F,矿30.O25.O20.015.O10.O5.0日期(年一月一日)≯≯F芦矿。日期(年一月一日)图6.8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稳态阶段,进水与出水中氮素的变化(HRT=O.9d)Figure6.8Removalofnitrogenspeciesbetweeninfluentandeffluentfromsubsurfaceflowandfreewatersurfaceintegratedwetlandduringstationarystateperiod4.54.o3.53.02.52.01.51.0、≯≯,≯扩口期(年一月一日)图6.9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稳态阶段,进水与出水中磷素的变化(HRT=O.9d)Figure6.9Removalofphosphorusspeciesbetweeninfluentandeffluentfromsubsurfaceflowandfreewatersurfaceintegratedwetlandduringstationarystateperiod100..1.∞宣\趟最1馨普例●1.∞蛊。1.箸\趟矮1蓦蘧O0O0O0埔H£:m8642O。1.∞吡/毯爱聪普。1.的葺\莓7璐蕊蹲 第6章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强化脱氮除磷研究(4)湿地稳态阶段,COD、TN、TP的面积负荷与面积负荷去除率的关系图6.10表明,在HRT=O.9d工况下,随TN面积负荷的增加,TN面积负荷去除率也随之增加,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Y件--0.0141xz锄(R2=O.6885)。TP面积负荷去除率随TP面积负荷增加而线性增加,关系式为Y作--0.4393x-0.1734(R2=O.6073)。湿地进水的COD负荷较低,COD面积负荷去除率与进水负荷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口、2.5鼬\錾2.0求蓑1.5娶最1.o确0.4O.30.2O.12345678”’。⋯总氮负荷率/g.曩2.d+I总磷负荷率/g·矗2·d‘‘图6.10TN、TP的负荷去除率与其面积负荷之间的关系Figure6.10TNandTPremovalratesVS.TNandTPload6.2.3污水强化处理对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N、P转化及净化效果的影响(HRT=O.7d)(1)湿地污水强化处理对COD和SS的截留和转化的影响图6.11和表6.4表明,当向生化反应器出水中混合少量城市污水后,明显改善了湿地进水的COD含量,湿地进水COD变化在53.7mg.L一"--80.Img.L叫之间,平均68.34mg.L-l,COD去除率为65.6%,面积负荷去除率为19.039.m吧.d一,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46m.d~。SS去除率为44.o%。(2)湿地污水强化处理对氮素的转化和去除的影响图6.12和表6.4表明,湿地污水强化处理极大地改善了氮素的转化和去除效率。氨氮、亚硝氮和硝氮的去除率分别为38.3%、98.4%和70.8%。TN去除率为65.9%,面积负荷去除率为5.429.m-z.d一,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48m.d~。去除101.p.,帕.∞\静畿啪耀拭繇旧器均 第6章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强化脱氮除磷研究率改善的主要原因是,当向生化反应器出水投配少量城市污水后,.显著提高了湿地进水的ClN比(平均达3.55),从而促进了该硝化出水的脱氮进程,TN去除率明显提高。。表6.4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污水强化阶段的处理效果(HRT:o.7d)(n=7)Table6.4Meantreatmenteffectforvariousparametersofwaterqualitybysubsurfaceflowandfreewatersurfaceintegratedwetlandduringwastewaterenhancingtreatmentperiod指标麓娑字排(rag.娑譬镯牢面翟吉学宰动装考数●一旨\越涎宙8100.090.O80.O70.O60.O504030200O0lO.OO.O≯搿≯≯≯≯日期(年一月一日)40.035.O乙30.0旨25.0趟20.0袋箔15.0lO.05.O.惑掣≯≯嚣日期(年一月一日)图6.1l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污水强化阶段,进水与出水中COD和SS的变化(HRT=O.7d)Figure6.1lRemovalofCODandSSbetweeninfluentandeffluentfromsubsurfaceflowandfreewatersurfaceintegratedwetlandduringwastewaterenhancingtreatmentperiod102 第6章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强化脱氮除磷研究16.014.0一12.0:10.0晏8-o爰6.0凄4.02.O0.01.81.61.4一1.2旨1.0\趟0.8蠢o.6篷0.4O.2O.O日期(年一月一日)12.O10.0J面8.0直魁6.0嫒鬓4.0筒2.00.0日期(年一月一日)图6.12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污水强化阶段,进水与出水中氮素的变化(HRT=O.7d)Figure6.12Removalofnitrogenspeciesbetweeninfluentandeffluentfromsubsurfaceflowandfreewatersurfaceintegratedwetlandduringwastewaterenhancingtreatmentperiod(3)湿地污水强化处理对磷素的转化和去除的影响图6.13和表6.4表明,湿地污水强化处理对磷的去除无显著改善。TP去除率为22.2%,面积负荷去除率为0.299.m~.d~,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1lm.d~。103O0∞笛加坫m0O..1.管\巡爱琢蘧 4.54.0—3.5∞{3.0型oc最z·a墓2.01.51.O夕芦≯≯≯≯芦日期(年一月一日)图6.13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污水强化阶段,进水与出水中磷素的变化(HRT=O.7d)Figure6.13Removaloftotalphosphorusbetweeninfluentandeffluentfro=subsurfaceflowandfreewatersurfaceintegratedwetlandduringwastewaterenhancingtreatmentperiod(4)湿地污水强化处理阶段,COD负荷与面积负荷去除率、去除率之间的关系图6.14表明,COD面积负荷去除率与进水负荷之间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Y咖=0.0686xL鲫(R2=O.8376)。