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软件及应用)土地分区利用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土地分区利用

ID:36568710

大小:10.43 MB

页数:60页

时间:2019-05-09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土地分区利用_第1页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土地分区利用_第2页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土地分区利用_第3页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土地分区利用_第4页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土地分区利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土地分区利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章土地分区利用12级土地资源管理胡馨目录土地分区利用原理城市土地分区利用其他非农业地区分区利用中国西部地区土地开发51342农业土地分区利用第一节土地分区利用原理区位:客观物体分布的地区和地点。区位理论:关于自然物体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相互关系的学说。区位理论是指导土地分区利用的基本原理。一、区位理论的提出及发展杜能理论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基本吻合辛克莱尔充分考虑了现代化城市特点工业区位分布的基础网六边形城市空间分布模型区位理论作为一种学说,产生于19世纪20——30年代。农业区位论——杜能的《孤立国》工业区位论——韦伯中心地理论——城市区位论区位理论的提出及发展将生产

2、区位和市场结合分析,得出与“城市区位论”相似的六边形区位模型。涉及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区位,具有更直接的参考价值。由单一到综合,由抽象到具体,从落后到进步。市场区位论——廖什空间结构理论——E.V.博芬特尔区位理论的新发展农业区位论提出假设1)圆形范围的“国家”;2)外围是荒凉土地;3)只有一个城市,位于中心;4)交通条件;5)土壤质量与气候条件;6)运输费用。分析得出: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以及农业集约化程度都是呈圈层变化的。农业区位论辛克莱尔提出“逆杜能圈”。分析得出:在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城市地区,在城市近处,农用地可以随时转化为住宅等城市用地;远离城市的农民,农

3、用地难以转换为城市用地。工业区位论韦伯以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为前提,寻求工业企业的最佳分布点。两个影响因素:运输费用和劳动成本。原材料费用及其他区位差异,可以纳入到运输费用中。中心地理论——城市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从城市中心居民点的物品供应、行政管理、交通运输等主要职能角度,论述了城镇居民点的结构及形成过程。二、城乡土地利用的区位演变过程(一)农业土地利用的区位演变过程。农业生产对土地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因而其演变过程受其他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时才得以表现出来。杜能的理论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辛克莱尔模型可以更适用结合实际情况。(二)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演变过程。1、商业用地:城市的生产与生活与

4、商业活动密切相关,应符合方便生活的需求。2、工业用地:集中——分散;分散——集中。3、居住用地:从工商混合区中独立出来,在交通方便、环境较好的外围地带建成独立的居住区。三、土地区位配置原则(一)地域分异原则地域自然特性首先决定了土地资源的地域差异性。在土地资源作为农业利用时,尤为明显。(二)区位利用原则土地利用存在着强烈的区位效益差异。另外,土地面积有限,因此确定各种区位土地的最佳利用途径及方式非常重要。(三)生态系统平衡原则土地是一个自然综合体,在利用时要遵循生态规律。(四)系统综合原则既是自然综合体,又是经济综合体。第二节农业土地分区利用农业布局理论的核心是以区位地区作为分析手段,

5、探求农业生产合理布局问题。中国农业土地综合分区利用中国农业地域差异规律土地综合利用分区1、西北区2、西南区3、青藏区4、东北地区5、晋豫区6、湘鄂皖赣区7、京津冀鲁区8、苏浙沪区9、闽粤琼区东部与西部差异南北之间的差异高中山地区的垂直差异农业土地综合分区利用是为了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在合理进行农业区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综合利用各地区的土地。农业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相关文献1、江晓忠,2003:《试论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土地资源的分区利用》,《福建热作科技》,第1期。东部地区: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高科技农业和高附加值农业;中部地区:则充分发挥粮棉油菜等生产的比较优势;西部地区:搞好特色农

6、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的发展。2、陈江龙、曲福田等,2004:《农地非农化效率的空间差异及其对土地利用政策调整的启示》,《管理世界》,第8期。当前耕地保护政策中的“各区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没有考虑到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禀赋,没有发挥土地利用的空间比较优势原则,因此提出调整思路。改进思路:1、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分解的区域差异化。2、基本农田布局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区域调整。总体思路:全国实现总量动态平衡,但东部地区不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由在农业土地利用上有优势的中西部地区耕地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改善来实现耕地总量的平衡。3、张英、张红旗等,2009:《农业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系统的研

7、建》,《资源科学》,第12期。该系统的突出贡献是将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空间配置三大过程有机整合,实现了功能模块之间特别是GIS与优化模型间的有效联接。4、白瑞娜,谢世友等,2011:《区域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安徽农业科学》,第30期。评价准则:社会准则、经济准则、土地资源准则、生态环境准则。可持续指标体系:社会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指标、土地资源指标、环境指标。模型:以重庆市为例,得出结论:1、耕地社会价值巨大,且呈增长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