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课改下历史教师应该做些什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课改下历史教师应该做些什么作者:李钢辉工作单位:吉木萨尔县第一中学联系电话:13999358897邮编:831700盼望着,盼望着.课程改革的春风终于快要吹绿我们新疆这快沃土了.我们在激动和惊喜之余可能更多的是震撼和茫然.课标变了,教材变了,评价机制变了,教学理念也变了,变的太多可稍嫌太迟.如何应对?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事.特别是我们广大的高中一线教师更是责无旁代,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而不可拒.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名历史教师应对新课改的一些想法,与大家共同商讨,一求抛砖引玉.一转变观念,明确定位.传统的历史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围绕
2、教师的“教”而展开,学生基本上是被动的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往往是教师在台上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作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由知识的传递者,越来越多地变为学习的引导者、探究者、合作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所以他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通过互动影响、激励探究、鼓励创新帮助学生揭开历史的迷雾,探究历史的规律,熟悉历史发展的走向。由于知识在不断的更新,发现真理、探求结果的方法才是更重要的。因此,现代教育观更关心的是如何使传授知识把握科学研究方法、开发学生聪明的过程。而不是简
3、单的告诉学生对与错的结果.所以,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把握解决问题的知识、程序、方法,是当前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历史现象错综复杂,由于时代、观念的不同,每个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正如孔子的儒家思想是由于孟子、董仲舒、、朱熹、康有为等人的不同理解和阐释,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儒家文化。因此历史教学中必须承认多样性,认同个性化,鼓励学生在科学的基础上质疑与创新,这是人文素养的基础。历史教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能了解过去、熟悉现在和把握未来。因此,作为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理论素养,要善于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论,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如建构主义
4、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是支撑新课改的两大支柱理论。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多元智能理论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每个学生都具有八种以上的智能,每个人的智能存在着差异,每个人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都具有发展潜力。所以应该平等地看待每个学生的智能发展,正确对待他们的智能差异,给每个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理论的学习速度慢,抽象难懂,但“磨刀不误砍柴功”,今天的付出是为了明天的所得,掌握了现
5、代教学理论,就会使你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得心应手“屡战屡胜”.二精研课标,以标定教,以标导学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开展、考试命题和教学评价参考的重要依据。高中课改是一标多本,未来的高考命题只能依据课标,不会拘泥于哪一本教材,因此我们首先必须要认真学习研究课标准。通过学习,先从总体上把握新课程的性质和理念,了解新课程的特点,明确课程改革的目的,然后再结合试用教材和学生认知特点具体到每一章每一节的三维目标.从而拿出一个相对合理备课草案,以便在实际教学中再加以完善.课标是我们在新课改教学中的行动指南.所以,作为在新课改教学历史教学的实践者的我们必须做到心中有标,以标定教,以标导学.三熟悉教材,
6、科学整合,合理取舍伴随着课改理念的挑战接踵而来的是新教材的挑战.对于一个教师来说,特别是历史教师,教材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实际的教学效果,在新教材面前我们和学生一样都是学习者,但我们同时又是学生的导学者,作为导学者的我们必须对教材不但熟悉,更要学会科学的整合和合理的取舍.做到为我所用.课标只是为我们明确了方向,规定了目标,而教材才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认知的主要工具,面对高中历史新教材确立的专题型体系和模块教学,严格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面面俱到的教学已无法适应。面对丰富的新教材内容,教师若是处理太随意、无计划性,会导致拖延教学时间,打乱学生的学习计划。大胆取舍教材内
7、容表面看起来是文字游戏,其实是理念变化。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只是课程资源之一,合理取舍理所应该,如何取舍教材的内容?我认为关键要认真学习研读《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要讲解清楚,让学生理解透彻,《课程标准》以外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或课外阅读;大胆合理的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整体设计,科学合理的取、舍,最终将引领学生实现对课本的把握和超越.四结合高考,定位目标.新课改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它最终给国家和人民培养了多少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