30OlO203040COD负荷率/g._~.d‘10090807060504030图6.14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污水强化阶段,COD面积负荷与面积负荷去除率、百分去除率之间的关系(HRT=0.7d)Figure6.14CODremovalratesandremovalefficiencyvs.CODloadrateofsubsurfaceflowandfreewatersurfaceintegratedwetlandduringwastewaterenhancingtreatmentperiod104no口啦醪蠕/%衢∞坫m5_’p.:.Ⅲ.∞\鼹篮求稼暖娶旧凸ou 第6章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强化脱氮除磷研究(5)湿地污水强化处理阶段,TN负荷与面积负荷去除率、去除率之间的关系图6.15表明,TN面积负荷去除率与进水负荷之间线性正相关,关系式为Y州--0.4462x+1.5644(R2=O.9634)。●?一’量矗\静篮粕稼g器随藤确总氮负荷率/g._2.d’’磬罄融嚣繁\手图6.15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污水强化阶段,TN面积负荷与面积负荷去除率、去除率之间的关系(HRT=O.7d)Figure6.15TNremovalratesandremovalefficiencyVS.TNloadrateofsubsurfaceflowandfreewatersurfaceintegratedwetlandduringwastewaterenhancingtreatmentperiod(6)湿地污水强化处理阶段,溶解氧、pH、氮素和磷素的沿程变化图6.16表明,湿地进水中Do浓度在1.9mg.L_1左右,到7.Om2处,溶解氧快速下降到0.1mg.L-‘左右,使组合湿地前半段呈显著的缺氧环境,在湿地后半段25.4m2处,溶解氧上升到0.5mg.L-1左右。pH沿程升高,从进水的7.1升高到出水的7.6,沿程pH值的升高,间接表明组合湿地系统反硝化作用明显。图6.17表明,氮素沿程降低,在组合湿地的前端7.oIIl2处反硝化作用强烈,TN快速下降到6.61mg.Lq左右,其后TN的削减速率降低,表明生物脱氮作用主要发生在湿地前端。在氮素组分变化方面,进水中氧化态的亚硝氮等被快速转化,表明进水中氧化态氮的存在有利于湿地系统快速脱氮。TP沿程降低,从进水的3.23mg.L叫左右削减到出水的2.20mg.L叱左右,在组合湿地的前端(潜流床部分)磷的去除量较大,在后端(表面流部分)甚至还有磷回馈现象。05O5O5O5O87654 第6章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强化脱氮除磷研究012182538湿地面积/m29.08.58.07.57.0口6.5工6.05.55.0图6.16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污水强化阶段,水温和pH的沿程变化(HRT:0.7d)Figure6.16SpatialtransectofwatertemperatureandpHofsubsurfaceflowandfreewatersurfaceintegratedwetlandduringwastewaterenhancingtreatmentperiod16.014.012.010.O8.06.O4.O2.00.O3.43.2—3.OJ管2.8巡爱2.6整:嗡2.42.22.O07121825380湿地面积/咀2712182538湿地面积/m:图6.17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污水强化阶段,氮素和磷素的沿程变化(HRT=O.7d)Figure6.17Spatialtransectofnitrogenspeciesandphosphorusspeciesofsubsurfaceflowandfreewatersurfaceintegratedwetlandduringwastewaterenhancingtreatmentperiod6.2.4影响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脱氮除磷效率的主要因素(1)停留时间(HRT)对COD、IN、TP面积负荷去除率的影响10608642O8642O2lO0.1.∞m/群琏绦。1.曲硼/毯璐 第6章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强化脱氮除磷研究研究了在污水强化处理条件下,不同停留时间对COD、TN、TP面积负荷去除率的影响。图6.18表明,随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TN、TP的面积负荷去除率反而降低。TN呈指数降低,关系式为Y州=20.41le叫阍71(R2=O.8842),当湿地进水中碳源供应充足、氮素组分以氧化态形式为主时,组合湿地的脱氮效率极高,这时HRT并非脱氮限制因子,而进水中氮负荷供应量成为脱氮限制因子,停留时间在0.5d左右就可达到很好的脱氮效率。同样,TP面积负荷去除率随HRT的升高而对数减少,关系式为Y什=-O.5968Ln(x)+0.1446(R2=0.8237),原因是随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湿地基质中的磷会回馈到水体中而使出水磷浓度升高,从而影响处理效率。水力停留时间对COD面积负荷去除率无显著影响,说明在组合湿地系统中极易完成有机物的氧化分解。0.30.60.91.20.00.30.60.91.2停留时闻/d停留时间/d图6.18水力停留时间与TN、TP面积负荷去除率之间的关系Figure6.18RelationshipbetweenTNremovalrate,TPremovalrateandhydrauIicresidencetimeinsubsurfaceflowandfreewatersurfaceintegratedwetland(2)水温对COD、IN、IP面积负荷去除率的影响研究了HRT=O.7d工况条件下,水温对COD、TN、TP去除率的影响。图6.19表明,TN去除率受季节因素影响明显,TN去除率与水温之间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式为Y州=O.2908x一0.9369(R2=O.946),同样,水温也显著影响反应动力学常数,水温与k值之间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Y=O.0006x引啪(R2=0.9002)。COD、TP去除率受季节因素的影响较小,因为湿地系统有机物极易氧化,磷主要通过吸附沉淀被去除。765432l0O0I-pI¨.Ⅲ-∞\辞篮求枨《饔旧嚣踊O98765432l0I-p.¨.m.曲\哥笾稍耀《鼷旧磁蹰 7.06.O5.04.O3.O2.O1.0O.O第6章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强化脱氮除磷研究0102030水温/℃O.80.7’O.6B未0.5蓑0.4毒o.3鬈o.2O.10.0OlO2030水温/℃图6.19水温与TN面积负荷去除率、TN动力学常数之间的关系Figure6.19RelationshipbetweenTNremovalrate。