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抗战内迁与沿海省份内地城市的现代化以福建为个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抗战内迁与沿海省份内地城市的现代化以福建为个案林星内容提要在以往的抗战内迁研究中,人们多关注中国沿海地区政府机构、工厂、学校、银行等向西南地区的迁移及其影响。但内迁还有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即在本省范围内的迁移。抗战爆发后,随着省会迁往内地山区,东南沿海省份的工厂、学校、银行等纷纷迁移到本省内地山区,给当地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内地城市现代化以及本省区域内城市体系的变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抗战的最终胜利提供了支持。然而内地城市的这种发展随着抗战结束后的回迁而又趋于沉寂。本文以福建省为例,对此做一初步探讨。关键词抗
2、战内迁本省内地城市现代化福建内迁是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抗战爆发后,由于日本入侵,国民政府被迫迁都,大批沿海地区政府机构、工厂、学校、银行以及人员纷纷向西南地区的四川、贵州、广西等地迁移。以往对抗战内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这种内迁大西南的情况,成果可谓汗牛充栋。而内迁还有另外一个层面,即沿海省份的省政府撤出省会城市,迁移到本省的偏僻城镇和边远山区,如浙江、江苏、江西、湖北、湖南、安徽、广东、福建等省。省会迁移,本省的政治、经济重心也随之迁移到内地山区。这些临时省会所在地成为本省抗战的后方,大多数成为抗战时期的本省政
3、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从而加快本省内地社会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来省域内沿海和内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以往对于这种在本省的内迁情况及对内地社会经济的影响关注甚少。本文以福建省为例,试图在这方面做初步探讨。关于内迁的著作有:苏智良等:∀去大后方中国抗战内迁实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孙艳魁著:∀苦难的人流抗战时期的难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张红著:∀抗战中内迁西南的知识分子#,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侯德础著:∀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高校内迁史略#,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凌安谷
4、等编著:∀交通大学内迁西安史实#,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此外,有关抗日战争的著作都会用一定的篇幅涉及内迁的问题,如张宪文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19311945),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萧一平、郭德宏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全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章伯锋、庄建平主编:∀抗日战争#,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李平生著:∀烽火映方舟抗战时期大后方经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四川省中国经济史学会等编:∀抗战时期的大后方经济#,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黄立人著:∀抗战时期大后方经济史研究
5、#,档案出版社1998年版。忻平著:∀1937:深重的灾难与历史的转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梁家贵著:∀抗日战争与中国社会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涂文学,邓正兵主编:∀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谢本书、温贤美主编:∀抗战时期的西南大后方#,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等等。又据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的检索,19942006年发表的标题中含有∃抗战内迁%主题词的文章约有百余篇。这些论著详细叙述了国民政府、工业企业、高等院校、金融机构、文化团体、社会大众等向内地大迁移的历史事实,对其影响做了比较
6、全面深入的分析。!15!∀抗日战争研究#2009年第2期抗战爆发后,福建沿海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和破坏。1938年5月,福建省会由福州内迁永安,大批政府机构、学校、工厂、银行以及部分沿海城市居民等也相随迁往闽西北的永安、南平、沙县、建阳等地。内地城市在战争环境中获得了发展的契机,人口剧增,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城市建设等都有较大发展,进入了一个短暂的繁荣时期。一省会迁移和战时中心城市的兴起1938年春,金门、厦门等地相继失陷,战争不断扩大,为了抵御敌人向纵深侵入,福建省政府决定把省会从沿海的福州迁往内地的永安。4月18日,省政府内迁
7、得到行政院批准。在内迁前,福建省已经做好舆论准备,提出开发闽北内地,发展全省经济文化的口号。福州的各机关络绎前往筹备迁移工作。1938年4月21日,福建省公用事业管理局派人前往永安筹设电灯厂、电话局和开发水井、建设水库及一切市政。公路局∃亦以各县公路尤待建设,为便利进行%,于26日移往永安。29日,省卫生处∃为促进内地卫生及居民健康%,全部移往永安。建设厅在永安县开始建公务员宿舍。&省银行将永安金库改为办事处,25日开始营业,∃成为闽北金融中心%。∋5月1日,∀福建民报#登出大幅通告,标题为∃发展全省经济文化,省政府决迁治永安%
8、。布告称:∃省政府为发展全省经济文化,及适应国防军事需要,决将军事机关仍留福州,政治机关移设永安%。并排定了各厅处迁移日期。从4月29日到5月11日,民政厅、卫生处、建设厅、财政厅、会计处、教育厅、秘书处陆续迁往永安。(永安成为战时福建省会,沿海各机关、学校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