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579968
大小:5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12
《卫生学-考试知识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考试时请细心、认真读题卫生学知识点【绪论】1.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概念是:“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2.卫生学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以人群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利用有益环境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及预防对策的理论根据和实施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3.环境是指围绕人类周围的空间,还包括这个空间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存在的各个因素。环境通常狭义地限定为自
2、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卫生学长期以来以研究自然环境为主,并人为地将其划分为生活环境和职业环境。4.从预防医学的意义上定义环境,环境是指人体外的全部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与生物因素及有关的行为因素,而不包括不可改变的自然环境。5.健康在人类发展的重要地位已得到广泛认可。为此,我国政府近来提出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卫生工作战略目标。6.我国卫生工作的三级预防策略:第一级预防也称病因预防;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了解即可)【第一章】7.WHO公共卫生专家委员会认为:“环境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
3、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它包括了两大部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8.自然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与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体,包括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9.生物圈的范围大致包括了12km深的地壳、海洋及15km以内的地表大气层。10.WHO最近从环境可影响人类健康的意义上对环境下的定义:指人体外的全部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以及有关的行为因素。11.自然环境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选择)项目原生环境次生环境定义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
4、为因素影响的环境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对健康的有益影响清洁的空气、水、土壤及适宜的阳光照射和小气候改造环境过程重视生态平衡,使其优于原生环境,更适合人类生存,有益人类健康对健康的不良影响改造环境或生活、生产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产生环境污染某些地区水、土中某种微量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地方病)12.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13.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种群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
5、平衡关系,称之为生态平衡。(名解)14.P11图1-3DDT在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环境污染物发生生物放大的条件:①环境化学物质易为各种生物体吸收②进入生物体的环境化学物质较难分解和排泄③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富集和逐渐积累时,尚不会对该生物造成致命性的损害④在生物放大过程中是通过食物链进行15.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之为环境污染。16.P13一次污染与二次污染的区别17.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称为“工业性三废”;粪尿、污水、垃圾称为“生
6、活性三废”。★18.环境污染物的迁移(简答)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1)污染物在空气中迁移,靠扩散和对流两种方式。(2)污染物在水中迁移,通过扩散、弥散、水流和沉降迁移。(3)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靠水通过土壤颗粒间空隙的运动实现的。(4)污染物在生物间迁移,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19.P16环境污染物的自净: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20.污染物的吸收(简答)存在于空气、水、土壤及食物的环境污染物主要通过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吸收。(1)呼吸道环境中以气体、蒸汽和气溶胶形式存在的污染物主要经呼吸道进入人体。(2)消化道
7、水和食物中的有害物质主要是通过消化道吸收,吸收部位主要是小肠。(3)皮肤污染物通过表皮吸收需通过三层屏障:表皮角质层、连接角质层、表皮和真皮连接处的基膜。21.铅吸收入血后,随即转移到肝、肾组织;随着时间延长,铅又重新分布,然后以铅盐的形式沉积在骨骼。成人体内铅约90%贮存在骨骼中。22.机体主要的屏障有血-脑脊液屏障、胎盘屏障、血眼屏障及血睾丸屏障。23.有些物质入重金属等可通过毛发排泄。血液、尿液、呼出气、毛发及脂肪组织等生物样品中某些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可作为评价体内该化学物量的生物检测指标即生物学标记物。24.毒物使受试对象死亡所需的剂量
8、,称为致死剂量。包括(1)绝对致死剂量:即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如再降低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