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68 人体咽鼓管解剖学新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68人体咽鼓管解剖学新进展--三维重建和测量郑雅丽 郭继周 摘 要: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咽鼓管的解剖提出新的概念,他们用对咽鼓管的颞骨作成组织切片,通过计算机进行三维重建.将咽鼓管分为六个部分:咽口部,中间部,近峡部,峡部,峡后部及鼓室前部.并对咽鼓管弯曲度,倾斜度与临床的解剖关系进行了研究.现就国外近年有关文献进行综述,以供同道参考.作者单位:郑雅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100730) 郭继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100730) 参考文献:[1]ProctorB.ArchOtolaryngol,196
2、7;86:503~514[2]SadeJetal.ArchOtolaryngol,1985;242:247~255[3]SudoMetal.AnnOtolRhinolLaryngol,1998;107:547~554[4]SudoMetal.AnnOtolRhinolLaryngol,1997;106:583~588[5]SpauwenPHetal.CleftPalateCraniofacJ,1991;28:217~219[6]ParkKetal.YonseiMedJ,1992;33:159~167[7]SandoIetal.AnnOtolR
3、hinolLaryngol,1986;95:267~274[8]SuzukiCetal.ActaOtolaryngol,1998;118:837~843[9]SadeJetal.AdvOtorhinolaryngol,1988;39:18~36[10]SadeJetal.AnnOtolRhinolLaryngol,1989;98:630~634[11]DoyleWJetal.AnnOtolRhinolLaryngol,1980;89:49~57[12]HonjoIetal.ActaOtolaryngol,1981;91:85~89[13]Ho
4、njoIetal.AnnOtolRhinolLaryngol,1980;89(Suppl):25~27我国在中耳炎病理研究上取得突破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在3月11日召开的全省中耳炎研究新进展学术报告会上,向来自全省各地的170余名耳科医师报告了他们在中耳炎病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突破。这个重大的理论突破和临床诊治上的准确验证,标志着各种疑难性中耳炎的诊治不再成为耳鼻喉科的一大难题。 中耳炎是临床最常见的多发病之一,医学界以往对其的病理研究只着重于组织形态病理学方面的研究和分类,因而导致对于中耳炎的认识和临床诊治仍处于较为滞后的阶
5、段。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张全安教授等人在广泛研究当今中耳炎病理理论的基础上,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中耳炎研究中心的500多个全耳朵的各种类型中耳炎颞骨连续切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长达4年的光镜组织病理学研究。 发现中耳炎病理过程中内通风引流阻塞、渗出液及肉芽组织的形成是导致慢性中耳炎发生和发展的元凶,而要预防慢性中耳炎的产生和对中耳炎进行彻底治疗,改善内通风引流、引流渗出液和清除肉芽组织则是最关键的环节。而要对中耳炎做出正确、及时的诊断,薄断层CT诊断则是很重要的技术手段。 在对中耳炎的治疗中,他们采取乳突术腔管取代咽鼓管通
6、气和黏膜收缩剂疗法以改善中耳通气功能;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清除中耳病灶以改善中耳的内通风引流;对鼓膜穿孔中耳炎病例,制定了将外科手术治疗的主要区域由中耳腔区向后转移至上鼓室、鼓窦乳突区,并通常作耳后切口,以尽早准确清除阻塞病变,引流后部区域积存的炎性积液,并保存了患者的听觉功能;根据滞留渗出液的吸收、机化与肉芽组织形成,是同时发生在同一区域的同一病理过程的特点,他们提出了“渗出—肉芽型中耳炎”的新的临床诊断名称,对长期保守治疗不愈的渗出性中耳炎患者,若确定有肉芽组织形成,则对其进行手术治疗,并提出在肉芽组织形成之前彻底引流炎性渗出液是防止慢性中
7、耳炎形成的关键。 他们还发现多数(91%)慢性中耳炎有发病隐蔽的特点,并没有急性发病史,因而在诊断中不必如教科书所说的要把鼓膜穿孔,耳流脓和传导性耳聋作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诊断必不可少的三大症状。基于上述认识基础上所给予病人相应的治疗,都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为此,他们还将中耳炎分为早期中耳炎、慢性中耳炎、中耳炎后遗症三大类,以更符合中耳炎病理变化规律和临床实际。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这项研究由于着力于中耳炎病理动态变化机制的探讨和慢性中耳炎形成病理机理的研究,全面、准确地揭示了中耳炎病变过程的实质和规律,所获得的一系列中耳炎病理理论和
8、学术思想,标志着中耳炎的研究有了质的突破,为临床的进一步诊治提供了极为可靠的依据。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杨龙提供阳运康 林月秋2005-12-13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