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县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报告

黎平县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报告

ID:36761051

大小:43.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5-14

黎平县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报告_第1页
黎平县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报告_第2页
黎平县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报告_第3页
黎平县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报告_第4页
黎平县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黎平县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黎平县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报告非物质文化,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是全面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切实构建和谐社会的

2、重要体现。非物质文化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内含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承载着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生命密码。一、基本情况黔东南州是一个拥有33个民族的民族自治州,是全国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民族地区之一。黎平县位于该州东南部,黔湘桂三省交界山区,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地带。全县总面积4441平方公里,聚居侗、苗、瑶等14个民族,总人口51万人,其中侗、苗、瑶、壮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4%,侗族人口35万人,占70%,占全国侗族总人口的12.3%,是全国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县,历史和地理上均处于侗族聚集的中心,是典型的侗

3、族大县、文化富县。黔东南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民族等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缔造了深蕴的民族文化,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系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二、黎平县非物质文化传承情况黎平侗民间文化浓郁,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黎平就有人类活动,宋代始有建置,明永乐十一年设黎平府,曾是黔湘桂毗邻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现存的翘街古城即是繁华历史的见证。黎平既是侗族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侗族文化原生态保留最完整地区之一。黎平侗族历史源远流长,民族风情浓郁、丰富多彩。这里不仅是

4、唱响海内外名满天下的侗族大歌和侗戏的发源地,而且是侗族鼓楼、花桥这一世界建筑艺术瑰宝的发祥地。有侗族鼓楼之宗——述洞独柱鼓楼、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地坪风雨桥、中国和挪威联合建设的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全国最大的侗寨肇兴鼓楼群、中国首座侗族民间人文生态博物馆等。黎平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经济状况和精神生活仍然保存在一种比较完整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生态之中。生活在这里的侗族人民,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本民族独特灿烂的文化,其中包括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民族建筑、民族工艺、风情民俗等。主要表现形式有以鼓楼、花桥等为代表的侗族

5、建筑技艺,以侗族大歌为代表的侗族音乐,以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芦笙节、月也等节日为代表的节庆活动,以侗戏为代表的戏曲艺术。如侗族大歌,作为原生态的侗族文化经典,她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侗族文化渊源的基因。按照区域版块可分为:肇兴侗族风情文化原生区、岩洞侗族大歌原生区、茅贡侗戏文化原生区、洪州琵琶歌原生区、尚重琵琶歌原生区。在这些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侗族大歌、侗戏、侗族琵琶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侗款、侗族“月也”习俗、琵琶、侗族鼓楼、花桥营造技艺、侗族萨文化(以

6、上项目已被省人民政府推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候选项目)、侗族摔跤、侗族河边腔、侗族蓝蓝靛靛染工艺、九洞侗族服饰、侗族婚俗等。除上述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另外还有古朴的服饰文化、独特的婚丧嫁娶、多彩的风俗习惯以及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银饰制作技艺和宗教信仰、稻作文化等等。三、保护情况侗族优秀文化遗产构成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侗族文化渊源的基因,和其他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一样面临越来越多的冲击,正处于濒危状态,她们犹如一个影子,随时都可能消亡。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邓敏文研究员等人多年

7、的实地考察:目前侗族大歌流行区主要集中在贵州省黎平县南部地区和与之接壤的从江县北部地区,总面积不到1000平方公里,流行区总人口不足10万,而且正逐年减少。随着现代文化交流的加速,侗族大歌以及侗族其他优秀文化遗产一样面临越来越多的冲击,正处于濒危状态。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指导下,该县上下全力以赴,做好抢救与保护工作。(一)积极贯彻宣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全县各族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识得到加强。2002年7月30日,《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

8、保护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后,县乡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对《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进行了宣传,全县各族群众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得到加强。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出台后,组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