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766009
大小:288.50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9-05-10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答案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卷(十六)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答案解析锦屏县三江中学语文组2012年9月6日《夜雨》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B.D)解析:A.“只好不欢而散”不妥当,作者与朋友的观点有不同之处,但他们分别时还没有到“不欢而散”的程度。C.“不太看重家”于文无据。E.作用解释不对,应是与后面所描绘的贫民图形成对比,揭露与讽刺社会现实。2.“我所要走的又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这句话有什么含义?答案:表面指回家的路很远,实际指无人理解自己的内心,渴望光明、需要奋斗的路漫长。3
2、.本文的开头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种写法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案:倒叙手法。先写坐在公共汽车上,然后再写坐在公共汽车的由来,使叙述产生波澜,避免叙述的平板与结构的单调,从而造成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4.面对“蜷曲着身子,偎在路的两边的尽是一些没有家的人”,作者是什么态度?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态度?清结合文本,作简要的探究。答案:第一问:做着同情这些处境艰难的人,但没有实际能力帮助这些人。第二问:在当时“这个城市是只相信大言和虚伪的,说真话和给人真心看的是稀有的傻子”的现实社会中,作者虽有心却力不足,不能从物质上帮助这些
3、贫困的人。但作者通过自己的笔揭露了这种社会现实,发出与众不同的声音,表达力自己真切的关怀,展示了一个善良的灵魂,令人尊敬与钦佩。《冬的丢失》5.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E)解析:B.“这是因为南国冬天给自己的印象远远超过北国的冬天”不妥当,南国冬天给作者震撼,但从文末可以看出作者同样热爱北国之冬。C.“怕自己于众不同”错。D.“开始是非常厌恶烦躁的”“由烦躁变为喜爱”错,作者的感情一直是愉悦的。6.文中第②段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饰手法?作者列举这些事物有什么作用?答案:第一问;比喻、拟人、排比反问
4、等:第二问:既写出春天的生机、热闹、繁复的特点,突出南宁春天的美丽景象,赞美春之声;又写出春天之声吸引着自己、逗弄着自己的原因,抒发了作者对春之声的喜爱与欣喜。7.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北方的一些地方,如北京新疆等,试分析作者写这些的目的。答案:(1)写出北国冬天之美,为结尾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做铺垫;(2)以北国冬天之美来烘托南国冬天没有冬意而是呈现出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特点。8.“冬的失去”作为文章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南国冬天没有冬意,而是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2)社会物产丰富,人们生活正蒸蒸
5、日上;(3)对春天寄寓着希望,时代呼唤着人们去努力、奋斗。《燕国石寻》9.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D)解析:B“是想表达对岁月流失的惋惜之情”牵强。C“是燕园中最美的景物”文中无据。E“主要是想体现作者知识渊博”错,应是“增加文章文化底蕴,使行文活泼”。10.结合全文,是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答案:作者按照空间方位的变化来写。先从西校门写起,然后写未名湖,接着写办公楼南、北两面,再写到达镜春园,然后写朗润园,最后写燕园北墙。答案: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石头以人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石头的形态,同时使石头具有生
6、命力,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11.简要赏析第⑧段画线句子。12.有人认为,文章内容是“寻找燕园的石头”,所以题目应为“燕园寻石”,你认为合适吗?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答案:以“燕园石寻”为题合适。理由:①“石寻”文雅,与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石头相一致;“寻石”则显得较为平淡,无法揭示文章优雅的内容。②“石寻”是倒装语序,突出文章的内容为“石头”,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画睛》13.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E)解析:C表达太绝对了,不是“所有的人所向往的”是作者所向往的。B“但又充满迷惘”错误,第④段末尾作者
7、的反问表达的不是迷惘,而是有所思悟的探寻。D“满肚子的怨气”与原文不符。14.本文第①段写了那些内容?有什么作用?答案:写了天气晴朗,心情愉悦。作用: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及天气,交代自己的心情状况,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15.文中插入一群孩子的对话有什么作用?答案:用一群孩子生活所处的环境与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作对比,突出不同的人生际遇;为后文揭示主题作铺垫。16.这篇散文以“眼睛”为题,有主题思想方面的考虑。请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答案:使主题更加突出、深刻。①文题中的“睛”是比喻义,意为“感受自然的美景,心情的愉悦,心
8、灵的明净”;②“画”有“发现”之意,从而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身边的美;③文题饱含哲理,有一种美感,使人审视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一颗平和、明净和温柔敦厚之心。《斜雨过大理》17.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B.D)解析:A.作者并未走出车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