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718079
大小:3.26 MB
页数:72页
时间:2019-05-14
《泉州湾河口湿地红树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泉州湾河口湿地红树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The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organiccarboninthemangrovesoilofQuanzhouBayestuarinewetland姓二。一四年六月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注明引用的内容以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江苏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
2、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互宗柞扣/够年<月,7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江苏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论文编入《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向社会提供查询,授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将本论文编入《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向社会提供查询。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江苏大学研
3、究生处办理。本学位论文属于不保密也,f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谚薯诳沪f¥年‘其7P艚教师繇泛f发k咖,洱g月,夕日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随着气候问题的日益严峻和国家对蓝色海洋发展的重视,关于海洋“蓝碳”的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而河口湿地碳研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福建泉州湾河口湿地红树林为新近栽植的人工修复林带,本文通过研究其土壤理化性质、C02通量和有机碳的分布、分解情况,从而判断其碳库潜力,可为泉州湾的生态修复,进而为经济建设、城市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该区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平均值为207.62mV,显示本区域土壤通气性差
4、,还原作用占优势,氧化分解能力弱。通过对比其他地区中龄或成熟红树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定义本区属幼龄红树林。通过对比pH和全硫,认为本区土壤为潜在酸性硫酸盐土。基于碳氮比(C/N),判定本区土壤有机质来源红树的比例不高,其多来源海生藻类等。(2)该区土壤C02通量日变化范围为一0.21~0.40¨xnol·m-2.s~,表明其C02释放能力较弱。早、晚潮潮间期平均值为0.26“mol·m-2.s~,大于晚、早潮潮间期的一0.01m'nol·m-2.s~,说明该区域白天释放C02,夜晚略微吸收。白天,桐花树群落下土壤COz通量大于秋茄,显示桐花树土
5、壤具较强C02释放能力。早、晚潮潮间期C02通量与对应即时C02浓度问,呈“钟”型,即随C02浓度增加其通量先增加后降低,接近规则高斯分布。(3)该区土壤有机碳(SOC)分布为,剖面上,SOC基本随深度逐层降低,表层(0~20cm)最高;各植被下,桐花树>秋茄>空地;各区域,下游>上游>中上游>中下游。通过测定红树叶片及样点613C值,计算得到SOC来源中红树源占比小于20%,表明本区域幼龄红树林对SOC贡献度较小;桐花树对SOC贡献度比秋茄大即桐花树比秋茄更易使土壤封存碳。(4)该区微生物量碳(MBC)分布规律:剖面上,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MB
6、C减小;各植被下,呈桐花树>秋茄>空地;各区域,MBC基本呈中游(中上游、中下游)>上游>下游。由肥力指标MBC:TOC知:剖面上,0~'30cm土壤肥力>30--一50cm;各植被下,桐花树土壤肥力>秋茄>空地;各区域,中下游土壤肥力>中上游>上游>下游。土壤过氧化物酶、脱氢酶和蔗糖酶(转化酶)活性变化表明,中游(中下游、中上游)有机物矿化作用强,但腐殖化程度低;相对于秋茄、空泉州湾河口湿地红树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地,桐花树下有机质前期分解和腐殖化都较强。氧化还原酶(过氧化物酶、脱氢酶)与碳氮相关性弱,但与MBC相关性显著,而主要水解酶一蔗糖酶
7、与MBC、碳氮的相关性均显著。(5)该区域幼龄红树土壤低有机碳现存量,和红树枯枝落叶进入SOC的相对低比率,加上其分解能力、释放能力—C02正通量及其影响因子的低位,表明幼龄红树的碳库潜力较强。SOC和其613C值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没有相关性,说明SOC分解对613C的贡献度微弱;同时通过分析土壤613C与SOC中红树来源占比的相关关系,表明红树对土壤13C的分馏有较强影响。对613C值进行年际比较发现6201313C<6201213c,说明分解作用较弱,其对13C分馏的影响小于红树源有机质累积的影响,因此判断有机碳再累积作用大于SOC分解作用,
8、表明该区域土壤也拥有较强固碳潜力。(6)通过分析三种植被下SOC存量和MBC:TOC值,土壤酶活性及613C与盐度关系,得到桐花树是该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