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767873
大小:12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15
《【素材】第1章第2节人口的空间变化.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www.canpoint.cn1.2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的迁移有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两种。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造成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此外,政治、战争、国家政策和城市化、开发国土等方面的原因也影响人口的迁移。人口迁移在客观上大大促进了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材料一】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流向及原因时期特点流向原因二战前旧大陆→新大陆已开发国家→未开发国家欧洲→美洲非洲→美洲中、日、印→东南亚、美洲地理大发现与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二战后发展中→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外籍工人(增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西欧、北美等
2、发达国家及石油产区各国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材料二】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口迁移事件“永嘉之乱”时期的人口迁移。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约90万人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南迁,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事件。“安史之乱”时期的人口迁移。发生在唐代,约100万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格局,我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达到了均衡。“靖康之乱”时期的人口迁移。发生在宋朝,近100万人向南方迁移,完成了我国经济重心、人口重心、文化重心自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走西口”、“闯关东”、“东南沿海下南洋”等。这些迁移基本上开始于明清
3、时代,虽然不是偶发的巨大规模的迁移,只是一些不间断有规律的迁徙,但却都是中国人地关系紧张的最真实记录。【材料三】新中国的人口迁移轨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经历了由政府直接引导迁移到自发迁移,由沿海向内地迁移到由内地向沿海迁移的转变。人口迁移的这些变化,都与国家政策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一方面,受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影响,对城乡人口实行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人口的自由迁移流动基本停止;另一方面,由政府引导,曾有过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其中产生巨大影响的有:干部南下:1949年,中央从东北、华北、山东、陕西、河南等老根据地抽调大批干部,随队伍南下,顺利地完成了建国初期
4、各地政权的组建任务。南下干部约有13万人,加上随迁的家属,约有40万人。支援新建工业基地和“三线”建设:在“一五”、“二五”期间,国家从东部沿海各省的工业城市,抽调工人、科技人员及随迁家属,支援新的工业基地建设。这一时期也是建国后最大的省级人口迁移时期,年迁移总人口数达5594.5万人。1964、1965年,国家从战略角度考虑,把沿海和内地密集的工业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向西北、西南和中南地区转移,开始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迁移人员主要包括大批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及家属。移民垦荒,支援边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有计划地组织复员专业官兵和人口稠密www.ca
5、npoint.cn010-5881806758818068canpoint@188.com第3页共3页www.canpoint.cn地区的人民,移民东北、西北和内蒙古等省区,开发边疆资源。如黑龙江省在1952~1958年由外省迁入的垦荒人口达37.98万人;1958年,解放军转业官兵10万人开进北大荒,开始大规模地开垦黑龙江三江平原;1954年新疆正式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57~1960年,苏、皖、鄂三省向新疆移民80多万人;1959~1962年,30万人迁往海南,建设我国的橡胶基地。精简下放,上山下乡: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并
6、精简职工,减少城镇人口,到1963年6月,全国共减少城镇人口2600万。知识青年支援边疆建设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开始,1968年12月,政府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总人数达到1700万。接受知识青年插队落户的主要有黑龙江、内蒙古、云南、安徽、山西、陕西、宁夏、河南、贵州等省区。从1970年起,下放干部因工作需要陆续返城,知识青年因招工、高考、病退等也陆续回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大规模招工、招生,有相当一部分下放干部和知识青年陆续回城,城市人口开始回升。如果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人口迁移是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由政府直接引导的话,那么20世纪80年代以后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
7、经济的影响下,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重点向东部沿海地区的转移而自发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巨大影响的有:民工潮: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家乡,涌入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谋求职业,引出了规模日益扩大的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形成了我国人口流动的基本格局。每年春节前后一段时间,在各大中城市打工的农民返乡,形成了所谓“民工潮”,人数约为5000万~6000万人。孔雀东南飞: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步建立了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了“孔雀东南飞”、“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局面。在人才东流高峰期的20世纪80年代,西北地区共东迁流失科技人才27000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