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革命报刊与革命文学的理论倡导及创作实践

晚清革命报刊与革命文学的理论倡导及创作实践

ID:36631000

大小:735.74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13

晚清革命报刊与革命文学的理论倡导及创作实践_第1页
晚清革命报刊与革命文学的理论倡导及创作实践_第2页
晚清革命报刊与革命文学的理论倡导及创作实践_第3页
晚清革命报刊与革命文学的理论倡导及创作实践_第4页
晚清革命报刊与革命文学的理论倡导及创作实践_第5页
资源描述:

《晚清革命报刊与革命文学的理论倡导及创作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江苏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文学研究晚清革命报刊与革命文学的理论倡导及创作实践付登舟内容提要晚清革命报刊与革命思潮、革命运动相伴相随,并直接催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文学。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革命报刊以不同的形式提出了有别于维新保皇报刊的革命文学理论。这些理论既有对革命文学思想内容、文体及语言风格、革命文学的作用等共性问题的主张,也有对革命小说、革命戏曲、革命诗文等个性理论问题的阐释;二是革命报刊刊发了浩如烟海的革命政论、革命小说、革命杂文、革命诗词。晚清革命报刊借助于革命文学传播革命思想,推动革命进行;晚清革命文学借助于革命报刊,实现其革命

2、的政治功能,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关键词晚清革命报刊革命文学付登舟,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430062晚清革命报刊,可分为两大传播媒体,一是报纸,如《中国日报》、《苏报》、《大江报》等;二是杂志,如《民报》、《湖北学生界》、《江苏》、《浙江潮》等。其中,报纸约66种,杂志约49种。之所以在晚清最后十年出现如此多的革命报刊,是因为“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与19世纪最后十年相比,时代的主旋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鲜明的不同:如果说19世纪最后十年的主旋律是维新,那么20世纪第一[1]个十年的主旋律则是革命”。革命报刊成为清帝制最后十年占主

3、导地位的新闻媒体,引导着这一时期的思想潮流,使“革命”的观念取代“维新”观念而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晚清十年革命观念的形成与主导并最终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与成功,得益于晚清革命报刊及其所刊登的大量革命文学理论与革命文学作品的宣传与鼓动。一、晚晴革命文学的缘起及界说“革命文学”这一名词何时首次在中国出现,目前尚难以考证。就笔者所见到的“革命文学”,最早出现在杨守仁所著的革命宣传小册子《新湖南》(1903年出版)中:“故夫压抑者,反对之良友,而破坏之导师也。是故俄国之虚无主义,自革命文学时期,升而为游说煽动时期,自游说煽动时期,升而[1]李维武:《

4、辛亥革命前十年间中国现代革命观念的形成》,〔合肥〕《学术界》2011年第7期。-181-晚清革命报刊与革命文学的理论倡导及创作实践[1]为暗杀恐怖时期,愈挫愈奋,愤盈磅礴,几使俄政府权力威命所及,俱陷于盲晦雨之途焉。”至于“革命文学”为何,杨氏并未说明,考查文意,当指一般性的富含革命色彩的宣传文字。尽管“革命文学”于1903年在中国出现,但其所指乃为俄国的的革命文学。中国之有“革命文学”最早见于《江汉日报》。该报于1908年5月30日开始转载当时《大阪每日新闻》,发表全面介绍晚清革命党的文章《清国之革命党》,全文共分关于革命党的有关团体、

5、主义、领袖、起义斗争,与立宪派的严重分歧,以及清政府的镇压等六个部分,连载五个部分就被禁止刊发。该文称,革命党人积极发行图书报刊,“鼓吹排满主义,一时东京市上,出售此种之杂志,实数几达十余种之多。就中之为最盛行[2]者,如四川人邹容、湖南人陈天华二人(二人已死),盖当时称为革命文学最盛时代也。”此后数年间,“革命文学”亦很少在报刊、杂志及书籍中见到。1909年,柳亚子、高旭和陈去病等人在苏州成立了清末民初最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南社,南社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倡民族气节,反对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为辛亥革命做了非常重要的舆论准备。南社既是文

6、学社团,又是同盟会重要的外部组织,主张文学为革命服务。但南社成员都没有明确提出“革命文学”的概念。倒是曹聚仁先生评价南社诗文时认为,“南社首先揭出革命文学的旗帜,和同盟会的革命相呼应。我们可以说南社的诗文,活泼淋漓,有少壮之气,在暗示中华民国的更[3]生。那时,年轻人爱读南社诗文,就因为她是前进的、革命的、富有民族意识的。”但曹先生并没有阐释“革命文学”的含义。那么,何为晚清革命文学?对此,汪兆铭作过很有见地的阐述:近世各国之革命,必有革命文学为之前驱,其革命文学之采色,必烂然有以异于其时代之前后。中国之革命文学亦然……盖其内容与其形式,

7、固不与庚子以前之时务论相类,亦与民国以后之政论,绝非同物。盖其内容,则民族民权民生之主义也。其形式之范式,则涵有二事:其一,根柢于国学,以经义、史事、诸子文辞之菁华,为其枝干。其二,根柢于西学,以法律、政治、经济之义蕴,为其条理,二者相倚而亦相抉。……革命党人所以能勇于赴义,一往无前百折而不挠者,恃此革命文学,以自涵育,所以能一变三百年来奄奄不振之士气,[4]使即于发扬蹈厉者,亦恃此革命文学以相感动也。汪氏的这一定义,包涵以下几层含义:第一,革命与革命文学的关系,无论何种国家的革命,必然有革命的文学作为“前驱”,为革命的爆发作思想舆论动员

8、;第二,不同时代的革命,其革命文学的特色亦不相同,如1900年至1911年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既不同于其前的洋务及维新文学,亦不同于其后的政党文学,更不同于“五四”以后的无产阶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