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社会革命读书笔记(斯考切波著)

国家与社会革命读书笔记(斯考切波著)

ID:36726516

大小:49.85 KB

页数:28页

时间:2019-05-14

国家与社会革命读书笔记(斯考切波著)_第1页
国家与社会革命读书笔记(斯考切波著)_第2页
国家与社会革命读书笔记(斯考切波著)_第3页
国家与社会革命读书笔记(斯考切波著)_第4页
国家与社会革命读书笔记(斯考切波著)_第5页
资源描述:

《国家与社会革命读书笔记(斯考切波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实用标准文案《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斯考切波著;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该书的总体框架本书提供了一种分析现代世界历史上所发生的社会革命转型的参照性框架,并且运用了比较历史的方法,力图对1787—1800年的法国革命、1917—1921年的俄国革命和1911—1949年的中国革命的原因及结果做出解释。第一章通过对已经被广泛认可的“革命”理论的假设与研究方法进行批判性反思,概括性地提出了一些分析原则,其目的在于,为重新审视这些历史上实际发生的革命事件的特点和疑点确定新方向。但是,第一章的提纲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论证。本书的其余部分将力图使其在具体运用中

2、变得有血有肉。本书第一部分,通过对旧制度下的波旁王朝、沙皇俄国和帝制中国的国家政权、阶级结构和国际环境的分析,追溯了这三国革命性危机与冲突的根源。分析的重点是,旧制度下的国家政权如何陷入危机以及革命动乱中的农民起义。本书的第二部分分析了革命本身——从最初的爆发到相对稳定并有着特殊结构的新制度的巩固:法国的拿破仑体制、苏联的斯大林体制以及独特的中国共产主义体制。这一部分将特别关注革命领导集团的国家建设与革命后社会中新政权的结构与活动。<序言>第一章解释社会革命:现存理论的替代模式本章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引入一种能够替代所有(或者大多数)现存解释途径的新模式,并论证这一新模式的分析原则与方法。与

3、当前盛行的理论所用的解释模式相反的是,我将要论证用结构性视角来分析社会革命,并且应该特别关注国际背景,应该关注国内与国际因素对旧制度下的政权组织崩溃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新的、革命性政权组织的的建立情况。此外,我还要论证,比较历史分析是用来建立既有历史根基,又能超越个案局限的普遍性革命理论的最佳方式。P6一既有的革命理论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将革命视为生产方式所导致的阶级分裂的产物,革命通过阶级冲突而将一种生产方式改造为另一种生产方式。P9作者欣赏的成分:马克思主义所重点关注的阶级关系,常常是千姿百态的社会和政治冲突的潜在根源。而且,在成功的革命转型中,阶级冲突和阶级关系的变

4、迁实际上起着非常突出的作用。尤其是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冲突,明显地存在于一些国家的革命进程中。因此,在追溯革命产生的根源时阶级分析一种不可或缺的基本视角。<译者序>作者认为存在缺陷的部分:马克思主义虽然强调了阶级关系和阶级冲突的重要性,一些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家在进行研究时却过分强调了阶级冲突的重要性。在作者看来,阶级关系和阶级冲突虽然重要,但毕竟只是一种革命所得以发生的潜在根源。从潜在根源到革命发生的实际过程中,还有一系列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忽视这些因素的实际作用,就很难描绘革命产生的真实画面。<译者序>2.美国社会科学中革命研究的三种途径(1)聚合—心理学理论:试图从人们卷入政

5、治或参加对抗性运动的心理动机的角度来解释革命。代表性的理论著作是格尔的《人们为什么造反》;(2)系统—价值共识理论:这一理论视革命为一种社会系统严重失衡所引起的意识形态运动的暴力反应。代表性的理论著作是卡尔梅斯.詹森的《革命性变迁》;(3)政治—冲突理论:该理论认为,在解释集体暴力和革命之时,必须要将注意力集中于政府内部的冲突,以及各种有组织的集团之间为获取权力而展开的竞争。代表性理论著作是蒂利的《从动员到革命》。作者认为这三种途径存在的缺陷:A.现存的分析途径在分析革命的发生方式时,都是以意志论为基础的;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B.现存的革命理论都主要或完全关注的是国内的冲突和现代化的进程。

6、C.当前流行的革命理论,要么将分析对象解析为崩溃的国家与社会,要么则将政治和国家行动还原为社会经济力量和利益的代表。在作者看来,如果将这三种理论进一步归纳就会发现,这三类理论都可以归结为是一种现代化理论的一个研究分支。这是因为,这三种理论都将革命看成是在社会经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所出现的暂时的、政治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失衡现象。与此同时,这三种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革命的概念,将革命看成是集体性的暴力事件。<译者序>在作者看来,这三种理论表现出来的一个极其明显的共同缺陷是,他们在解释革命的产生和发展时,处于提出普适性理论的追求,在各自的理论中都把革命的出现归结为某个单方面的原因

7、,尤其是归结为革命性情绪的情绪的传播、相对剥夺感的产生和扩展或价值失范的大面积出现等。这种把革命的原因归结为某种单一的一致因素的做法,就不但忽视了导致革命生发的一系列结构性条件,同时也带有很强的唯意志论和目的论的色彩。<译者序>针对既有研究途径存在的问题,作者提出的确立三个基本的分析原则:A.为适当地理解社会革命,需要分析者采用一种非意志论的结构性视角来分析原因与过程;B.以国际结构和世界历史的发展作为系统的参照;C.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