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清代中期婚姻行为分析-立足于1781-1791年的考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专题论文·清代中期婚姻行为分析———立足于1781—1791年的考察王跃生 提 要:本文主要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乾隆朝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中收集的个案资料,对18世纪中后期中国的婚姻行为包括初婚年龄、离婚表现和再婚状况做了初步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在当时社会,女性早婚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男性中早婚和晚婚两种现象并存;离婚是人们尽可能避免的,离婚中,丈夫休妻和嫁卖妻子为主流;丧偶妇女再婚和守节并存,中青年丧偶妇女再婚比例较高,但守节也有一定比例。 关键词:婚姻行为 初婚年龄 离婚 再婚婚姻行为包括多种内容。本文主要
2、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乾隆朝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或称婚姻奸情类)档案中的个案资料,从婚姻的缔结、婚姻的解除和再婚等方面,探讨18世纪中后期中国社会的婚姻行为及其特征。资料与研究方法说明在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中,有关当事人在供词中要把本人基本情况做一陈述,如籍贯、年龄、职业身份、家庭背景、是否婚配、是初婚还是再婚。比较详细的供词还提及婚配时间。这就为我们了解当事人初婚状态、离婚表现和再婚行为提供了可能。不少命案将夫妇双方牵连进去,其供词可使我们获悉夫妇的婚姻状态。另外,当事人对职业身份的介绍也是分析婚姻行为背景的重要资
3、料。笔者共收集了约2000件与本项研究有关的个案资料,其年代为乾隆四十六年至乾隆五十六年(1781—1791年)。这使我们有可能进行个案的数量汇总分析。与一些家谱调查相比,从样本量上看,本项研究显得不大。然而,作为一项个案分析,它所依据的资料是具有典型性的命案,由此着眼,它的样本量已具有一定规模。婚姻行为与家庭背景有很大关系。客观地讲,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对当事人家庭经济状况的反映并不全面,即从当事人的供词中我们很难准确地把握其家庭经济水平。然而,多数当事人对其身份职业做了说明。在当时社会条件下,人们的身份职业不但与家庭
4、经济状况密切相关,而且还决定着家庭的社会地位。身份职业背景资料将有助于我们认识该时期婚姻行为的特征。由于档案资料涉及全国各个省份,所以为地区比较分析创造了条件。为避免个别省份样本量过少而使分析失去必要的数据基础,在作地区之间婚姻行为比较时,我们认为将省级单位扩·44·©1995-2006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清代中期婚姻行为分析大为区域单位会更有说服力。在相邻省份构成的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大,民风也较接近,因而其婚姻行为趋向有相似之
5、处。有鉴于此,这里将上述省份粗分为以下区域:黄河中下游区,包括直隶、山东和河南三省;黄土高原区,包括山西、陕西和甘肃三省;江淮区,包括安徽、江苏、江西和浙江四省;湖广区,包括湖北和湖南两省;云贵川区,包括云南、贵州和四川三省;东南及南部沿海区,包括广东、广西和福建三省;东北区,包括奉天和吉林两地;京师。初婚行为分析婚姻的缔结是婚姻的核心内容。这里我们想集中考察与初婚有关的婚姻行为,而初婚年龄又是其中的重点。相对于当代,近代以前有关婚姻年龄方面的系统资料比较少见。近年来,一些学者尝试利用家谱资料进行研究,取得一批成果。不过,
6、家谱中缺少明确的婚姻年龄,研究者多是根据初育年龄逆推①。档案资料中比较明确的婚姻年龄信息或许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一)女性初婚年龄分析在初婚年龄的研究中,女性初婚年龄较之男性更有意义。女性初婚年龄的高低直接与生育率的高低相关联。从这一时期的档案中,我们共收集到437例女性初婚个案资料。为了更清楚地观察女性初婚在各年龄中的分布,列表如下:表1 女性初婚年龄构成比例年龄数量%年龄数量%年龄数量%1120146193681242712301692041913828131221752116316629141631662292106
7、3015561218123711603120146168318199245111417942115125101231851111672630169合计437 资料来源:本表数据均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获得的个案资料汇总所得。以下表格数据来源同此。①李中清、王丰对清代皇族《玉牒》资料进行了大量开发。在1710年代中,女性初婚年龄为18岁。到1850年代中增加到21岁多。而1700年皇族女性的初婚年龄只有1516岁。由于《玉牒》中没有皇族男性成员的初婚年龄或订婚年龄记载,他们通过观察已婚男性第一个子女出生时的年龄来推算男性的初
8、婚年龄,即假设从初婚到初育的平均间隔为3年。按照《玉牒》资料,18世纪初,男性初婚年龄为21岁;19世纪末,增加到26岁。由此减去3岁的间隔年龄,得出男性初婚年龄从18岁增加至23岁的认识。王丰、李中清著《两种不同的节制性限制机制:皇族人口对婚内生育率的控制》,见李中清、郭松义主编《清代皇族人口行为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