TNkineticconstantandtemperatureinsubsurfaceflowandfreewatersurfaceintegratedwetland(3)氮素组分对TN面积负荷去除率的影响研究了HRT=0.9d工况条件下,氮素组分对TN去除率的影响。图6.20表明,湿地进水中氧化态氮占的比例越高越有利于湿地系统的脱氮,(N02+NO.,)/TN比值与TN面积负荷去除率之间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式为Y=O.1101x+0.9832(R2=0.8535)。3.O2.52.01.51.o0.5O.003691215‘18(N02+N03)/TN图6.20(NOz+NO。)/TN与TN面积负荷去除率之间的关系Figure6.20RelationshipbetweenTNremovalrateand(NQ+N佻)/TNinsubsurfaceflowandfreewatersurfaceintegratedwetland108.日.。_m.矗\爵畿米枢暇娶恒1薛硇.p.HⅢ.譬/褥篮稍姆赋嚣瞎磁均 第6章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强化脱氮除磷研究(4)COD/TN对TN负荷去除率的影响研究了HRT=O.9d工况条件下,COD/TN对TN去除率的影响。图6.21表明,COD/TN与TN面积负荷去除率之间呈显著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Y=I.4172x饥嘲2(R2=0.8014)。O.O1.O2.o3.o4.0COD/TN图6.2lCoD/TN与TN面积负荷去除率之间的关系Figure6.21RelationshipbetweenTNremovalrateandCoD/TNinsubsurfaceflowandfreewatersurfaceintegratedwetland6.3小结本章研究了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系统对生化反应器出水的脱氮除磷效率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处理生化反应器出水的新建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系统具有快速启动的特点,经45d左右的快速培养,湿地系统的脱氮除磷功能基本形成(HRT=0.5d)。其中,COD去除率为36.3%,面积负荷去除率为7.649.m.2.d一,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29m.d~,COD面积负荷与面积负荷去除率线性正相关,Y伽=O.8544X一10.352(R2=O.7212)。TN去除率为17.4%,面积负荷去除率为4.159.m-2.d一,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13m.d~。TP去除率为12.4%,面积负荷去除率为0.229.m-2.d~,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08III.d~。②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系统处于稳态运行时(HRT=O.9d),组合湿地脱5O5O5O5O5O4321lOl-p.1-1.∞\糌餐书根《娶旧磁蘧 第6章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强化脱氮除磷研究氮除磷效果较好,出水水质稳定。COD去除率为30.2%,面积负荷去除率为1.829.rfl吨.d一,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12m.d~。TN去除率为25.5%,面积负荷去除率为1.599.m-2.d一,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09m.d~,TN面积负荷去除率与进水负荷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YT,--0.0141x2·赫(R:=0.6885)。TP去除率为19.6%,面积负荷去除率为0.14g.m~.d~,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07m.d~,TP面积负荷去除率随TP面积负荷增加而线性增加,关系式为Y什=0.4393x-0.1734(R2=O.6073)。③通过对组合湿地系统进行污水强化处理,改善湿地进水中c/N比,为反硝化提供充足碳源,可极大地改善湿地的脱氮效果,但对除磷无显著影响。当向生化反应器出水中投加少量城市污水后,明显改善了湿地进水的COD含量,COD去除率为65.6%,面积负荷去除率为19.039.m-2.d一,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46m.d一,COD面积负荷去除率与进水负荷之间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Y咖=0.0686x“断(R2.0.8376)。TN去除率为65.9%,面积负荷去除率为5.429.m吨.d~,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48m.d~,TN面积负荷去除率与进水负荷之间线性相关,关系式为:Y州=0.4462x+1.5644(R2=O.9634)。TP去除率为22.2%,面积负荷去除率为0.299.m~.d一,反应动力学常数为O.1Im.d~。④在污水强化处理条件下,HRT与TN之间呈指数函数关系,关系式为Y,N=20.411e1舢71(R2=O.8842),当湿地进水中碳源供应充足、氮素组分以氧化态形式为主时,组合湿地的脱氮效率极高,进水中负荷供应量成为反应限制因子,停留时间在O.5d左右就可达到很好的脱氮效率:TP面积负荷去除率随HRT的升高而对数减少,关系式为k:-0.5968Ln(x)+O.1446(R2=O.8237)。TN去除率的季节性影响十分明显,TN去除率与水温之间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式为Y矿O.2908x-0.9369(R2--0.946),同样,水温也显著影响反应动力学常数,水温与k值之间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Y=O.0006x引嘲(R2=O.9002)。(N02+N03)/TN比值与TN面积负荷去除率之间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式为Y=O.1lOlx+O.9832(R2=O.8535)。COD/TN与TN面积负荷去除率之间呈显著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Y=I.4172xn锄(R2=O.8014)。110 第7章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性能比较及:【艺组合第7章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性能比较及工艺组合本研究采用的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主要由表面流湿地、潜流湿地、潜流+表面流湿地、植物稳定塘等功能单元构成,利用各功能单元的结构及净化特征,将各功能单元进行科学的串联/并联,构建了多种新型组合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为城市污水二级处理出水的生态净化提供新工艺。