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风化千枚岩围岩双连拱隧道变形控制技术

全风化千枚岩围岩双连拱隧道变形控制技术

ID:36715099

大小:584.7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14

全风化千枚岩围岩双连拱隧道变形控制技术_第1页
全风化千枚岩围岩双连拱隧道变形控制技术_第2页
全风化千枚岩围岩双连拱隧道变形控制技术_第3页
全风化千枚岩围岩双连拱隧道变形控制技术_第4页
全风化千枚岩围岩双连拱隧道变形控制技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全风化千枚岩围岩双连拱隧道变形控制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桥机械&施工技术BridgeandTunnelMachinery&ConstructionTechnologyR■1M一■■C●_M■■■全风化千枚岩围岩双连拱隧道变形控制技术DeformationControlTechnologyofDouble-archTunnelwithWeatheredPhylliteSurroundingRock鲁军良,宋新杰LUJun—liang,SONGXin—jie中铁隧道集团一处有限公司,重庆401121FirstConstructionDivisionCo.Ltd.ofChinaRa

2、ilwayTunnelGroup,Chongqing401121,China【摘要】针对在全风化干枚岩条件下,双向六车道双连拱隧道的修建过程中发生大变形、支护结构开裂等现象,结合全风化干枚岩特性,进行大变形原因分析,提出隧道收敛及沉降的变形控制原则及具体措施。实施后,隧道大变形得到了根本性控制,降低了工程风险。【Abstract】Aimingatthephenomenonsuchaslargedeformation,crackingofsupportingstructureinthecon—structionproces

3、sofdouble—archtunnelwithweatheredphyllite,thereasonsforlargedeformationwereanalyzedaccordingtotheallweatheredphyllitecharacteristics.Thedeformationcontrolprincipleandmeasuresoftunnelconvergenceandsettlementwereputforward.Aftertakingthesemeasures,thelargedeformati

4、onoftunnethasbeencontrolledfundamentally,whichreducedtheriskofproject.【关键词】全风化干枚岩;双连拱隧道;变形;控制措施【Keywords】weatheredphyllite;double—archtunnel;deformation;controlmeasure中图分类号:U452.2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0—033X(2012)01—0067—050引言为双向六车道双连拱隧道,全长190m,最大埋深28m,开挖高度9.818in,宽度达3

5、3.8341TI,隧道围岩为V级全风随着中国基础设施的大力投资兴建.在地形条件复杂化千枚岩,隧道衬砌结构设计为“新奥法”复合式衬砌。采的山岭重丘地区修建的双连拱隧道越来越多。施工技术日用曲中墙形式。该隧道具有地质地形条件复杂、跨度大、益成熟。但在不良地质及特殊地质条件下修建双连拱隧埋深浅、偏压严重等特点。道,尤其是双向六车道双连拱隧道仍有一定技术难度[2-3]。隧址区属于低谷~丘陵地带.该隧道构成场地的地例如在全风化千枚岩、滑坡体、地表水丰富等特殊地质、水层由下志留统的千枚岩组成,全风化千枚岩呈灰黄色,极文条件下修建双连

6、拱隧道.若按照常规方法施工,工序复破碎,呈土状,性软,无自稳能力,物理力学性能差,用手杂并且施工安全风险极大,严重影响工期和成本控制。国可轻易捏碎,冲击可钻进,稿锹能直接开挖,风化节理裂内在这种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施工技术还不够成熟。各方面隙十分发育。隧道位于月河断裂带上,且穿过滑坡体。实参考资料相对较少。笔者以西北某市政双连拱隧道为研究际揭示围岩均为全风化千枚岩,无自稳能力,强度受含水对象,对全风化千枚岩隧道变形控制技术作简要介绍。量的影响大1工程概况2变形情况该隧道为西北地区某城市主干道控制性工程,设计中导洞开挖后收敛变

7、形非常大(图1),围岩初期支护67RMCM⋯⋯⋯后在开始观测的30d内没有出现稳定迹象,收敛和沉降综上所述,全风化千枚岩有三大工程特性:属极软累计值均:~tJ3ocm以上,施工难度和安全风险很大。开岩,岩体破碎,力学性能极差,很容易失稳,易发生滑移;挖正洞时,由于变形过大,很容易就侵入了设计净空,经易风化,遇水泥化,有膨胀性,失水成粉末状,丧失强度,观测.正洞10d累计值最大沉降达到435.26mm,收敛值无整体性:弱透水性。~t]466mm。洞身开挖支护后,当天变形量即达到5em左右,15d内的变形量很大,变形速率较稳

8、定。随着时间4变形原因分析的推移,变形速率会相应减小,但累计变形值越来越大,无稳定迹象.开挖预留变形量为50em.根据施工情况来4.1外因看.一般来说,如果15d内不进行二次衬砌施工,初期支设计单位对千枚岩地质认识不足,也没有考虑到隧护即有侵入设计净空的风险,累计变形量非常大。因山体道位于滑坡体上.导致初期支护强度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