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698832
大小:152.50 KB
页数:33页
时间:2019-05-10
《高考语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怎么样审题?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一、从分析根本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方法点拨:例1:2006年全国卷(乙卷)的作文材料是一则寓言: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
2、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从原因入手,可立意为:盲目模仿别人,就如东施效颦,难免遭致失败。为什么小孩觉得乌鸦也很可爱呢?因为它不甘心做一只普通的乌鸦,它要超越,它敢于挑战,勇气可嘉!从此处立意,更容易写出新意。如:阅读下面寓言,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800字左右的
3、议论文。有一个人在沙漠里行走,突然听到一个声音对他说:“你如果捡些石子回去,到时候你就会又高兴又后悔的。”那人听了这话,就捡些石子装进行囊。回家后打开一看,那石子都变成金子,他果然又高兴又后悔。【阅读材料,提出问题】*石子为什么能变成金子?*那人为什么要拾取石子?*怎样理解那个声音的劝说?*怎样看待他的“后悔”之情?(1)淘尽狂沙始得金(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2)善纳良策,把握机遇【联系实际,解答问题】1、石子为什么能变成金子?(1)困难是强者的试金石(2)勇敢地拾取困难的石子(知难而进)2、那人为什么要拾取石子?4
4、、怎样看待他的既“高兴”又“后悔”?(1)失望与欲望成正比(知足常乐)(2)未尽力而后悔(3)尽力而无悔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原材料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还要找到完善自我的恰当的方法;赢得社会认同,
5、在于完善自己;与其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治标不如治本;二、从抓住材料的关键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例1: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读这则材料,就要注意贝利先后两次回答“下一个”时所处的情景,要抓住最关键的句子“下一个!”思考,初露锋芒说“下一
6、个”,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多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这就更表现了他的永远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例2:歌德的叙事谣曲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就让彼得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耶稣没说什么,自己弯腰捡起了马蹄铁,又用它在铁匠铺那儿换了三文钱,并用这些钱买了18颗樱桃。出了城,师徒继续赶路,二人经过了茫茫荒野。耶稣猜到彼得一定会很渴,就让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的掉出一粒,彼得一见,赶忙捡起来吃。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的弯了18次
7、腰。于是耶稣就笑着对彼得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那就不会没完没了地弯那么多次了。小事不干,将在更小的事上受操劳。2从耶稣的角度来看:他高瞻远瞩不简单粗暴地强制彼得捡起马蹄铁,而是让彼得去承受懒惰带来的不良后果,用事实教育了彼得。(教育方法)1彼得的角度:懒得弯腰——主动放弃捡马蹄铁卖钱换樱桃的“机遇”,导致后来没完没了地弯了那么多次腰。(机遇)根据材料中的关键句和人物性格特点、形状来确定。例3:阅读下面小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风筝 被一根线牵着,
8、 天空再大, 却不属于我。参考立意:横向:摆脱束缚,成就自我;扫除羁绊,让人生更完美三、从辨明关系入手。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阅读材料时,如果善于分析材料中诸事物的关系,即可找到立意的依据。事物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辨明这些关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