重点研究了高水力负荷(低水力停留时间,HRT≤2d)条件下,填料强化处理和污水强化处理对湿地生态处理系统脱氮除磷效率的改善作用。同时,人工湿地处理出水进入植物稳定塘,经较长时间的停留及稳定化处理,通过塘内植物吸收作用,以植物垃圾分解产生的VOC和植物分泌物等提供的内源性碳源强化的微生物反硝化作用,使出水水质达到或接近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规定的Ⅳ类水要求,从而使城市污水二级处理出水达到回用及补充地表水的目标,从而使污水净化和综合利用相结合,实现人工生态协同处理功能。本章重点分析了在2种脱氮除磷强化技术条件下,各湿地处理工艺的净化效率及运行参数,为确定最佳工艺组合及运行参数提供依据。即研究了砾石床潜流湿地、页岩与钢渣床强化湿地、页岩与钢渣床强化湿地的污水强化处理、表面流湿地、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的污水强化处理、湿地+植物稳定塘组合、湿地+藻类稳定塘组合等8种净化工艺、工艺组合或运行工况的处理效果。7.1材料与方法详见第3章第2节第3项。7.2结果与讨论7.2.1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COD及SS去除效果比较表7.1是砾石床潜流湿地、页岩与钢渣床强化湿地、页岩与钢渣床强化湿地的污水强化处理、表面流湿地、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潜流+表面流组合 第7章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性能比较及工艺组合湿地的污水强化处理、湿地+植物稳定塘组合、湿地+藻类稳定塘组合等8种工艺组合或运行模式对COD和SS去除效果的比较。方差分析(ANOVA)表明,COD去除率组间差异显著(P12.4,在污水强化脱氮潜流湿地单元实现大部分氮素的反硝化;出水进入填料强化除磷潜流湿地单元,在该单元实现磷素的吸附与沉淀;此时,水体中85%以上的氮素、90%以上的磷素已被去除,然后出水进入植物/藻类稳定塘单元进行稳定化处理,在鱼类、微生物、大型植物、浮游动物等功能组分的综合作用下实现水体净化。经过如上处理单元及工艺组合,人工生态处理系统出水水质可达到或接近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V类水要求。人工生态处理系统运行参数中,表面流湿地单元的HRT≤2d,污水强化脱氮潜流湿地单元的HRT≤ld;填料强化除磷潜流湿地单元的HRT≤1d:植物或藻类操纵塘单元的HRT≥5d。lZl 第8章结论与展望城市污水二级处理出水污水上出水图8.1优化的城市污水二级处理尾水生态处理系统示意图Figure8.1Layoutoftheconstructedeco-treatmentsystemforsecondarytreatmenteffluentofmunicipalwastewatersbyoptimized_.-__L 致谢到同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已三年了,学府的大家风范。在博士论文完稿之际,表示衷心的感谢.进入同济大学以来,深深醉心于一流谨向所有关心及支持我的老师和同学感谢同济大学提供给我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同济大学是一所令人向往的一流学府,能成为同济大学的一份子是我梦寐以求的,今日如愿非常开怀.感谢我的博士导师周琪教授.三年来,无论在学业还是生活上均得到了周琪教授的悉心指导、关心和支持.周琪教授及其课题组为我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使我心无旁及,潜心科研.周琪教授坚持及倡导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学术思想深深影响着我,令我受益匪浅.感谢在武汉863中试基地工作的全体人员.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个令人回味的地方,在基地一年半的工作中,大家团结一致,工作紧张而充实.在此,特别感谢杨殿海教授的精心指导,邱兆富学兄.江建权同学的大力协作,伊学农、陈秀荣博士的帮助.感谢我在职的上海水产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相关领导,当我的博士论文研究与我的本职工作需要协调时,院领导都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感谢我的父母对我工作及求学的理解和支持.再次谢谢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的老师和同学.2005年9月谭洪新于同济 参考文献[1】[2]U.S.EnvironmentProtectionAgency(EPA).Manual—Constructedwetlandstreatmentofmunicipalwastewaters.EPA/625/R-99/010.OfficeofResearchandDevelopment,NationalRiskManagementResearchLaboratory,Cincinnati,Ohio.1999.王薇,俞燕,王世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与设计,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14(1):59—62.[3]DennyP.Implementationofconstructedwetlandsindevelopingcountries,Wat.Sci.Tech.。1997,35(5):27—34.[4]BhamidimarriR,ShiltonA.ArmstrongI,et.a1.Constructedwetlandsforwastewatertreatment:TheNewZealandexperience.Wat.Sci.Tech.,1991,24(5):247-253.[5]PriceT,ProbertD.Roleofconstructedwetlandsinenvironmentallysustain-abledevelopments.AppliedEnergy。1997,57(2-3):129—174.[6]王琳,杨鲁豫.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的有效措施,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14(1):50—52.[7]InternationalWaterAssociation(IWA).2000.Constructedwetlandforpollutioncontr01.Processes,performance,designandoperation.IWApublishing,London.[8]WatsonJ.T.,F.D.Diodata,andM.Launch.1987.DesignandperformanceoftheartificialwetlandswastewatertreatmentplantatIselin。