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691396
大小:27.2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13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要下雨了》教案含板书教学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要下雨了》优秀教案含板书教学反思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要下雨了》优秀教案含板书教学反思14要下雨了教学目标1.认识“腰、坡、沉”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空”的读音;会写“直、边、呢”等7个生字。2.通过借助图片、联系生活等方式了解“阴沉沉、潮湿、闷得很”等词语的意思。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句和感叹句;能分角色读好课文的对话。4.尝试在对话中直接提取信息,了解下雨前“燕子低飞、小鱼透气、蚂蚁搬家”这些自然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读好对话,并能在对话中提
2、取相关信息,了解一些小动物在下雨前的表现。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情境导入,揭示题目。1.诵读儿歌:“乌云密布天气闷,天空一片阴沉沉,闪电婆婆把腰伸,雷声响起一阵阵。”从这些自然现象中,你们知道了什么?2.出示图片。(出示课件)3.学生自由说说看到的画面和听到的声音。4.揭示课文题目,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打开书,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2.再读课文,读时圈画出本课的生字,自学生字,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3.检查生
3、字的认读情况,并学习多音字“空”。(出示课件)4.同桌互相读,比一比谁读得准确,声音洪亮。5.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文中的小白兔遇到了几个好朋友?都是谁?分别是在哪几个自然段遇到的?6.师:朗读了课文,谁愿意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小白兔遇到了三个好朋友,分别是:小燕子、小鱼和蚂蚁。遇见小燕子是在第二、三自然段,遇见小鱼是在第四至六自然段,遇到蚂蚁是在第七自然段。)--7.再读课文,思考:小白兔看到了哪些现象?听到其他小动物说了什么?他都干了什么?边读边画,读完后在小组内讨论。8.全班交流汇报。三、指导
4、生字书写。(出示课件)1.指名认读生字。2.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3.以开火车的形式熟读词语。4.“识字交流会”:说说你是如何记住这些字的。5.师指导书写“直、呀、边、呢、吗、吧、加”。6.学生书空,练写。第2课时一、复习导入。(出示课件)1.以开火车的形式熟读词组。2.全班齐读词组。二、品读课文,分析课文。(出示课件)1.回忆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种小动物。2.教学第一至三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①小白兔这个时候在干什么呢?②小白兔割草的时候觉得天气有什么不一样?③小白兔知道天为什么阴沉沉的吗?-
5、-(2)同桌间进行角色对话演练。(3)师生分角色进行表演对话。(4)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小燕子低飞的原因。3.教学第四至六自然段。(1)指名读第四至六自然段。(2)师指导朗读课文。(3)思考问题。①小白兔相信小燕子的话吗?小白兔此刻心里是怎么想的?②这时小白兔看见小鱼在干什么?(4)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小鱼要到水面上来透气。(5)师生进行角色扮演。(6)师讲述要下雨前,水里空气变闷的原因。(7)这个时候小白兔相信要下雨了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4.齐读第七自然段。(1)小白兔回家的时候又遇
6、见了谁?(2)同桌进行对话练习。(3)指名进行情景表演。(4)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蚂蚁要搬家。三、总结全文,拓展思维。1.男女同学分读第八、九自然段。(1)想象:小白兔回家后跟兔妈妈的对话。--(2)学生自由练说。(3)指名到讲台上进行角色扮演。2.多幸运的小白兔啊!有那么多的好朋友告诉他要下雨的消息,要不然他就会被大雨淋湿了。在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动物朋友会告诉我们“要下雨了”这个消息呢?(1)生试说。(2)老师拓展。(3)出示谚语。3.教师总结:今天的收获真不少。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奇妙!不爱学习的
7、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总也看不见。大自然中到处都蕴藏着知识和智慧的宝藏,只要你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就会有更多的发现!四、舞台剧表演。1.四人一组进行课本剧练习。2.学生到讲台进行课本剧表演。3.师生点评。教学反思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教学理念正越来越充分地得到体现。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节课有意识地实践了这些理念,试着将小学语文教学与对文本的
8、理解、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相结合。课后习题答案第2题:下雨前,燕子忙着捉虫子,小鱼到水面上来透透气,蚂蚁忙着搬东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