P九In:K.R.ReddyandW.H.Smith(eds.)Aquaticplantsforwatertreatmentandresourcerecovery.Orlando,FL:MagnoliaPress.[9]DrizoA,FrostCA,GraceJ,SmithK^.2000。Phosphateandammoniumdistributioninahorizontalsubsurfaceflowusingshaleasasubstrate.Wat.Res.34(9):2483—2490.[10]PantHl【,ReddyKR。LemonE.2001.Phosphorusretentioncapacityofrootbedmediaofsub-surfaceflowconstructedwetlands.Ecologicalengineering,17(2001):345—355.[11]KozubDD。LiehrSK.1999.Assessingdenitrificationratelimitingfactorsinaconstructedwetlandreceivinglandfillleachate.Wat.Sci.40(3):75—82.[12]Kadlec,R.H.andR.L.Knight.1996.Treatmentwetlands.BocaRaton,FL:Lewis-CRCPress.[13]CritesRW.Designcriteriaandpracticeforconstructedwetlands.Wat.Sci.Tech.,1994,29(4):I-6.124 参考文献[14】U.S.EnvironmentProtectionAgency(EPA).DesignManual-Constructedwetlandsandaquaticplantsystemsformunicipalwastewatertreatment.EPA/625/l一88/022.OfficeofResearchandDevelopment,CenterforEnvironmentalResearchInformation,Cincinnati,Ohio,1988.[15]U.S.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EPA).1999.Freewatersurfacewetlandsforwastewatertreatment:Atechnologyassessment.EPA832/R一99/002.OfficeofWater,Washington,I)C.[16]130stromB,MJanssonandCForsberg.Phosphorusreleasefromlakesediments.Arch.Hydrobi01..1982,18:5-59.[17]FaulknerSPandCJRichardson.Physicalandchemicalcharacteristicsoffreshwaterwetlandsoils.In:Constructedwetland.DSHammer(eds.).LewisPublishers,ChelseaMI,1989:41—72.[18]TarutisWJJrandRFUnz.Usingdecompositionkineticstomodeltheremovalofminerwaterpollutantsinconstructedwetland.Wat.Sci.Tech.,1994,29(4):219-226.[193Meutia从.Treatmentoflaboratorywastewaterinatropicalconstrctedwetlandcomparingsurfaceandsubsurfaceflow.Wat.Sci.Tech.,2001。44(11一12):499-506.[20]Ji,G-D(籍国东),Sun,T-H(孙铁珩)。Li,S(李顺).Constructedwetlandanditsapplicationforindustrialwastewatertreatment[J].ChineseJournalofAppliedEcology,2002,13(2):224—228.(inChinese).[21]TannerCC.Plantsforconstructedwetlandtreatmentsystems—Acomparisonofthegrowthandnutrientuptakeofeightemergentspecies.EcologicalEngineering,7(1996)59—83.[22]Reddy,K.RandD’hngelo,E.M.Biogeochemicalindicatorstoevaluatepollutantremovalefficiencyinconstructedwetlands[J].WaterScienceandTechnology.1997,35(5):卜10.[23]Seidel,K.Macrophytesandwaterpurification[A].In:Tourbier,J(eds).BiologicalControlofWaterPollution[C].Philadelphia:UniversityofPennsylvaniaPress.1976.109—120.[24】Brix。H.Functionsofmacrophytesinconstructedwetland[J】.WaterScienceandTechnology,1994,29(4):71—78.[25]Thut.R.N.Feasibilityoftreatingpulpmilleffluentwithaconstructedwetland[A].In:MoshiriGA(eds).ConstructedWetlandsforWaterQualityImprovement[C].BocaRaton,Florida:LewisPublishers,1993.441—447.[26]WuZ-B(吴振斌),ChenH-R(陈辉蓉),HeF(贺锋)et.a1.Primarystudiesonthepurificationefficiencyofphosphorusbymeansofconstructedwetlandsystem[J].ACTAHydrobiologicaSinica(水生生物学报),2001,25(1):28—35.(InChinese).125 参考文献[27]Cao,X-D(曹向东),Wang,B—Z(王宝贞),Lan,Y-L(蓝云兰),Liu。H_L(刘鸿亮).Removalofnitrogenandphosphorusinthepond—wetlandcombinedsystem[J].ResearchofEnvironmentalSciences(环境科学研究),2000,13(2):15-19.(inChinese)[28]Mays,P.A.andEdwards,G.S.Comparisonofheavymetalaccumulationinanaturalwetlandandconstructedwetlandsreceivingacidminedrainage[J].EcologicalEngineering,2001,16:487—500.[29]Ann,Y.Influenceofredoxpotentialonphosphorussolubilityinchemicallyamendedwetlandorganicsoils[J].EcologicalEngineering,2000,14:169-180.[30]Drizo,A.Frost,C.A.Phosphateandammoniumremovalbyconstructedwetlandswithhorizontalsubsurfaceflowusingshaleasasubstrate[J].WaterScienceTechnology,1997,35(5):19—25.[31]Steiner,G.R.Freeman,R.J.Jr.Configurationandsubstratedesignconsiderationforconstructedwetlandswastewatertreatment[A].In:Constructedwetlandsforwastewatertreatment.Municipal,IndustrialandAgricultural[C]:Hammer,D.,Ed.:LewisPublishers:Chelsea,MI.1989,319-324.[32]Drizo,九Frost,C.A.Grace,J.Physico-chemicalscreeningofphosphate—removingsubstratesforuseinconstructedwetlandsystems[J].WaterResearch,1999,33(7):3595—3602.[33]Drizo,九Comeau,Y.Forget,C.et.a1.Phosphorussaturationpotential:Aparameterforestimatingthelongevityofconstructedwetlandsystems[J].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2002,36(21):4642—4648.[34]ZhuT.Phosphatesorptionandchemicalcharacteristicsoflightweightaggregates(LWA)一Potentialfiltermediaintreatmentwetlands[J].Wat.SciTech,1997,35(5):103—108.[35]XUL-H(徐丽花).ZHOUQ(周琪).Experimentalstudyonartificialwetlandforcontrollingstormwaterrunoffpollution[J].ShanghaiEnvironmentalSciences(上海环境科学).2002,21(5):274-277.(InChinese)[36]WuZ—B(吴振斌),ChenH-R(陈辉蓉),HeF(贺锋)et.a1.Primarystudiesonthepurificationefficiencyofphosphorusbymeansofconstructedwetlandsystem[J].AUrAHydrobiologicaSinica(水生生物学报),2001,25(1):28—35.(InChinese).[37]Vl珊azal,J.Algaeandelementcyclinginwetlands[M].Bocaraton,F.L:LewisPublishers。1995.[38]Liehr,S.K.2000.Constructedwetlandstreatmentofhighnitrogenlandfillleachate.WERFReportNo.94一IRMU.NCSU.[39]Young,T.C.,A.G.collins,andT.L.Theis.2000.SubsurfaceflowwetlandforwastewatertreatmentatMinoa,NY.ClarksonU.ReporttoNYSERDAandU.S.EPA.126 [40]FujitaY,DinstReinhardM.1996.IdentifientionofwastewaterDOCcharacteristicsinreclaimedwastewaterandrechargedgroundwater.Waterenviron.Res.4:867-876.[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PinneyML,PaulKW,LarryB.2000.Transformationsindissolvedorganiccarbonthroughconstructedwetlands.Wat.Res.34(6):1897—1911.Hannah,S.九,B.M.Austern。A.E.Eralp,andR.H.Wise.1986.Comparativeremovaloftoxicpollutantsbywastewatertreatmentprocesses.Jour.WPCF,58(1):27—34.U.S.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EPA).1999.Constructedwetlandstreatmentofmunicipalwastewaters.EPA/625/R一99/010.NationalRiskmanagementresearchlaboratory,Cincinnati,Ohio.Grady,Jr.,C.P.L.andH.C.Lim.1980.Biologicalwastewatertreatment—-Theory&applications.NewYork,NY:MarcelDekker,Inc.Wetzel。R.G.1983.Limnology.2ded.NewYork,NY:SaundersCollegePress.Barber,L.,eta1.1999.Transformationofdissolvedorganiccarboninconstructedwetlandsystems.ProjectReport,U.S.Dept.Interior,BureauofReclumation.Lienard,A.1987.Domesticwastewatertreatmentintankswithemergenthydrohoytes:LatestresultsofarecentplantinFrance.WaterSci.Tech.,19(12):373—375.Mars。R.TheroleofthesubmergentmacrophyteTriglochinhuegeliiindomesticgreywatertreatment[J].Ec01.Eng.1999,12:57—66.SikoraFJ,ZhuT,BehrendsLL,eta1.1995.ammoniumremovalinconstructedwetlandswithrecirculatingsubsurfaceflow:removalratesandmechanisms.Wat.Sci.tech.32(3:193—202.LinYing-Feng,JingSR,WangTW,LeeDY.2002.effectsofmacrophytesandexternalcarbonsourcesonnitrateremovalfromgroundwaterinconstructedwetlands.Environmentalpollution.119(2002):413—420.BachandPAM,HorneAJ.2000.Denitrificationinconstructedfree-watersurfacewetlands:I.Veryhighnitrateremovalratesinamacrocosmstudy.Ecologicalengineering,14(2000):9—15.CominFA.RomeroJA.AstorgaV,andGarciaC.1997.Nitrogenremovalandcyclinginrestoredwetlandsusedasfiltersofnutrientsforagriculturalrunoff.Wat.Sci.Tech.35(5):255—261.LimPE。WongTF,LimDV,2001.Oxygendemand,nitrogenandcopperremovalbyfree-water-surfaceandsubsurface-flowconstructedwetlandundertropicalconditions.Environmentinternational.26(2001)425—431.TannerCC。ClaytonJSandUpsdell肝.1995.effectofloadingrateandplantingontreatmentofdairyfarmwastewatersinconstructedwetlands--II.Removal127 参考文献ofnitrogenandphosphorus.Wat.Res.29(1):27-34.[55]Francisco,A.Nitrogenremovalandcyclinginrestoredwetlandsusedasfiltersofnutrientsforagriculturalrunoff[J].WaterScienceTechnology,1997,35(5):255—261.[56]U.S.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EPA).1993.Manual--Nitrogencontr01.EPA/626/R一93/010.OfficeofResearchandDevelopment,Washington,DC.[57]Mitsch,W.J.andJ.G.Gosselink.1993.Wetlands.NewYork,N1『:VanNostrandReinhold.[58]Reddy,K.R.andD.A.Graetz.1988.Carbonandnitrogendynamicsinwetlandsoils.In:D.D.Hooketa1.(eds.)Theecologyandmanagementofwetlands.V01.I.PortlandOR:TimberPreSS,P.307.[59]Burgoon,P.S.,K.R.Reddy,T.A.DeBusk,andB.Koopman.1991.Vegetatedsubmergedbedswithartificialsubstrates.II:NandPRemoval.JournalASCE—EED。117(4):408—424.[60]Twinch,九J.andP.J.Ashton.1983.‘Wetlandsasaccretingsystems:Nutrientcyclinginwetlands.Jour.Limn01.Soc.Sc.Afr.,9(2):104—109.[61]U.S.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EPA).1983.WastewaterstabilizationpondS_-Nitrogenremoval.OfficeofWater,Washington,D.C.[62]Paul,R.Evaluationofawetlandsystemdesignedtomeetstringentphosphorusdischargerequirements[J].Waterenvironmentresearch.1996,68(4):836—840。[633Richardson,C.J,Oian,S.S.Long-termphosphorusassimilativecapacityinfreshwaterwetlands:anewparadigmforsustainingecosystemstructureandfunction[J].Environ.Sci.&Tech.1999。33(10):1545一1551.[64]Tanner,C.C.Substrationphosphorusaccumulationduringmaturationofgravelbedconstructedwetlands[J].Wat.Sci.Tech.,1999,40(3):147—154.[65]ji,G-D(籍国东).Sun,T.H(孙铁珩).Chang,S-J(常士俊).Superheavyoilproducedwatertreatmentbysurfaceflowconstructedwetland[J】.EnvironmentalSciences(环境科学)。2001,22(4):95-99.(inChinese)[66]Zhangaidong,OldhamC.2001.theuseofanultrafiltrationtechniqueformeasurementoforthophosphateinshallowwetlands.The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266(2001)159-167.[67]Gearheart,R.A.1993.Phosphorusremovalinconstructedwetlands.PaperNo.AC93-023—001.Presentedatthe66thAnnual1『EFTEcMeeting.Anaheim,cA.[68]FisherPJ.1990.hydrauliccharacteristicsofconstructedwetlandsatRichmond.NSW,Australia,ConstructedWetlandsinwaterpollutioncontrol(Adv.Wat.Pollut.Contr01.No.10),Cooper。PFandFindlaterBC(eds).IWAPRC,PergamonPress,Oxford,21—31.[69]SteinerGR,andFreemanRJ.considerationsforconstructed1989.Configurationandsubstratedesignwetlandswastewatertreatment.Constructed128 参考文献wetlandsforwastewatertreatment.DAHammer(Ed).Lewispublishers,Michigan,363—377.[70]PilgrimDH.SchulzTJandPiIgrimID.1992.Tracerinvestigationofthepatternsintwofield-scaleconstructedwetlandunitswithsubsurfaceflow.In:3rdinternationalspecialistconferenceonwetlandsystemsinwaterpollutioncontrol,Sydney,December,1992.[71]WernerTM.RobertHK.2000.Wetlandresidencetimedistributionmodeling.Ecologicalengineering.15(2000):77—90.[72]AnneLSandMitchellCA.1999.Designandhydraulicperformanceofaconstructedwetlandtreatingoilrefinerywastewater.Wat.Sci.tech.40(3):301—307.[73]DavidAS,RezaK,JamesCA。WilliamR.2001.Descriptionofflowthroughanaturalwetlandusingdyetracertests.Ecologicalengineering.18(2001):173-184.[74]AndyNS,JuliusNP,.1996.Tracerstudiesofagravelbedwetland.Wat.Sci.tech.34(3-4):421-425.[75]KingAC,MitchellCA,HowesT.1997.Hudraulictracerstudiesinapilotscalesubsurfaceflowconstructedwetland.Wat.Sci.tech.35(5):189—196.[76]MitchellC。McNEVIND.2001.alternativeanalysisofBODremovalinsubsurfaceflowconstructedwetlandsemployingMoNODkinetics.Wat.Res.。35(5):1295—1303.[77]MartinJF,ReddyKR.1997.Interactionandspatialdistributionofwetlandnitrogenprocesses.Ecologicalmodelling。105(1997):l一21.[78]GerkeS,BakerLA,XuY.2001.Nitrogentransformationsinawetlandreceivinglagooneffluent:sequentialmodelandimplicationsforwaterreuse.Wat.Res.35(16):3857—3866.[79]ManderUandMauringT.nitrogenandphosphorusretentioninnaturalecosystems.In:RyszkowskiLandBalazySeds.Functionalappraisalofagriculturallandscaper.In:EUROPE(EUROMABandINTECOLSEMINAR。1992).Researchcenterforaqriculturalandforestenvironment,POLAcad.Sci.Poznan。1994.77—94.[80]LantzkeIR,MitchellDS,HeritageAD,SharmaKP.1999.amodeloffactorscontrollingorthophosphateremovalinplantedverticalflowwetlands.Ecologicalengineering,12(1999)93—105.[81]BraskerudBC.2002.factorsaffectingphosphorusretentioninsmallconstructedwetlandstreatingagriculturalnon—pointsourcepollution.Ecologicalengineering,19(2002)41—61.[82]William,J.M.Alex,J.H.Robert,w.N.Nitrogenandphosphorusretentioninwetlands--ecologicalapproachestosolvingexcessnutrientproblems[J].Ec01.Engin.2000。14:卜7.129 参考文献[83]Baker,L.九Designconsiderationsandapplicationsforwetlandtreatmentofhigh—nitratewaters[J].WaterScienceandTechnology,1998。38(1):389-395.[84]孙铁珩,周启星,张凯松.污水生态处理技术体系及应用,水资源保护,2002年,第3期:6—13[85]BakerLA.1998.Designconsiderationsandapplicationsforwetlandtreatmentofhigh—nitratewaters.Wat.Sci.Tech.38(1):389—395[86]IWASpecialgrouponuseofmacrophytesinwaterpollutioncontrol,2000,Constructedwetlandforpollutantcontr01.Scientificandtechnicalreport№.8.IWApublishing。London,England.[87]KadlecRH,KnightRL.TreatmentWetland[M].LewisPublishers.Chelsea,MI.1996,p215—243.[88]ZhuT’JenssenPD,MaehlumT’KrogstadT.Phosphorusandchemicalcharacteristicsoflightweightaggregates(LWA):potentialfiltermediaintreatmentwetland[J].WaterSci.Technol,1997,35(5):103-108.[89]DrizoA,FrostCA,GraceJ,SmithKA.Physico—chemicalscreeningofphosphateremovingsubstratesforuseinconstructedwetlandsystems[J].Wat.Res,1999,33(17):3595-3602.[90]DrizoA,ComeauY,ForgetC。ChapuisRP.Phosphorussaturationpotential:Aparameterforestimatingthelongevityofconstructedwetlandsystems明.Environ.Sci.Technol,2002,36(21):4642—4648.[91]白燕,王升忠.成炭植物腐殖化速率的研究,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4:94—98[92]夏汉平.香根草和水花生对垃圾污水中N、P、CI的吸收效果,植物生态学报,2000,24(5):613—616130 附录A附录A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相关图片资料 附录A藻类稳定塘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个人简历:谭洪新。男,1968年10月生。1991年7月毕业丁青岛海洋大学生物资源与管理专业获学士学位。1997年7月毕业于上海水产大学水产养殖专业获硕十学位。2002年9月就读于同济大学环境:I: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已发表论文:[1]谭洪新,周琪,朱学宝.泡沫分离一臭氧消毒装置的水处理效果研究,上海环境科学,2003。V01.22(12):987-990.[2]谭洪新,刘艳红,朱学宝,周琪.闭合循环水产养殖一植物水栽培综合生产系统的.T艺设计及运行效果,水产学报,2004,V01.28(6):689-694.[3]谭洪新,周琪.湿地填料的磷吸附特性及潜流人一L湿地除磷效果研究,农、Ik环境科学学报,2005,V01.24(2):353-356.待发表论文:[1]谭洪新,周琪,杨殿海.污水及填料强化对潜流湿地脱氮除磷的影响.研究成果:[1]博士在读期间,参与周琪教授主持的国家“十五”科技专项——城市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课题编号:2002从601023)项目的中试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2]博士在读期间,申请发明专利一项——“一种变粒径组合填料水平潜流人.1.湿地污水处理上艺”(申请号:200410066233.8)(发明人:周琪、杨殿海、顾国维、谭洪新、张军)。13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